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象形论的自然哲学应用:基于数学的科学之局限性(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感觉的模糊性与语言的快速处理能力

或许有些人并不认可大部分语言是基于像音关联、或者感觉景观与复杂词相对应的这套说法。比如,有人会认为:当我听到一句话时,句子中的词并没有在我的头脑中激起各种图像,而我却理解了这句话;甚至于,当我听到一个名词时,我也并不需要想象它对应的对象的形状就能很快明白这个词。

这样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头脑在记忆图像时其实是模糊的,并随着视觉离开对象的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模糊,而另一方面,当对象再次出现时,人又能快速准确地认出这个对象。原因在于,我们有“类”的划分能力,甚至也是主要按着类来认识事物的。基于类而认识对象使得模糊性被允许。对一个概念而言,我们每次重新激起它所关联的头脑中图像时,图像的模糊程度甚至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至少是同一类的,因而也就不会影响到这种像音关联在头脑中的记忆。这样,当我们听到这个词时,我们的头脑只需要指向那个像音关联即可,并不一定需要在头脑中完全重现这个对应的图像。于是,我们的头脑自信,即使自己不具有完全重现对象形状的能力,当对象出现在面前我们时,我们仍能快速认出这个词对应的对象。基于这种原因,我们的大脑很快对这个词达到了所谓理解的程度,我们由此知道自己理解了语言。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理解”所具有的含义。基于此,头脑就有了可以快速地处理语言,从而快速地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复杂词与感觉景观的对应也可做这番分析和解读。比如,对“文化”这个词,我们很难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它几乎涉及一个区域的人群的衣、食、住、行,思考、交流方式,审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当我们听到“文化”这个词或者在别人的表述的句子中听到“文化”这个词时,只要我们知道“文化”所对应的大致的对象构成的模糊的感觉景观,就仍可以很快地理解“文化”这个概念而不会有什么疑惑。“过年吃饺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这句话中,“文化”一词就很容易被理解。可见,即使对于一个复杂词,人们也只需要知道它对应的模糊的感觉景观就可以在语言中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它。由此可见,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即使语言中的各个词并非清晰地激起我们相应的感觉感知的记忆或想象,语言与感觉之间的关联也是实时存在并伴随语言一起前行直到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尽管如此,语言本身不可以脱离它所对应的对象而使人对其实现理解。而当语言的词语对应的对象越来越复杂抽象,词语本身对应的对象就越来越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困难。而对于由这样的一些理解困难的词组成句子,变成文章和著作时,人们就不知其所云了,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语言由此就会进入一种呓语的状态。因此,在使用复杂词语表述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仍有必要强调语言词语与其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陷入人为制造的混乱。

[注释]

1.维基百科:语言的起源

2. Jean Aitchison.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 语言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M]. 陈国华导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ISBN 7-5600-2855-1). F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