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幕藩体制的解体

日本和中国的锁国,是正在形成中的专制统治权力为了维护自身安定,选择性地缩小了可能扰乱安定的外国势力。剥夺外国势力的自由,将其纳入统治之下,是为了阻断国民与其接触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日本和中国能够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因为它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具备相应的实力。而其他亚洲国家之所以成为殖民地,是因为它们没有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足以抵御外国势力的力量。

锁国后,日本和中国的国内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在日本新形成的武家制度,即幕藩体制中,武士和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之间有着截然的区分,由大名和其家臣所组成的武士从生产中脱离,居住在城下。农民则住在农村,生产武士所需的大米等粮食。而那些被称为“町人”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在城下的商人区。

封建领主大名向农民收取的贡租以大米为主。因为家臣从大名那里领取大米作为俸禄,所以武士需要卖掉大米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以武士为对象的商业繁荣,城下町发展了起来。

此外,江户幕府为了操控大名而实行“参勤交代制”,为此江户成为人口超百万的最大城下町,诸大名频繁往来于江户也使得驿站町繁荣起来。

这样的幕藩体制将身为武士生活根基的农民与商人分离,对防止商业资本流入农村造成贫富差距扩大,扰乱农村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武士却被商人所压制,经常因欠债受到折磨,生活更加贫困。虽然从社会和政治角度,他们看不起町人,拥有统治权,但经济上却受制于町人。尤其是向诸大名放贷的三井、鸿池家族拥有了与15、16世纪放贷给欧洲王侯、教皇的奥格斯堡富格家族(Fugger)一样的势力。

而另一方面,从17世纪末开始,都市周边的农村开始出现棉花、茶叶、油菜、烟草、蓼蓝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丝绸、棉麻织品等手工副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农。此外,经营酒屋、酱油屋、榨油屋、染坊等的农村商人也开始崛起。这些富农和农村商人向农民高息放贷,农民的土地渐渐集中到他们手里。由此,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逐渐严重,失去土地的“水吞百姓”越来越多。

财政上困顿的诸大名削减了家臣俸禄,使家臣的生活更加艰难。诸大名一方面通过检地来发掘那些没有租贡负担的土地(即所谓的“隐田”),另一方面提高租贡的上缴比例,经常引发“百姓一揆”。“百姓一揆”在18世纪末(天明至宽永年间)尤为频繁。

诸大名又将领地内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交易从商人手中夺取过来,垄断为藩的专属买卖。这些商品与米一起在江户、大阪、长崎等地广泛出售,承办买卖的御用商人又成为左右大名的财政的商人。

如此,幕藩体制首先从经济上发生了动摇,而以对抗幕府官学儒学而出现的国学为基础,“尊王论”又开始兴起,从思想上动摇了幕藩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