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防治与经济结构优化路径:“鱼”和“熊掌”何以兼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也为分析雾霾污染特征、探索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新一届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既是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结合点,也是落脚点。为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双约束等多项政策,从污染物产生端和排放端不断加大约束力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三期叠加”的重要节点,准确识别雾霾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有利于为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施策提供依据;深入阐释雾霾空间非均衡分布的内在原因,有利于找到大气污染防治的突破口;深刻领会要素供给约束的新内涵,有利于找到经济结构优化的着眼点;合理评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结构效应,有利于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科学估测经济结构调整的缺口,有利于找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及实践价值。

本书以经济中高速增长为研究背景,从全国、分地区、分行业、重点城市及重点经济带等视角比较分析了大气污染的特点。数据分析显示,总体上,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已进入下降通道,经济增长已实现与污染物排放的全面“脱钩”,比较而言,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行业特征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大行业是我国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主力军”;区域层面上,基本呈现产业结构越“重”,污染也越严重的特征,其中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是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基于现状分析,本书以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为理论基础,采用空间探索性分析工具、动态面板门限模型等现代计量研究方法,分析雾霾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及内在原因,探索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空间依赖是雾霾污染的重要特征,可吸入颗粒物呈现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其高值集聚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是雾霾空间集聚的主要表征载体,在空间计量框架下“经济-环境”关系轨迹呈“倒N形”;汽车保有量、发电结构、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地区分布等因素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区特征,在环境污染治理强度上东、中、西部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能够在统计意义上解释雾霾天气为什么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若不考虑技术冲击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短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到2017年京津冀鲁四地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将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分别变动-0.1928、-0.1297、-0.1407、-0.0565。考虑技术冲击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后,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经过模拟与校准发现:北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保持稳定,天津微幅上升,河北、山东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趋势相对明显,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弱化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冲击。通过以山东作为代表省份的典型考察发现,实现“十二五”规划资源环境双约束的目标,需要工业占比下降10.52个百分点;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需要工业占比下降2.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技术进步及新能源替代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幅度应为工业占比下降7.57个百分点,与“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存在1.37个百分点的调整缺口,但比未考虑技术进步及新能源替代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时,工业结构调整少2.9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明显降低。

中高速增长期,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挑战,也承载着“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重要使命。强化雾霾污染防治既是倒逼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手段,也是区域经济结构主动调整的有效抓手。为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双赢:应着力实施联防联控,提升雾霾防治效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着力完善考评机制,引领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创新发展途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