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关于“燕台七子”

“燕台七子”主要是清初出仕新朝的诗人,是一个过渡性的文学团体。陈祚明与宋琬、施闰章等清初科举入仕的新辈酬唱往来,因诗歌酬唱而成为“燕台七子”[33]之一。虽然陈祚明终身布衣,但是与这些人物相比,陈祚明在诗坛上的名望并不逊色。因此,这一层面的交往,主要表现为诗人之间的自由酬唱和诗学观念的共同切磋。

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云:

故人严侍郎灏亭初官中秘,以书招之至京,与宋荔裳、赵锦帆、丁药园诸公倡和,号“燕台七子”。严公子少司马方贻、曾榘实受业焉。方贻登第,胤倩思归,因循不果。康熙壬寅,卜居吴山之麓。偶一返杭,旋即北上。后其家迁威乙巷,但遥闻而纪以诗,不返矣。武林先雅云:允倩长髯如戟,双眸若电,博学通方,诸公倩作奏章言事,则报可。故责游倒屣,号为白衣台省。其才思敏捷,每当霜檐星驭,灯炧酒阑,顿十指而应之,无不属餍人意。二十年名满长安,坐无车,公不乐,乃竟以卖文客死。[34]

又《清史稿·文苑传》载:“(宋)琬官京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辈酬倡,有‘燕台七子’之目。其诗格合声谐,明亮温润。”又载:“沆,字子餐,余杭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性退让,或讥弹其诗,辄应时改定。”[35]既然是严沆邀陈祚明入京,则陈祚明入京的时间至少不会早于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另外,王士祯《感旧集》载陈祚明条:“祚明,字胤倩,一字允倩,别号稽留山人。安雅堂集赵雍客诗序:‘往在京师与施愚山诸君子以诗学相切磋,因而有燕台七子之刻。严给谏灏亭、丁仪部飞涛、陈布衣胤倩皆杭人也。’”[36]据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知陈祚明于顺治十三年(1656)入京。“燕台七子”的活动既是在他入京后不久,则七子之间的唱和最早不会早于1656年。[37]宋琬、施闰章当时即有“南施北宋”之盛名。据宋琬《严母江太孺人七秩寿序》称:

余自束发之年,即与严给谏灏亭以诗文相切靡,既先后通籍,与海内贤豪文章之士游,大梁则张子文光、赵子宾,宣城则施子闰章,钱塘则丁子澎、陈子祚明并灏亭与余而七。仿王、李、宗、梁之遗事,有燕台七子诗行世。[38]

他们步陈子龙等人及“西泠十子”后尘,以效仿明七子之举为人瞩目,然亦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因素,“以名节行谊自砥,有过失则规之”,实属难得。张健说:“他们在诗学倾向上基本上偏向明七子、云间一派,在创作上也受七子、云间派影响,乐府、古诗多模拟之作。”[39]据《清史列传》丁澎在顺治十四年(1657)因事谪塞上数年。施闰章于顺治十八年(1661)调任江西布政司参议,陈祚明1664年有《喜施愚山少参来都有赠》诗,称“不见愚山已七年”。顺治十八年(1661)宋琬复为人所诬,系狱三年后又流寓江南八年。所以1657年以后,“燕台七子”的文学活动,也仅集中于1656~1657年间。

所以说,“燕台七子”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派别,且活动时间至多不过一年有余。“但在清初诗坛,他们实步趋于稍早的江南‘云间派’及‘西泠十子’,皆欲扭转七子派因受公安、竟陵掊击而难以支撑的颓局,重张文学复古旗帜。尽管陈祚明与宋琬、施闰章等人后来分别从不同角度吸收公安、竟陵二派,亦包括钱谦益的诗学观,对七子、云间派复古诗学予以修正完善,对宋诗亦有所接受,但论诗总体上仍强调宗唐和学古。他们与王崇简、龚鼎孳等老辈诗人,实为顺康之际京师诗坛之主风气者。”[40]这段交游经历,对陈祚明诗学主导思想的确立无疑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