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类及社会的演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化,历史学界日益强调一种“大历史观”。这种“大历史观”力图跨越种族、国家和文明的局限,同时将视野回溯至遥远的宇宙诞生之时,从而在一种极为宏观的意义上梳理地球、人类以及社会的诞生与演化,并探索其中的脉络及规律。这样的梳理也给我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认知提供了壮阔的布景和宏大的素材。
据当代物理学推论,大约138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时间与空间随之形成;约10万年前,智人出现,并且凭借使用火及工具的能力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迁徙到中东及东亚等世界各个角落,也就在这个阶段,人类最初的语言体系萌发了。
人类诞生初始阶段所形成的采集狩猎社会持续了数万年,约在公元前9500~8500年,人类开始转向农耕社会。农业革命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生存必须之食物供应也开始变得稳定而富足,从而催生了部落和阶层的诞生,直至出现了村落、城镇、都市和国家;战争变得频繁,商业、文化和艺术等也迅速繁荣起来。公元前800~公元200年,人类精神文明出现了重大突破,以古希腊、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为代表,都诞生了无比璀璨夺目的思想。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称这一伟大的时代为“轴心时代”,堪称是人类古典文明的巅峰。
古典文明(含中世纪文明)阶段持续了2000多年,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入工业时代,即进入现代文明阶段。美国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斯塔夫尼阿诺斯在其著名的《全球通史》一书中,以公元1500年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将公元1500年之前称为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时期;公元1500年之后到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并长期占据优势地位;20世纪之后界定为西方的衰落与新世界的崛起时期。
纵观人类近5000年的文明史,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止。不论在东方世界还是在西方世界,无数伟大的思想家为人类贡献出自己卓越而深邃的智慧,他们的存在,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指引着人类前行。如果回溯至“轴心时代”,那么老子、孔子、孟子等可以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言,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是西方思想的源头。
在人性层面,自古就有性善论(孟子、卢梭)、性恶论(荀子、马基雅维利、叔本华)、性无善无恶论(告子、詹姆士、杜威)和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王充、韩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之争。然而无论人类本性如何,基本的生存欲望都是人性的底色,在此基础上,追求财富、权力和享乐(休谟)是人性的一个侧面,追求爱、亲情、认同和尊重则是人性的另一个侧面。
在社会层面,社会由无数个体的人组成,人性无疑也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甚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社会作为一种组织,也自然进化出自身的秩序和结构。这种秩序和结构与自然界的生态(社会生物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充满各种形式的竞争和博弈,并在不断地建构和打破某种均衡之间“循环”或“螺旋式上升”。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演进,以及今天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的动荡,恰是这种竞争和博弈的“配套”和“演绎”。在这个领域,卢梭、亚当·斯密、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哈贝马斯、福柯、哈耶克等极具天赋的社会思想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辨素材。
人性或许从未改变,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却在加速。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尤其是21世纪人类社会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迈进,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结构与特征产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覆盖了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每一个组织的运转。这些都是HR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虽然过于广泛和宏大,但对于我们的认知升维,无疑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