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社会学近著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0年,我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钱民辉教授攻读教育社会学博士。负笈四年,对国内外教育社会学著作略有涉猎,渐感国内学界对本领域前沿著作的介绍稍显不足。目前,从教科书到学术论述,所引用的理论和观点主要来自西方著作,如柯林斯的《文凭社会》、伊利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威利斯的《学做工》、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鲍尔斯与金提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迈克尔杨的《知识与控制》、伯恩斯坦的《论教育知识的分类与构架》、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等,这些作品大多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代表了20世纪西方学界对当时教育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时过境迁,教育社会学经数十年发展在西方已成为显学,尤其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无一幸免,至今萎靡不振,西方学者由此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以及教育社会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刻严肃的反思,其思考反映在2010年前后大量出版的学术著作中。对其进行梳理,可把握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动向,目力所及,大致可归纳为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是批判,即对教育社会学批判传统和激进思维的发展。卡洛斯·托雷斯深受弗莱雷影响,其所著《教育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一书从新自由主义的道德弱点入手,对全球化过程进行质疑和挑战,认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正将教育带离其发展轨迹,使教育朝商品化市场主导方向发展,从而增加了剥削、社会排斥、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可能性。格雷格·迪米特利亚迪斯在《关键性情》中,以局外人的姿态对教育进行批判,指出全社会的资源匮乏,正使学术分裂为数量众多的子领域,学者们在利己主义驱动下纷纷抢夺学术研究资源,他们本应质疑新自由主义的基础前提,却把时间浪费在争辩其不平等的效应上。迈克尔·菲尔丁与彼得·莫斯的《激进教育和平民学校》,受“三个愿望的启发:推翻无替代选择的专制,实践解放的社会科学,追求真正的乌托邦”,由此提出的“激进教育和平民学校”概念,要为“当下失败的、功能失调的教育和学校话语”找到一种“彻底合适可行的替代话语”。显然,这一思考方向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在金融危机中积累了大量批判资源,对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和研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从道德追求出发提出了新的乌托邦概念。

关键词之二是理论,即将核心理念与思维框架引入教育社会学。福柯的思维方法在批判教育政策研究中大放异彩,在《福柯,权力与教育》中,斯蒂芬·鲍尔重点论述了福柯关于探索权力与知识、知识结构的历史发展的方法,强调了福柯方法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促使学术共同体运用福柯的观念对政策研究进行重新、深入的思考。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在哈里·丹尼尔斯的努力推介下日益引起学界重视,《维果斯基和社会学》一书将维果斯基的社会心理学及知识社会学,同伯恩斯坦的“教育话语”紧密相连,展示出两位学界先驱的理论框架,如何在课堂社会规范和思想社会形态中产生重合。卡罗琳·哈特则致力于推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关于教育与人类发展的研究旨趣,她将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与森的社会规范哲学相结合,建构出“抱负”(Aspirations)概念来考察教育与社会公正。这一学术动向表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使教育社会学不断出现新的学术增长点而持续繁荣。

关键词之三是问题,即延续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导向。在《种族,性别及教育渴望》中,海蒂·米尔扎从被殖民者这一角度出发,以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高等教育女性生活经历进行关注,对权力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审视,借此展示种族化身份的形成过程。而在《白人中产阶级认同与城市学校教育》中,黛安娜·雷伊等人以反事实研究策略,了解在涉及自己子女的教育时,中产阶级家长能否做出符合社会道德的决定,通过对125位放弃择校特权的父母的访谈和分析,这一研究对平等主义的本质设想进行了挑战。《全球化城市中迷失的青年》一书,反映出学者对21世纪城市弱势青年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全球化倾向的警惕和关注,迪莉娅鲍斯和肯内利通过多重选址的民族志聚焦,揭露了青年身上等级差异的象征符号。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教育不平等始终处于研究的核心,时至今日,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仍然是学者最为关注的经典问题。

关键词之四是政策,即推动教育社会学的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空间和城市》强调政策研究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地点和空间不再只是一种隐藏的背景,而被视为一种教育经验话语,一种有助于打开教育困境新局面的概念框架,并被用以揭示教育政策如何对城市重新进行社会分工,教育政策的不同角色如何促进当代城市及空间进行重构。《隐藏的市场》关注西方世界的私人企业,这些企业是如何通过游说使教育政策变得有利,逐渐利用教育政策从公共收入中获得巨大利润,从而在公共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取得中心地位,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新教育私有化政策促使学校成为利润来源后产生的严重问题。《教育中的新管理主义》对大、中、小学校领导的选拔、任命过程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新管理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对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冲击,指出当代教育管理中的三大主题:教育转变为一种可交易商品;教育管理者选拔过程与照顾职责无关;教育领导层的性别问题。政策研究是教育社会学介入制度实践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空间转向、新教育私有化、新管理主义等新概念的关注,体现出政策研究与时俱进的特征。

关键词之五是变革,这是现代教育持久不衰的话题。《领导力和教育改革》描述了新工党自1997年执政后,是如何迅速发现领导力在改革学校中的重要性的,海伦·甘特试图通过一种系谱的方式来研究被贴上管理标签的领导能力,研究领导者、管理及领导力如何成为新工党政府教育政策的主旋律。《第四条道路》对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新工党的政治实践进行总结,认为第三条道路未能成功是由于存在专制(Autocratic)、技术统治(Technocratic)和急功近利(Effervescent)三种干扰,由此提出第四条道路,为“可持续变迁的行动理论”设立了一系列目的,主张放弃高风险测试、教师职业化、吸引家长和团体参与教育改革、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优良教育、不让任何学校或团体落后。马克·奥尔森站在对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霸权批判的立场上,著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奥尔森敏锐地抓住了西方教育的自由主义政治内核,为了“超越自由主义的咒语”,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民主进行了再理论化,探寻一种“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全新的政治格局”。历览现代教育进程,改革呼声不绝于耳,信贷危机后,学界将教育改革视为对萎靡人心的提振措施,在鼓励寻找恢复经济繁荣的智慧方案的同时,更注重有助于个人诚信、社会民主及人类尊严发展的教育元素。

这些著作及其议题,在西方学界已引起广泛关注,《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专门约稿予以述评,足见其学术影响力。囿于学科门槛及语言困难,国内学界至今较少提及。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虽才疏学浅却不敢惜力,在北大社会学系诸位师长和同学的勉励和帮助下,挑选了这15部近著撰写导读,以期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