4.职业规划之旅
目标的确定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靶心的。通过四大原则,我们只能对方向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还不能确定具体的目标。
接下来的具体规划方法,我想让大家有个具象化的理解,就以“旅游”做下类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之旅吧。
很多人问我,应该选什么职业?就像是在问我,最适合你去旅行游玩的地方在哪里?很明显,如果缺少对你的了解以及必要的筛选条件,没有人能够给你答案。
世界这么大,可选择的目的地那么多,到底哪里最好玩呢?是非洲还是美洲?是森林还是沙漠?是现代城市还是古老遗迹?是亲近自然还是探索科技?你有多少假期?又有多少预算?
不把这些限制条件捋清楚,就做不好规划。
下面就来讲讲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也就是“确定旅行大方向”的方法。
1)确定旅行大方向:职业方向定位
在开启职业规划旅程之前,你首先要在广袤的地球甚至浩瀚的宇宙中,确定你要去往哪个方向;也可以想象在你的面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你的目的地是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岛屿,那么你要往哪里走呢?
你是喜欢山多一点的地方,还是喜欢更平坦宽广一点的地方?你是喜欢繁华的城市,还是悠闲的田园?
做决定之前,你需要深入解析自己,明确自己的喜好在哪里,认同什么价值观,以及有什么样的需要,等等。
要选择一个大方向,我在前文讲到,第一步就是要多了解市面上到底有哪些行业和岗位,先扩大可选择的范围,才能有挑选的余地。
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充分分析自己。但所谓当局者迷,其实最不了解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如果不知道或很难分辨自己真正的意向,除了梳理自己的过往,你还可以向外求助。
方法一:求助朋友
观察朋友,和朋友沟通,听听朋友对你的评价不失为了解自己的一个好方法。人们交友时有一个特点,大多数时候都遵照相似原则,会和同自己脾性、价值观相近的人走得亲近一些。正因为你们在某些方面相似、相近,你们在某一个话题上面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看法可以深聊。
就好像一个考研失败的人会和另一个考研失败的人把酒诉衷肠,而一次考研就成功上岸的人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考研失败,以为是他们不用功、不自律。两种人心境不同,能聊的自然也不一样。
所以,和朋友进行深度沟通,借助朋友的帮助分析自己,也通过分析朋友来帮助自己明晰性格取向,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一个大的方向。当然,还可以找找谈得来的前辈,问问他们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实际的工作情况如何,未来又是如何打算的。
还是那句话,多听、多看、多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方法二:求助科学
通过自己和朋友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可能比较难,准确性也许会略弱一些,那么你可以借助更加科学的办法来分析自己。
这里又要老调重弹地提到MBTI测试了。虽然有不同的声音表示MBTI测试的信度、效度不是很高,所以测评结果不是很准确,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它还是能帮助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这里需要说明以下四点:
第一,测试的结果会因为人处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不同的事情而发生变动,这很正常,所以不妨每过一段时间重新测评一次。
第二,MBTI中的几个分类不是完全互斥的,所以当你同一纬度的两个分数比较接近时,不妨把两个解读都看一看。这是指,在MBTI的测评结果中,评价人的个性有四个维度:内向型—外向型、直觉型—实感型、理解型—判断型和思考型—情感型。简单来看,在这四个维度的两极中,每个人应该是非此即彼的,比如,这个人要么外向、要么内向,要么是直觉型、要么是实感型。但是实际上,同一个维度的两极并不是只能二者选其一的,以“直觉型—实感型”为例,人很可能既可以敏感地体验情绪、遵从直觉,同时也擅长理性地思考,他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决策模式。如果你的测评分数呈现一边倒的结果,那么相对而言是比较可信的,但如果直觉型和实感型的得分相差不大,我建议你把这两个类型的解读都仔细阅读一下,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测试即使再准确,也只是一个参考的依据,千万不要把测试结果当成盖棺论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一个测试可以把世界上的每个人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何况,测试题不了解你的实际处境,无法给出完全可行的方案建议。比如,我之前带过一名非常优秀的管培生,她的主攻方向是法律,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做得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突发原因她视力骤降,并且不可逆,而法律工作是用眼重灾区,所以她一下子完全无法从事法律工作了。测评虽然显示她确实很适合这类工作,可现实是,她得重新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了。
第四,测评把人分为16类,对于每一类给出了数十个建议的职业方向,一方面这些建议方向肯定不足以涵盖所有可能适合的方向,另一方面这些方向虽然有相似之处,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的细分领域。
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测试,对自己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完成了这一步,相当于找到了一个旅程的大方向,如是要去南方还是北方,去森林还是沙漠。
2)知道自己能去到哪儿:实力评估
在地球上选择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就完成了我们职业规划之旅的启程第一步,紧接着我们就要来评估自己的现状了。
如果你选择去大海探险,那就检查航行用的船只,你的船是木筏、是快艇还是游轮?遵循擅长原则,看看你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潜力,以此来评估你的船能走多远,并判断你能做成什么事。
都是航海,如果你只有一艘小船,那么可以选择比较平静的水域,定一个较近的目的地;如果你有一艘巨轮,那么可以挑战远途;如果你有一艘潜水艇,就可以去看看深深的海底。
举个例子。
我的一名学员妙妙做完MBTI测评后,知道了自己适合的领域大致有:广告创意、广告撰稿、市场营销和宣传策划、市场调研、艺术指导、公关、公司对外发言等。
她适合的职业是:儿童教育老师、大学老师(人文类)、心理学工作者、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职业规划顾问、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培训师、演讲家、记者(访谈类)、节目策划和主持人、专栏作家、剧作家、艺术指导、设计师、卡通制作者、电影电视制作人等。
那么这么多的行业和岗位到底哪一个更合适呢?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测评中没有提到的可能性呢?这就需要你合理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了,包括自己的学历、技能、天赋、经历、人脉等,主要遵循前面讲到的“擅长原则”。
还是前面这个测评结果,如果妙妙现在是大学心理学本科在读,以前有过演讲比赛的经历,语言天赋好,普通话一级水平,在心理学方面她认识很多大牛,那么她就可以在心理学工作者、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演讲家、节目策划和主持人等方向进行选择。
如果妙妙现在只有大专学历,但是她对设计、电影方面很感兴趣,平时能自己做短视频、策划活动等,那么她就可以在卡通制作者、电影电视制作人、设计师、艺术指导等方向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首先看你有什么,然后在大方向中选出你能做什么。可以把“你是否对这件事拥有比常人更加强烈的热情和执着”和“你是否显著比其他人更擅长做好此事”这两个维度作为主要的思考方向。
明确自己擅长的是什么,拥有哪些资源,然后在选择大方向的基础上遵循擅长原则,看自己能做什么,从而进一步缩小职业规划选择的范围。
3)组织环境影响巨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确定了航行大方向,准备好了航行工具,接下来航行旅途的环境是不是也很关键?你走的航线,环境如何?风浪大、礁石多的可能是近道,道远点、慢一点,但风平浪静的能不能接受?
选近道可能更快,但是如果你水性不好,驾船技术不好,旅途可能充满危险。狼进了狼性企业,可以成长得更快;进了羊窝,可能会被渐渐同化。而羊要是进了狼窝,很可能就被吃掉;到了羊群,至少能活得很不错。
所以说,组织环境对人职业发展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你并不掌握资源、权力,就不要试图去改造组织环境,因为个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力量,不要过于理想化。主动适应环境是个聪明的选择,不假他人之手,凭借自身努力就可以把握。
我们没办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4)探索真实信息:不被表象迷惑
选择航海的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一片陆地,可是眼前有很多岛屿。这个时候难题又来了:你到底该选择哪座岛屿登陆呢?你对目的地有多少个岛、每个岛的环境都了解吗?
如果你对岛屿的信息不够了解,盲目选择,结果事与愿违,那么前面的千辛万苦不是白费了吗?
其实,现在你已经来到了职业规划最后决定细节的一步。你看好的方向,到底是否有前景、是否适合你、是否真的像你想象的那样呢?在做出最终决策之前,我们要对目标做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了解它真实的样子。
首先,要了解行业的分类。
在被推荐的、有意向的行业里,你打算选择哪一个呢?在选择行业时,有两种是不建议考虑的。
第一种:夕阳行业。
不论你选择哪个行业,最重要的,是学会判断所选择的行业是不是夕阳行业。
如果你不能自主判断夕阳行业有哪些,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思路:如果这个行业的产品在你的生活中逐渐变得不重要甚至消失,如胶卷制造业,或者行业的产品已经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如传统媒体,或者在新闻中很少听到发展和创新的,如房地产行业,基本上可以划入夕阳行业的范畴。
除此之外,一方面,你可以高度关注新闻上对一些行业的扶持及政府重视程度,如关注领导的一些重要讲话,里面真的有超级多的机会点;另一方面,你还可以关注招聘类咨询网站发布的一些职业类的行业报告,从行业报告中,我们基本能够了解市场上一些行业的情况。
第二种:危险企业。
危险企业,包括违规企业和灰色地带企业。其中,违规企业最常见的情况是:不缴纳五险,也就是社保。只要是正规的企业,缴纳五险是最基本的。如果一家企业连五险都不缴纳,建议完全不用考虑。我们常说五险一金,那一金呢?在这里暂时留个悬念,在后面第四章“谈薪”的部分,会有详细的介绍。
灰色地带企业不是指违法,而是指没有专门立法、产品在法律中界定比较模糊的企业,如P2P金融贷款行业。政策一出,不正规的P2P公司,倒闭一片。
随后,要了解岗位。
再来了解企业的各个岗位,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业务就像是一条蛇。
“蛇头”负责“吃进”业务,主要指能够带来价值,即为企业提供营养的核心部门。这些部门通常工资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挑战精神、抗压能力,有激情和创造力,愿意主动思考。
“蛇身”负责“消化”业务,主要指支持部门,对于吃进来的订单、客户进行消化,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建立公司口碑和形象,是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运营、客服、跟单员、售后等岗位就属于这一类。这些岗位需要员工有服务意识,有责任心,耐心细致,性格平稳。
“蛇尾”负责支持前端业务,即公司的人事、行政、财务、法务等支持部门就是公司发展的保障,支持前端业务部门开展工作。这些部门要求员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熟悉公司业务和相关政策制度,思考问题全面周到。
要注意的是,可替代岗位不建议作为长期的职业目标。可替代岗位就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容易被替代的岗位。
这类岗位的特点是从事简单机械的操作,不需要情感和审美的介入。例如,公交车卖票员被自动投币机替代、肯德基点餐员被点餐机替代、银行柜员被银行业务处理机替代。
像这些基本的信息,搜罗一下,你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到某个行业的深层内容。
通过网络的搜索和咨询,你可以大致知道你的目的地岛屿的数量和概况,但是,每个岛屿具体如何,却很难深入了解。一次短途旅行还好,选错了也没关系,但我们是在选择人生的职业规划,一个简单的选择很可能让我们的一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不得不谨慎对待。
就像岛屿的管理者才是最了解岛屿情况的人,也只有每个行业、岗位的实际从业者,才知道这份工作的真正面目。很多人开心入职,但是又频频后悔。原因就在于,你以为的工作,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自由职业者”已经火了一段时间,很多人觉得每天自己安排工作,没有人管,是多么开心。但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没有固定薪酬的压力之大、自律之难。有人眼热“网红”动动嘴皮子就日进千金万金,却没想到其背后蛰伏数年的艰辛。
就拿我的HR工作来说,很多人觉得手中权力大,又轻松。但是谁又了解入职前几年的枯燥,被当成“服务人员”的辛酸,以及薪资低、晋升机会少的无奈呢?
大家都明白,不是专业人士,是无法了解到某一行业的深度信息的。
比如,在2018年年底,抖音短视频行业就迎来短视频推荐的最后一波红利高潮,而一般在这个时候,新做短视频行业的人是不会知道的。而到了2019年,抖音短视频培训类的行业兴起,放肆营造短视频赚钱快的现状,导致一大批视频创作者涌入,短视频内容爆炸式增长,可基本上都是被割韭菜。
如果你没有真正好的内容,想随随便便拍个视频成为“网红”,过了红利期,基本不可能。如果你对这些信息的深度不够了解,那么你很有可能只有被割韭菜的份儿。
所以,在最终确定方向之前,还是建议你找到“内行人”,切实了解一下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章第四节中的“信息验证”部分也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5)旅程不是固定不变:通过实践的MVP及时调整
《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出“精益创业”的理念,指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然后通过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产品,使之最终适应市场的需求。
这个理论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的职业规划。能够一下子找到一生不变的精准目标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随着我们经历、认识的变化,以及社会、时代的进步,规划也很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规划做得对不对,也是要实践了以后才知道。
如果你现在还没毕业,或者刚工作不久,那么我一定要恭喜你,你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就是时间。一下子选不好职业方向也没关系,你可以去申请不同的实习机会,从实操中体会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比呆坐着思考“这个选择对不对”,要有用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也是在兜兜转转了好几年以后,才找到真正明确的方向。
如果你已经工作了,并且在同一个领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我建议你用副业的方式来进行尝试。除非确定要转行,否则还是先以主业为重会更好。
有人也许会质疑,目前短视频非常流行,那么很早之前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怎么可能预知这一点?其实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短视频虽然现在爆红,但是早在好几年前已经有了苗头,现在抓住红利的这拨人,绝大部分都是几年前就规划了这条路的人。
第二,即使有少部分人是立即改行,搭上了这趟列车,仍然不可否认,他们之前一定积累了相关的资本。
有的人也许之前规划的是影视剪辑的方向,所以他拥有的视频剪辑、制作的能力,帮助他快速转型到了短视频领域;有的人也许擅长唱歌跳舞,短视频其实只是换了一个平台而已,其底层能力还是一样的;也有的人可能是做起了知识付费,这些人一定是有很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才可以有这么好的内容。
所以说,最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我们之前为此做的规划、积累的能量是可以迁徙的。
第三,更多的人采用了小步试错的MVP方式,并没有放弃现在的主业,而是抽时间投入新的领域。如果发现这条路确实更适合自己,才会谨慎地全情投入,反之,就回归原来的生活,或者把这些新的机会当成爱好来经营。
无法回避的是,在历经思考和学习之后,仍然需要试错的过程。所以,越早开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