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众意识
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很快就屈服了,但是有一群人对战败表示愤慨和不甘心。他们就是广州西北城外的农民。虽然是农民组织,但其核心人物是读书人。1841年5月30日至31日,他们在三元里围击了一千余名英军,差点就要将敌人(连同匆忙赶来的义律在内)全部歼灭。他们就是被称为“平英团”的一群人。

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
然而,广州知府余保纯受义律之请,前去劝说农民解除包围,英军这才得以脱险。之后,璞鼎查取代义律成为英军统帅,他率领英军一路北上,并占领沿岸各城市。得知此情况的广州城外农民颇为悔恨在三元里亲手放走了英兵。如果那时将英兵彻底剿灭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局面。与此同时,他们也特别怨恨千方百计说服他们放走英兵的余保纯。在当年秋季的童试之际(科举考试第一阶段的考试。合格后即可成为生员,即县学学生。生员即所谓的秀才),考生们抵制余保纯担任主考官,并跟在其回衙门的轿子后面一路辱骂,还向其扔石头。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屈服了,但他们却丝毫没有战败意识。所以,虽然《南京条约》中重新规定广州作为贸易港口对外开放,英国人在新制度下继续居留在以前的广州夷馆,但广州民众却没有按照新制度来对待他们的意思。居留地外国人在新条约中获得了更多权力,他们可以在居留地附近自由活动甚至可以到郊外出行,但每次都遭遇中国人辱骂、扔石块,有的甚至被杀害。
特别是离居留地很近的广州城坚决禁止外国人入内。广州体制时代,毫无疑问外国人是被禁止入城的,但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市民仍然不允许外国人入城。
三元里事件后,广州附近的农村进一步强化了自卫组织。这些农村联合起来结成了“社”,产生了“社学”。“社学”原本是“社”的学校,后来成为“社”的自卫组织中心。除了这些之前已有的自卫组织,新兴自卫组织也在各地陆续诞生。三元里的成功使得他们情绪高涨,意气风发。自卫组织在战后也延续了下来。
除了郊外,广州市内也召集学徒、伙计,成立了“自警团”。
外国人之所以无法进入广州城,并在郊外被扔石子,甚至被杀害,正是因为这些意气风发的“自警团”。
不仅是广东,北京的清政府在战后也变得很排外。由于《南京条约》是英国通过武力强加于清政府的,它的缔结仅是出于暂时躲避英国强劲势头的需要,所以就清朝自身而言并没有遵守条约的意向。
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开始兼任钦差大臣并负责外交事务,在北京和广东的这般情形之下,他们也只好拿出排外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