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讲黄帝内经:中国人的生命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阳气是生命的主导

上一讲我们讲到,人的生命与天地之气是相互贯通的。无论是天地之气还是人之气,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类,阴阳是生命的根本,“生之本,本于阴阳”。相比较而言,阳气是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体生命最重要的动力,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

那么阳气受损伤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请看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人体的阳气会在活动的时候扩张、旺盛,但如果太过烦劳,最终会导致阴精耗竭。如果这种现象积累到了夏天,就会出现“煎厥”之病。夏天天气炎热,阴精被火煎着,慢慢就被煎干了,所以叫煎厥。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这是一种什么病呢?这里打了一个比喻:“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意思就是像溃决的洪水冲破了堤坝一样,汩汩洪流不可制止。“都”通“渚”字,这里指防水的堤坝。这个比喻形容“煎厥”病来势凶猛,无法控制。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yùn)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人在发怒的时候,阳气的形和气就隔绝了,血就会郁结在头部,就会出现“薄厥”之病。怒则气上,血随着气也往上涌,瘀积在头部就会使人昏厥,这就是“薄厥”。不仅如此,还会伤到筋。气血上涌,不能正常循行,筋就不能得到濡养,就受伤了。筋一受伤,肌肉就会得不到约束,就会变得松弛,肢体就不能自如运动了,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瘫痪。

汗出偏沮(jù),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cuófèi)。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zhā),郁乃痤。

人体阳气虚,气不能在周身流动时,就会“偏沮”。“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是阳气受损的结果,阳气保卫于外,阳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主管汗孔开合的,现在阳气不足了,不能温暖全身了,所以就半边有汗,半边无汗。严重的就出现偏枯,就是半边身子枯萎,半身不遂。有的人阳气受伤之后,“汗出见湿”,汗出之后,毛孔张开,此时容易感受湿气,汗孔马上闭上,这样就产生“痤疿”,生痤疮、生痱子(痤为小疖,疿为疹子之类)。“高粱之变,足生大丁。”“高粱”就是膏粱,膏粱厚味,肥甘油腻的食物,吃多了,就容易生疔疮。“足生大丁”,不一定是脚生疔疮,脸上、脖子上、身上也容易生疔疮,“足”是一个副词,指容易,足以。多吃肥甘油腻的食物,会生湿、生热、生痰。体内的湿热、痰热,表现在外面就是疔疮。“受如持虚”,好像拿了个空的器物一样,特别容易感受外邪。“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劳动出汗,加上受风,寒气迫近皮肤,汗毛孔堵住了,不能正常开合,积郁在里面化成热,就会变成酒糟鼻子。“皶”意思是鼻尖有暗红色疱点。郁积久了,就会出现粉刺,或者痤疮、疖子。这是吃肥肉或者油腻太重的东西导致阳气受损的结果。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阳气在人身体里,既可以养神使精神充足,又可以养筋使得筋骨柔韧。“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倒装句,是指养神则精、养筋则柔——养神则使神精明,养筋则使筋柔韧。如果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汗孔就不能正常开合,寒邪之气就乘虚而入,就会使人体筋脉拘紧,不能伸展,背脊弯曲、不能直立。“大偻”是曲背俯身的意思,也是我们通常讲的佝偻(gōu lóu)病,北方叫罗锅。因阴阳开阖不正常了,寒气入内,背为阳,阳虚导致寒气藏于背部且陷于脉中,出现背部的佝偻。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风为百病之始”是《黄帝内经》一个重要的观点,在不同的篇章中多次提到。风是六淫之首,六淫就是六种外感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第一位是风,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最开始的原因。但是只要人体能保持精神安定,保持阳气的正常运行,就能使腠理密闭,汗孔关闭,抵御外邪的侵入,使风邪进不来。这里的“清静”就是本章开始说的“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的“清净”,意思都是指阳气正常运行。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是能够顺应四时,做好养生调节的结果。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人体的阳气过多累积,也会导致死亡。如果阳气阻隔、闭塞住了,这时就需要泻法消积散阳来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一日之内就会死亡。阳气本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能量,应当正常运行,现在被阻隔住了,热量慢慢郁积起来,就会导致火热证,引起阳热实证,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生命危险。如果遇到“粗工”,也就是下等医生,就会送命。可见阳气既要充足,又要正常流动,不能阻隔,才能抵御风邪,保持身体不受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体的阳气充足并且正常运行呢?其实整本《素问》都在讲如何使人体养足阳气。这一篇提出了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因时之序”,顺应四时的顺序。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性命题就是天人合一,人与四时之序相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明代新安名医吴崑解释说:“御风之道何如?在清净而已。……然此清净之道,在于因时之序而为调摄,不得逆于四序可也。”吴崑认为人顺应四时之序可以使内在清净,清净就能使阳气充足,阳气充足就可以抵御外邪。要按照四时的次序、规律来养生,千万不要违背四时的次序、规律。

那么阳气在一天之内的运行次序有什么规律呢?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体的阳气一天的盛衰和外部自然界一天的盛衰情况是同步的。一天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日出天亮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日落时分,阳气渐渐衰退,汗孔也就随之关闭了。《四气调神大论》中说过,一天十二个时辰,其中平旦就是日出,是卯时(5:00—7:00),日中是午时(11:00—13:00),日落(也叫日入)是酉时(17:00—19:00)。到日落的时候,阳气已经内收了,阳气虚、阴气盛,所以应该休息,阳气收藏于内,就能抵御外在邪气。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要保持安静的状态,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如果违反了早中晚三段时间阳气变化的规律,就会生病,使身体憔悴。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顺应天地之道的,现在,尤其是大都市里的人很喜欢通宵熬夜,这其实是在耗散自己的阳气、减损自己的寿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