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广州与长崎
居留地
锁国体制下,中国只剩下广州、日本只剩下长崎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但广州和长崎的贸易并不自由,只能在严密的监管之下进行。为此,政府特地设立了外国人居留地,即广州的夷馆“canton”①和长崎的出岛、唐人屋敷。
由遍布炮台的虎门海口进入,沿珠江回溯35海里便是广州所在地。在距其数海里不远处有个黄埔岛,岛的东南方上游有个叫“黄埔”的专门停泊外国贸易船只的场所。而外国人的居留地在广州的西南城外,隔着珠江前有河南岛,西南有花地岛,外国人称之为“canton”。
那些获准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也就是“行商”(被特许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称为“洋行”,意思是对外贸易的批发商),在此修建的三层小楼鳞次栉比。这些三层建筑,第一层用作办公室、仓库、厨房,第二层用作会计室、接待室、食堂,第三层用作卧房。外国商社租借其一用作自身商馆。商馆区域横宽333米,纵深212米,前面的河岸处建起了公园,各商馆横宽20余米,纵深120米。三层建筑物向内排开。

这些商馆并非全年都有外国商人居住,商馆只是他们每年10月份到来年3月份船只入港“贸易季”这半年的居所,另外半年他们则退居澳门。
与之相比,长崎的出岛(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年55贯白银的价格进行租借)只有其1/2不到的面积。出岛为人造岛,在海岸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扇形,长214米多,宽63米多,四周围着土墙,通过桥梁与对岸相连。而装卸荷兰船只的货物时使用的水门在西北侧。
土墙内部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馆,里面林立着被当作住所、事务所和仓库的荷兰风格建筑物,建筑物前面有一个小庭院。

长崎的出岛
出岛与夷馆不同,荷兰的商馆馆长(即甲必丹,葡语:capitao)与商馆馆员以及商馆的佣人常居于此。馆长在每年7月份荷兰船只入港时进行轮换。
长崎的贸易对象除荷兰外还有中国。中国船只在每年的春、夏、秋时节三次入港,其中既有来自中国本土南京、宁波、厦门、泉州、福州、漳州、广州等地的船只,也有来自侨居安南、柬埔寨、暹罗、爪哇等地的中国人,即南洋华侨的船只。这使得长崎居留的中国人数量众多。1688年(元禄元年),据说其人数已达一万人。在锁国后,长崎市内各町按顺序成为宿町供众多中国居留者旅宿。但是在1689年,幕府在长崎郊外建立了30700平方米(9300坪)的唐人屋敷,专门容纳中国人。
唐人屋敷里林立着由土墙和竹篱围起来的两层建筑,除关帝庙等建筑外,还有杂货铺,大门外即为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