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香港义工理论与实践 [“香港义工理论与实践”交流研讨班调研报告·第三组]
影响香港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孙伟正
成员:朱玉坤、刘恬希、顾堰博、吴焕琳、李佳
内容提要 香港是亚太义工活动的发达地区,青年学生作为参与义工活动的主力军,在整个香港的义工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义工组织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在相关机构建设、鼓励引导和专业化保障等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吸引,同时,香港青年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积极参与义工活动,这些都成为香港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义工活动在香港社会以及香港青年学生中的发展。结合香港调研的具体实际,参考借鉴香港经验,对于内地青年学生义工活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香港青年 义工服务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一 背景
“义工”,是义务工作的简称。香港称之为“义工”,而在台湾则称“志工”,内地则把它叫作“志愿者”,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香港的义务工作发展局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人和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在香港,做“义工”已经成为香港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所做的统计,在拥有700万人口的香港,已经有超过120万人登记成为个人义工。他们不仅活跃在香港,还活跃在内地。而青年学生作为香港未来的引领者,在义工领域也不断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热血为这个世界更加平等公正服务。在香港独特的社会结构下,香港青年学生在香港整体的义工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 文献综述
关于香港青年参与义工活动的文献资料有很多,但是关于因素分析的文献却并不多。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文献资料都将因素分析放在了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上,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因素分析时,内部和外部的区分会更容易理解,包括的内容也会更加广泛和全面。从文献中我们了解到,影响香港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主要分为这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对参与者的影响
这其中包括注重对义工活动的宣传、学校对学生义工的要求也刺激了学生义工的发展、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这个体系中,包括特区政府的各个机构以及社会上的志愿团体两个部分。
政府机构对于青少年的成长的指导以及对各社会机构的政策扶持都是很重要的因素;而社会上的志愿团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的实施机构。
以上的各个因素表明,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香港已在义工招募、登记、使用、培训、评价、嘉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工作制度,众多的志愿机构也根据各自的设想、宗旨和运作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义务工作方面的创造性,形成了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义务工作模式和服务形式。这些都成为吸引和便利广大青少年有序地从事义务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动力对参与者的影响
这一方面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分为三个方面:自我取向、人际或团体取向和情境取向。每一个方面都有大量相对应的人群,这三个方面都从参与者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要参与义工活动。
以上的两个方面是总体看来影响香港青年参与义工活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在之前的文献资料中重点论述的。我们的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又重新用访谈了解到的部分资料与信息完善和填充他们的成果。
三 调查过程
本次调研活动由学院科研处带领,在五天的时间里,走访了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义务工作发展局、工联会、仁爱堂、乐施会等香港的著名民间公益机构。在走访过程中,我们针对本次研究的课题,向有关机构的负责人以及碰到的普通工作人员进行了粗略的访谈和提问,了解到了香港青年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我们本次调研活动收集了相关资料。
四 香港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发展现状
香港的义工活动历史悠久,正由于此,如今的香港青年们参与义工的人数也是十分可观的。通过实地调查,义务工作发展局的最新数据统计(2009年)与2001年数据的对比,显示了香港义工的发展呈现义工参与率不断增长趋势,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在2009年达55亿港元。义工平均年龄年轻化,15~39岁的义工占全部义工人数的66%,受到较多的教育,收入较高,并且更多是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义工越年轻开始义务工作,服务的时间越长,服务的时数也越多。青年学生进行义工工作能够获得正面经验,其贡献受到非政府组织的肯定。在我们拜访的机构中,仁爱堂的数据可以说明,香港青年学生在义工活动中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仁爱堂已有注册义工2809人,其中小学组和中学组及大专组的人数达到了1010人。从年龄分布上看,29岁以下的青年有1049人。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在义工活动中,青年的学生群体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另外,通过我们的了解,包括东华三院等在内的大部分香港公益组织都离不开青年学生义工的积极参与。
香港的青年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业需要,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也与一般义工有明显的不同。在小学之前,学生们参与义工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跟随父母一起参与。进入初高中,由于学校会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义工活动,便会为大家提供一些义工信息,并组织同学们一起参与。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课后以及周末的时间。寒暑假的时间也是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高峰期,部分学校也会布置一些义工作业以要求同学们通过做义工来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香港的青年学生们在参与义工工作时对相关服务内容也有所侧重。香港义工的主要服务内容涉及安老、抚幼、助残、济困、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地侧重在安老、抚幼、助残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这也是由学生的特性决定的。由于要上学,学生其实并不能拿出特别多的时间来参与义工活动,进行社区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最为经济的方法。
另外,通过我们的了解,即使香港的青年学生非常广泛地参与义工活动,但是由于自身的学业要求,很多学生其实并未长时间地参与义工活动,尤其是进入大学,在没有学校的强制要求后,很多的学生都放弃了继续参加义工工作,而是专注学业。
总体而言,青年学生义工在香港整个义工工作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这样的情况是香港义工工作推广的一个非常不错的成果,也有利于香港义工优良传统的传承。
五 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的影响
香港义工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都是以各社会组织为主导,义工活动本身就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不过在任何的社会形态下,社会的行为也离不开特区政府的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在义工活动中扮演了一个幕后英雄的角色。
通过社会服务联合会(以下简称社联)我们了解到,香港的各个公益组织通过社联来推广自己的品牌和工作,而社联又将各个社团的诉求通过自己的平台传达给特区政府。特区政府实施了一些积极的奖励政策以及资金援助来帮助各个社联成长和发展。社会福利署会给社会机构也就是服务的营办者拨款,在香港2014~2015年的财政预算中,有18.5%的资金是拨给了社会福利,而服务营办者为市民提供服务,同时市民也给特区政府缴纳一定的税,这样一来,三者之间其实进行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当然,在这其中特区政府也会对社会机构有一定的监管,社会机构也需要公开财务以向公众和政府交代自己的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在实施这些资金援助的时候,建立了一个资助制度。这一制度在时间的推移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20世纪60年代,资助制度还是用酌情津贴的方式进行,即NGO按社会需要主动开拓服务,政府没有全面的政策,按个别服务弥补NGO资金的不足。1965年港英政府订立社会福利白皮书,1968年成立了香港公益金。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资助制度是按标准成本资助,即按人口分布设立服务单位和提供服务的标准。在这期间,社会工作者总工会成立,立法局通过《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也成立,社会工作也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2000年的时候,资助制度是以特区政府整笔拨款以及合约服务的形式开展,特区政府资助由输入控制改变为输出控制。NGO按个别社区/服务需要自行制定入手、项目开支。政府和NGO持续沟通,按社会需要增援服务资助项目或另设有时限新服务合约购买服务回应新需要。民间组织推动商界参与关怀社会活动,发动官、商、民力量去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2005年的时候,资助制度又改变为基金拨款。特区政府成立特定用途基金,但没有限制服务内容,NGO可灵活制定服务计划申请拨款。NGO也可提出创新的服务来申请私人及政府基金。这些基金包括携手扶弱基金(2005年)、儿童发展基金(2008年)、社会福利发展基金(2009年)。到了2010年,资助制度又转变为服务券的形式。特区政府直接拨款给服务的使用者,而个案经理协助服务使用者按需要配对/购买合适服务。NGO提供个案经理支持服务及具体兼顾项目给服务用户选择。政府评估服务使用者需要核定出拨款金额。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了政府在社会服务中为各个社会机构提供资助、促进伙伴平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支持了社会服务的发展。
当然除去对于各个机构的直接资金援助,特区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优惠。假如是社会福利机构,在税收方面就能够享受25%,最多不超过30%的减免,这样的优惠政策也是对社会服务的一个支持。
同时,因为每一个社会团体的民间性质,政府在支持他们的工作的同时也会进行一定的监管。比如善导会就碰到过社会福利署的突然检查,这样的监管为社团的发展安上了一道保险。
2.社会氛围的影响
香港义工的发展与内地不同,他们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氛围孕育出了香港独特的义工文化。香港的孩子在幼稚园的时候就会接受义工教育,学校通过去养老院为孤寡老人们送水果,在圣诞节的时候去养老院的老人们唱歌、跳舞,等等行为来培养孩子们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周末的时间为各个社会机构卖旗,比如东华三院、仁爱堂,等等,卖旗的资金虽然不多,但是各个机构也会为孩子们颁发一个证书以此来证明他们参与了卖旗的活动。这样的证书在以后的升学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到了高中,香港特区政府为普及公民教育,在高中课程中将200小时义工活动设置为教学计划的可供选项,以此鼓励青年学生积极了解社会义工服务,参与义工服务,培养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青年学生逐渐成为义工队伍壮大的主要新生力量。
另外由于殖民统治的历史,香港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基督教宣扬的就是“神爱世人”,人人都是“天父”的儿女,为了赎去身上的“原罪”,需要为社会做好事。义工活动正是为社会做好事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因此小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这也是宗教因素对香港青年参与义工活动的影响。
3.社会各个机构的影响
(1)完善的机构体系
通过社会服务联合会的数据可以知道,香港一共有560多家社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有422家是香港社会联合会的会员机构,它们提供了香港九成的福利服务。这些服务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社区服务,大到赈灾活动,这样完善的社会服务机构为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提供了便利。学生义工认为参与义工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事情,香港的义工文化渗入每个香港学生的生活细节中。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工作的刘先生为例,刘先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参与香港的童子军,上初中后在红十字会工作多年,大学毕业后参与义务工作者发展局的工作,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团体针对不同的人群,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每个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愿意为此服务的机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深入地参与义工工作。因此学生在社会上进行义工服务会得到相应的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2)各机构职能对青年学生义工的吸引和支持
青年学生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参与义工活动。因此他们在义工的服务内容方面更侧重社区服务,而像仁爱堂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便是学生群体服务的重点机构。在学校内部会有一定的机构进行组织,吸引学生参与;在街头、电视等多方面会有义工机构的宣传广告或活动;在部分便利店例如711和润宁万家等会有一些广告和宣传单,这样青年学生能够很方便地参与义工。
(3)各机构对义工工作的宣传
社会机构为了增加自身的影响力,也会对自身的品牌做些宣传。这些宣传不单单是媒体上的自吹自擂,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惠民活动来增加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比如仁爱堂在成立的15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地做活动来增加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基金来扩大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选择。
(4)各机构对自身社会公信力的塑造
如今内地慈善机构发展的“瓶颈”就是公众对于机构的不信任,在这一点上,香港的各个机构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每个社会机构都会在各种渠道公开自己的年度财报,社会服务联合会的422个会员机构都会在社会服务联合会的官方网站上公开自己的年度预算和开支,这些做法使得社团和机构的公信力大大增强,公众也愿意把钱交给这些机构来做好事。
(二)内部因素
1.自我导向型
这一类型的人在为他人服务时,考虑的往往是服务是否可以满足个人感觉和价值观,是否可以回馈社会,是否使自我得到提升。参与者注重个人学习与成长,获取个人内在的满足感,依个人感受来决定参与义工与否。义务工作越来越被香港市民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义工经验能令市民感到生活的意义,缔造更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也是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自己的追求。
2.他人导向型
这一类型的人在参与义工活动时看重他人和团体的影响,其目的是结识朋友,获得肯定。香港许多普通民众都热衷于参与慈善活动。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青年更加活泼开朗,并且给青年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乐于助人。同时也能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利于健康发育。对于青年学生而言,这样的人际取向也是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有更好的机遇。
3.情境导向型
这一类型的人在参与时会更多地考虑情境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服务时间、服务地点、社会变迁、需求与个人意愿。在之前的论述中,笔者也在一直强调,青年学生参与义工工作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因此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肯定要考虑合适的空间、时间,而香港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使得他们参与的范围和地点都有许多的选择,不会造成有参与的热情而没有参与的方式的情况。另外,这一类型中的一些人参与义工是为了回应社会,并获得社会认可。不过这对青年学生来说并不适用。
六 启示与建议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香港青年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们在看到香港青年学生义工发展好的方面的同时,应该对我们内地的义工发展有更多的借鉴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地政府加强对义工工作的政策扶持
特区政府在香港的义工工作开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幕后英雄的角色,虽然具体的义工工作不通过特区政府直接来开展,但是特区政府在财政支持和审计监管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内地来说,政府应该在大政策上偏向义工发展,为义工发展扫清道路,并且能够提供具体的资金拨款支持,这种拨款可以借鉴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制度。而对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个人或团体可以进行减税或其他的优惠政策,鼓励富人捐钱,鼓励民众参与义工活动,这种方式也能促进义工活动的发展。
(二)努力营造义工工作的社会氛围
由于有英国殖民统治的背景,因此香港的很多社会风气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类似于西方的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内地的义工发展远远落后于香港也是因为在思想观念上不够重视,大家对于帮助他人还是心怀芥蒂,这种情况下,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引导是很必要的。这种社会氛围的产生并不是强制,而应该由部分机构通过实际的行为来带动全民参与的热情,让大家能够心甘情愿、积极、热心地参与到义工活动中来。
(三)不断完善社会机构的体系和职能
对于内地的民众来说,有许多人并不是不想做好事,不想捐钱,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好事,把钱捐给谁。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的社会机构来帮助这些有爱心的人去奉献爱心。内地慈善机构应不断用实际行动增强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公开财务信息,使捐款者放心捐款。同时,由于社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行业都需要有不同的社会组织来负责,在这其中就需要有识之士的出现,能够建立相应的援助机构,使整个社会机构的体系更加完善,职能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
(四)不断完善公民教育
从访谈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香港青年参与义工其实是高素质的体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为他人奉献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在内地的青年学生中是很缺乏的。如果要使义工工作在内地顺利地推广,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刻不容缓。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公民教育的不断完善,同时应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具备香港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
七 小结
本次的调研活动终于结束,香港之行留给我们的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思考。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家国的未来其实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香港青年学生的义工故事和借鉴之处太多太多,恐怕要亲身体验才会感受到做香港义工的意义。希望内地的义工和义工组织也能快速地发展,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到义工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郭观,2010,《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小议香港的义工文化》,《世界知识》第11期。
操学诚,1995,《香港的义务工作与青少年参与》,《青年研究》第3期。
赵新星,2011,《“公益达人”香港行:发现差距看到未来》,《南方日报》9月27日第A12版。
段道明,2006,《连港两地义工首次实现交流后的思考》,《中国民政》第1期。
涂敏霞、吴冬华、魏雁滨、张炳富、杨卫国,2010,《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从香港青年服务模式谈起》,《中国青年研究》第9期。
廖云德,2009,《以义工组织为载体锻炼培育青年》,《当代江西》第3期。
舟渡、周慧敏,2008,《志愿服务的模式与思考》,《西部广播电视》第6期。
墨心如,2008,《繁忙香港人的义工情怀》,《晚报文萃》第5期。
孙浩、张雅诗,2010,《义工文化,已融入香港人的血脉中》,《新华每日电讯》5月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