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之路
根据《天津条约》,一年之内将在北京交换条约批准书,于是英法两国分别派出驻华公使普鲁斯、布尔布隆。
然而,对清国而言,《天津条约》只是为了让英法军从天津撤退的权宜之举,至于条约内容本身则很难接受。于是,清政府命桂良等人在沪交涉条约撤销、修订事宜,并在沪交换批准书。但普鲁斯、布尔布隆以及美国公使华若翰并不买账,于1859年6月抵达大沽口。

英法联军占领大沽炮台
在沪换约交涉失败后,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允许他们中的极少数人在北塘着陆,由陆路进京。但英法公使果断拒绝了清政府的安排,坚持让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口早已在清国勇将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旗贵族,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的驻守和俄国的援助下加固了防守,护卫普鲁斯的何伯(贺布)麾下舰队试图突击,却遭受重创,被击退。

蒙古将军僧格林沁
美国公使华若翰想要遵从中国指示进京呈递国书,但因叩头问题(清国臣下谒见皇帝时行的三跪九叩礼。三次跪地,每次向地面磕头三次)而未实现,后折返北塘,在北塘完成换约。俄国的伊格那季耶夫从恰克图由陆路入京,5月份完成换约,并作为公使驻留北京。
英国政府在接到大沽炮台战败的消息后,再次派出额尔金。法国此时深陷为帮助萨丁尼亚而与普鲁士的战争中,但也派出了葛罗。1860年8月,联军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入天津。
清国政府为阻止联军进入北京而展开交涉,但额尔金始终坚持要到北京把国书交给皇帝。于是,清国政府命僧格林沁进行防守,并抓捕了负责交涉的巴夏礼等多人。
联军打败僧格林沁军队,9月下旬逼近北京。咸丰帝在主战派的拥护下逃往热河,留下29岁的皇弟恭亲王奕来应对这一重大时局。
恭亲王表示,联军如若进军北京,那巴夏礼等人将性命不保,试图以此牵制联军。10月初,联军攻占了北京西北郊外的圆明园,并展开了掠夺。为此,清政府内部要求处决巴夏礼等人的呼声很高,但恭亲王奕为了讲和,将他们送还。不过由于遇难、疾病等因素,生还者只有半数。

遭联军破坏的圆明园西洋建筑
巴夏礼等人被送还后,联军随即要求开放安定门以进入北京城,最后实现了要求,顺利进城。联军当局对俘虏只有半数生还颇感愤怒,想出了很多报复的方式,额尔金为了损害皇帝的自尊心烧毁了圆明园。恭亲王等留守大臣也想就此逃亡,但在伊格那季耶夫的劝说下打消了念头,开始与英法两国谈判,分别批准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北京条约》。而伊格那季耶夫则很好地利用这一机会,与清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获得了沿海州(滨海边疆区)。
当时,因白河临近结冰期,联军也担心恭亲王等人逃亡后失去谈判对象,在伊格那季耶夫的居中调停下,事情得到顺利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