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凡之光照亮扶贫之路
——记商水县科协驻魏集镇汪屯村第一书记高国连
商水县科协驻魏集镇汪屯村第一书记高国连。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自2018年7月驻村两年多来,他走家串户,了解贫困户生活情况;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农户种植情况;夜晚查阅资料,思考提升村民经济收入……
寒来暑往,无一间断。如今,村民的脸上笑容多起来了,腰间的钱包慢慢鼓起来了,信心干劲足起来了……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高国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诠释责任和担当,走出了不平凡的扶贫之路。
走进贫困户心里
“没有党的政策,没有高书记帮扶,有可能都活不到现在。”说到高书记对家里的帮扶,汪屯村贫困户党从峰的眼中闪现出感动的泪光。
高国连(右一)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其生活情况。
这个被党从峰提及的高书记,就是商水县科协副主任科员、驻汪屯村第一书记高国连。
17年前,党从峰在一次砍树过程中意外受伤造成下肢瘫痪,由其爱人背进背出,照顾生活起居。其爱人身患糖尿病,家里还有一个正上初中的学生,医药费和学费成为家里的沉重负担。高国连详细讲解国家政策,忙前忙后帮他准备申请材料,直至顺利享受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各项政策。
“有啥困难给他说,他都能帮你解决。”党从峰告诉记者,到了农忙时节,地里的农活对于他们夫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今年收麦子的时候,高书记知道家里没有劳动力,他自掏腰包,主动找人帮忙收麦子,这让党从峰很受感动。
高国连平时经常在村里走门串户,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每家每户的生活情况和经济状况,谁家有困难,谁家需要帮助,他都记在心里,以便及时给予解决。
刚到汪屯村时,高国连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他发现大多数贫困户是缺乏劳力和因病、因学致贫。有些贫困户的房屋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安全性难以保障,有些背负大额债款,吃饭都成问题。
高国连积极宣讲各项扶贫政策,认真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政策,积极开展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同时,联系社会各方资源,提供就业岗位,并相继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关爱关心村民;“快乐星期天”等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村原来有32户贫困户144人,现在脱贫30户139人,仅剩2户未脱贫。
“以前吃饭都困难,现在享受党的各项政策,经济压力小了很多。高书记还给修了屋顶,粉了墙壁,铺了地板砖,增添了沙发、床等家具。以前下雨屋里得放好几个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汪屯村贫困户王国良说道。
走入田间地头
要想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仅靠“输血”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产业,实现“自我造血”。
高国连走访时了解到,汪屯村农户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度和敏感程度往往处于劣势,对新技术、新成果的认知度、接受度比较低,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日常农作物种植上,想要从农业种植上获取收益非常难。
高国连充分发挥科协人才聚集的组织优势,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培训、指导,发放科普图书、报刊等。同时,多次调研,并联合璟诚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及农业科技专家,前往商丘实地考察,引进西瓜红、商薯19等红薯新品种,在汪屯村进行试种。经过两年试种,发现这些新品种适合当地种植,而且经济效益比较好。
璟诚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姜参军介绍:“这些红薯品种干、面、甜,共种植40多亩,现在亩产能达到2000公斤,市场价格平均每公斤2元。一到收获季节,不等去卖,就有很多人来地里收购,直接在地里就卖掉了一大半。”
除了红薯种植,高国连还帮助确定了有机花菜、土豆、西瓜、豆角等农作物种植,联系农业科技专家,提供病虫害防治和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水平,寻找、拓宽销售渠道,为今后全村人通过特色农业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同时,高国连动员村民养鹅、养鱼、养羊,发展多元化养殖业,通过各种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姜参军介绍,刚刚罢秧的西瓜共种植30亩,今年疫情稍有影响,去年一亩地能挣1000元左右,30亩就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特色种植让姜参军尝到了甜头。
特色种养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让好多村民也“红了眼”。“接下来,我们将加快现代种养模式推广步伐,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生态化迈进,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持续调动贫困户内生动力,把脱贫致富的路走得越发坚实。”高国连表示。
走出党员干部好形象
驻村两年多,高国连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完善汪屯村40名党员干部档案,健全规章制度,让制度上墙,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展新党员1名,为村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从2020年1月到现在,高国连一直在村里开展疫情防控、扶贫工作,鲜少回家。高国连说,唯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唯一不愧对的,就是汪屯村这一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老母亲80多岁了,还在操我的心。”平时忙于工作,他对家人的陪伴少之又少。谈起家人,他不禁哽咽起来。高国连说道,扶贫驻村以来,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深入田间地头,看到农民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深知农村工作的重要性。驻村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投身农村广阔天地,扎根基层做一名实干家,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实现人生价值,无愧于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才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
高国连查看豆角生长情况。
“称他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一点也不为过!”魏集镇文化站站长、汪屯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李铁功对记者说道,“老高为人实在,平时话不多,但工作起来非常拼命。在一次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工作中,他白天入户拍照、上传数据,晚上整理材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眼里充满了红血丝。我劝他要注意休息,但他依然走向贫困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
“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我最大的成绩。”望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红薯地,高国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一名科协扶贫干部,他将继续发挥科技在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使大家掌握真正的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把奔小康的“金钥匙”揣进口袋。
(原文刊登于2020年10月13日《河南科技报》B8版 作者:胡东昌、李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