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三五”时期:为“两个100年”做好文化准备的关键时期
(一)“十三五”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如何为“两个100年”做好文化准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的最后五年,这期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十三五”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全面显现的时期,是我国全面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还是我国实际经济总量接近乃至最终超越美国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新的全球性国家,由此将会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动。总之,“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在一系列重要政治、经济、社会指标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中国梦”从梦想变为现实的关键时期。
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国内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影响力强劲,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而且是这一复兴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中国应向世界贡献一种“文明的典范”或“典范的文明”,中国应再度成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从这一目标来看,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日益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是如何为“两个100年”做好文化准备。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改革“半途之难”,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文化制度开辟道路
回顾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文化发展经历了“十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十一五”期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来袭而将文化产业推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时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阶段性任务,以及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开始转型,文化体制改革进入“间歇期”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是,如何将十八大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指导思想贯彻到文化领域,“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仍缺乏进一步的思路和实质性的进展。关于进行“顶层设计”的呼声尽管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缺乏共识以及深入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间歇期”,甚至是“半衰期”。
文化体制改革不能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深化改革涉及真正的“顶层设计”,但是如果对于改革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就没有不是出于策略考虑的顶层设计。正如经济体制改革那样,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也需要突破利益集团的阻力,才能继续前进。
(三)当前面临的转折:走向文化发展的“新常态”,需要制定国际文化发展战略和建立文化治理体系
“十三五”时期,也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经济汇流,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文化贸易规模快速扩大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要起决定性作用,强调要建设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各级部门的治理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经济新常态”,将经济结构转型和政府简政放权放到一个更加明确的战略地位。而在对外领域,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对外经济和政治战略日益清晰,告别“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模糊期,将“经济走出去”提法具体落实为“一带一路”等重大对外战略举措,快速有序地在周边地区、欧亚大陆、非洲拉美地区完成全球性经济和政治战略布局。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主题是“新常态”,文化发展也应有“新常态”。相比较经济领域而言,文化领域发展更为滞后,因此文化发展的“新常态”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必将伴随全面的改革。总体看来,“十三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将会凸显两大主题:在国内,“十三五”时期的第一主题词是建立健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即将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及相关文化体制改革,一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按照依法治国原则,全面构建文化治理体系,提高从中央到基层的文化治理能力。在国际,“十三五”时期的第一主题词是全面构建“中国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以适应中国成为全球性国家的现实,为“一带一路”等对外经济和政治重大举措提供持久的文化软支撑。为此,应探索以法律为基础、以政策为引导、以文化产业为骨干、以全面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支撑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