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5月下旬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对此,他提出了“要加强调研,在实践中深化规律性认识”的新要求。
浙江是习近平同志担任过主要领导的地方,他对浙江经济社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总体情况了如指掌。他在浙江,对浙江的广大干部群众说这段话,应该是有深刻含义的。
浙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迎头而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进入新阶段以来,作为先发地区,浙江比较早地感受到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与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的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也比较早地步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
浙江曾经在发展上走在前列,在进入新常态上也“走在前列”,所以,在深化对新常态规律性认识方面,浙江也有责任和条件走在前列。本书课题组的专家学者有志于此,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如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见解。新常态从理论界定上看,主要是指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种新的变化,描述的是经济发展某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同时,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经济领域出现的重要变化,都会在其他相关领域引起反应,这也是需要引起各方面重视的。这一点,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亦有所涉及。
一 新常态,新起点
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速由高速换挡为中高速。正确、理性地认识经济增速的调整,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过高的增长速度与过低的增长速度一样,都不是理想的。过高的增长速度如果持续过久,各方面都会绷得很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会达到极限,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与技术进步都会严重滞后,改革也会失去动力,经济风险的积累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将削弱这个经济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再叠加上其他因素,就很有可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浙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曾被誉为“优等生”,这主要体现在过去浙江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经济增长幅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今后要往哪儿走、怎么走?中共浙江省委在2014年7月做出决定,把“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新时期浙江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宣示,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目标与新思路,而不能“身子在往前走,脑子还留在过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看,未来浙江的关注点将放在分工明晰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强大的创新能力、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覆盖面越来越广的民生保障等方面。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未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不再重要,而是将更加关注GDP的质量,关注GDP增长的来源。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何愁没有高质量的GDP?努力打造新的制度条件、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增长动力,将为浙江未来发展奠定全新的基础。
对浙江而言,新常态就是新阶段,就是新转折,就是新起点。从这个新起点开始,浙江经济必然迈过一个又一个坎,攀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走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二 新常态,好机遇
观察一个经济体的状况,要看它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不能只看经济增速而不计其余。这就像是看一个人是否健康,不能只看他的块头有多大,也不能只看他一夜之间能重几公斤。对于解决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产业结构上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浙江讲了许多年,但主要因为经济持续在高速的轨道上运行,人们的认识还没有到“破釜沉舟”的程度,所以效果不彰。进入新常态后,浙江虽然稍稍放慢了步伐,但为转变以往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赢得了时间,也为深化改革争取了空间,更为各方面形成“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下决心转换发展动力”共识创造了条件。用有的企业家的话说,“现在只要是个人,都知道要换个活法了”。人心齐,泰山移。这就是新阶段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也是浙江最大的机遇。
浙江的发展,近二三十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又快又好、又好又快几个阶段。这种阶段的递进,体现出我们对经济发展质与量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三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快”。持续多年的连续两位数增长,在创造浙江奇迹的同时,也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积累。快速奔跑的过程中,人们几乎无法稍稍放慢脚步来思索面临的局面,去下决心解决那些未来肯定会影响我们前进步伐的深层次问题。现在,中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为浙江下决心解决深层次问题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稳,就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风险控制;进,就是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加强民生保障。中央做出这样的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面临新形势、面对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浙江的发展实际,对浙江而言又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第三个重要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就是“互联网+”。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制造业。浙江制造业总体上是在“工业革命2.0”时代布局成型的。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任务重、难度大的局面。而“互联网+”的兴起,给浙江制造业从“制造”走向“智造”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途径。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善于把握机遇、敢闯敢冒的浙江人,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改造传统工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制造业普及数字化技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智能化。这将是浙江制造业一幅更为壮丽的画卷。
新常态下,我们要看到“三期叠加”,也要看到三大机遇的“叠加”,进而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积极进取。
三 新常态,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大判断,不论是对实际工作还是对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谓逻辑,一是指客观的规律性,二是指思维的规律。认识到新常态,就是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认识新常态这一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各种思维方式,对新常态的本质有更深入的把握,使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一种高级阶段,从而更好地引领新常态。
首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进而对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再往深层次看,新常态下,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为发展注入新的制度活力,成为更为紧迫的任务。再次,从更宽阔的视野看,经济发展如今已经同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各方面必须统筹兼顾,才有可能起相互促进之效。换言之,新常态之下,各种因素都在变化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中,我们的使命就是在把握这两种变化的过程中,通过主观努力,力求使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更为优化。唯其如此,方能把握大机遇,走向新未来。
从这一逻辑出发,我们就能看清浙江近几年来打出的“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水共治,是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两个因素的优化组合。仅2014年,全省就关停约2万家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和作坊,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4660公里,使“江南水乡”重回浙江大地。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速度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平均霾日数较上年减少1/6,PM 2.5浓度同比下降13.1%。
三改一拆,是法治环境与要素资源投入效率两个因素的优化组合。2014年,浙江共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84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66亿平方米。拆违获得土地资源近20万亩,改造获得土地资源约16万亩,相当于浙江未来三年的土地指标,为浙江经济“腾笼换鸟”带来巨大的红利。
四换三名,是在产业政策指导下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腾笼换鸟走产业高端化之路,机器换人走产业自动化之路,空间换地走产业集约化之路,电商换市走产业信息化之路。由此可见,高端化、自动化、集约化、信息化,将成为浙江经济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名企业、名产品、名企业家将成为新常态下浙江经济的“标志性建筑”。
四张清单一张网,是制度创新的新突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政府自身改革,分别从限制政府权力、赋予市场自由、减少微观干预、打造阳光政务、强化政府责任等五个维度,搭建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制度架构,努力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此外,还有创新驱动、浙商回归等。诸多要素围绕着大逻辑变化、组合,不断优化,久久必见其功。
新常态,意味着新起点、好机遇、大逻辑。这就是浙江对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当然,新常态下,有需要我们迎接的新挑战,有需要我们回答的新课题。对于富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精神的浙江人,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在新常态下交出更为亮丽的答卷。浙江一定会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干在实处无止境,走在前列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