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语文书:读书与旅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编 读书之美

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阅读确实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听到的话。说可以这么说,给自己找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理由却不容易。我们面临的新世界太热闹,跟前辈相比,现在我们能买到的书更多,拥有的阅读时间却更少。

大家都在感慨:时间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不难解答,时间消失在我们的匆忙中。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消耗在匆忙中。

也许我们是不必这么匆忙的,但世界上诱惑太多,难以抵挡。大多数人缺乏超拔的理想,即便有点朦胧的理想,又不愿为实现理想而付出努力。人的一生,就这么匆匆忙忙地过去了。

有人会问,读书有什么好处?

英国随笔鼻祖、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培根随笔》,王佐良译)

1932年,大学者林语堂先生在演讲《论读书》时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剥下“蔽塞聪明的包膜”,这些都是读书在人生中发生的实际功用,也可以说是大好处。

大学者胡适之先生在1932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做过一个演讲,题目为《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他勉励毕业生今后继续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堕落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第一种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种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恐怕世上大多数人,都是以胡适之先生批评的“堕落的方式”在前进——“抛弃求知识的欲望”,“抛弃人生的追求”,学生时代的欲望和追求都不见踪影了。

中小学学生可能会说,那是胡适之先生勉励大学毕业生的,我们时间还长。实际上,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时间不会比别人多一分一秒,但如果你争取时间来阅读,你的人生就会比别人丰富许多。时间长度是相对的,丰富的人生和广泛的阅读,会让人生显得非常漫长,也更有意义。说得动听一点,阅读,让我们的人生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2015年3月17日,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女士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题为《大学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演讲,说要改变世界,就要做到“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通过相互合作与深入研究,共同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改变世界不是容易的目标,让世界变得更好是每个人面临的巨大挑战。要达到“不同凡想”的境界,就要好好读书,如林语堂先生说的“破俗见陋习,复人之灵性”。

如果我们关心读书的事情,就会发现,除了专业读书人,社会上各行业的领袖也都喜欢阅读,而且阅读的范围很广,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到社会学,无所不读。这样的阅读,会大大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他们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广泛阅读让我们从几千年人类文明中获得知识,萃取浓缩的智慧菁华,拓展我们的生命经验。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交通如此便利、发达的当代,世界上仍然有绝大部分人无法到达南极,而登上月球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分享那些亲历者的感受与智慧。

人的生命,在阅读中会逐渐积累,然后突然盛开能量之花。但阅读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我们的人生总是有多种可能,而良好的阅读,为这些可能性的诞生做好准备。就其简单的精神回报来说,阅读一部好作品,能让我们精神愉悦,这可能是其他事情无法带来的回报。就其长远的益处来说,丰富的阅读,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心胸,优化我们的谈吐,也会改变我们的个人气质。这种阅读中涵养的气质,与从其他方式中得到的不同。

阅读也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各种可能。

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听着有道理,但更多是误导。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和知识的发挥,就算走了百万里路,也是呆头呆脑的。虽然各行都有状元,但那状元不是低头走路,两眼迷惘,而是通过观察、阅读、思考,通过学习而修炼成的。我们固然尊重在路上不懈行走的路人,但如果不带着问题,不思考问题,不对人生有理想,不对未来有憧憬,路人,终究只是路人甲、路人乙而已。

也有人反对读书,并形成社会运动和思潮,对文化继承产生巨大破坏作用。但当混乱社会稳定下来后,读书热潮又急速升起。

人类文明是通过书本传递的,书写和印刷成为人类文明飞跃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使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在书写,只是书写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们通过新的书写方式,传递有价值的思想和信息。

在这里,我们谈论的主要是读纸质书,但不排斥电子书。我们谈论的是阅读经典名著,但也不妨看看流行的文学作品。然而,有效的知识、丰富的思想,以及对人生的真正启迪,更多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得来的。

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里,桑德尔教授曾对经典与流行做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探讨。他让学生们选择:如果你要在一个小岛孤独地待上一辈子,是带上《莎士比亚文集》呢,还是带上《辛普森的一家》动画片?学生们在充分探讨后,多数人选择带《莎士比亚文集》。这个探讨揭示了这样一个认识:虽然流行作品能带来短暂的快乐,甚至极其刺激的高峰体验,但经典作品能让我们获得长期的、更有价值的愉悦感受。桑德尔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要想真正有效地阅读经典作品,人们需要得到教育和培育。有些问题不是一望而知的,而是需要思考才能得到解答。这个思考和解答的过程,就是思维乐趣形成的过程。而阅读有价值的、经典的作品,更能让人享受思维的乐趣。

读书并没有什么独门秘籍。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一个讨厌读书的人,就是坐在书山上,脑子里也只想着炸猪排。

本书第一编选一组文章谈读书,算是编写者的一个小小用心——想请读者看看民国时期那些大师们是怎么看待读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是怎样读书的。

民国期间大师辈出,他们为中国文化的更新和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其中,好读书,善读书,乐读书,活读书,是必由的途径。

2020年5月26日修订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