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尼婆罗道的开通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经历暂且不表,且说就在松赞干布迎亲之时,从印度来了一批戒日王的使者,他们正要前往唐朝。
这些使者可能是前一年末出发,第二年就完成了使命,带着唐朝的使者一同返回了印度。从时间上看,印度使者走的不可能是玄奘的西道,只可能是经过拉萨,再经由刚刚开通的唐蕃古道前往长安。甚至有另一种可能性,当印度的使者来到了热闹非凡、张罗着迎亲的拉萨,或者到达柏海时,就碰到了护送文成公主的唐朝使者,唐朝的护亲队伍临时推选了一个人作为使节,跟着印度使者回到了戒日帝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释为什么印度人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带回了唐朝使节。
跟随印度使者前往戒日帝国的唐朝使节叫梁怀璥,官职为云骑尉。[20]唐朝使者这么快出现在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不仅让人民感到吃惊,而且连戒日王都没有想到。他询问大臣以前是否有来自摩诃震旦(即中国)的使者到访本国,大臣们回答没有。戒日王于是决定出城迎接使者,按照唐朝人的记载,戒日王采取了“膜拜”接受诏书的礼节,将诏书顶在了头上。
虽然两个遥远国家之间是否有一方会主动称臣,这一点是有疑问的,但由于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唐朝一方的记载,我们只能权且接受这种说法。
历史也没有记载梁怀璥是否与玄奘相遇,但梁怀璥到达的这一年,恰好是玄奘在印度最为风光的一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办了“无遮大会”[21],将玄奘访印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二年初,玄奘就离开了印度,继续顺着他来时的路线,经过西域向大唐进发。[22]他之所以选择继续从西域这条遥远的道路,而并非从尼婆罗新开辟的近路走,可能与他和高昌王麹文泰的约定有关,[23]麹文泰在玄奘去印度时帮助过他,并希望他在回程路过高昌时,将佛法带到这座西域小城。
梁怀璥成功完成外交使命后,带着印度的使者再次回到了大唐。唐太宗见到印度使者后,再次派出团队前往印度,此时,已经是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
这次出使的主使是卫尉丞李义表,随行共22人。而在后世看来,更加著名的反而是团队中的副使王玄策,并由此演出了一场中外关系史上的传奇。
先不说王玄策此后更加传奇的经历,单说李、王使团的出行。使团于公元643年三月出发,到了年底的十二月,就到了戒日王所在的国家。[24]戒日帝国虽然是个新兴的帝国,但它所在的土地却继承了一个更古老的国家的名字:摩揭陀。这就像人们当时生活在大唐,却也将大唐首都所在地称为关中或者秦地,将大唐称为中国,是一样的道理。
使者们去往摩揭陀仍然使用了吐蕃-尼婆罗道,在尼婆罗停留期间,还见到了尼婆罗的傀儡国王那陵提婆。[25]
到达印度后,唐使开始对这个国家进行游历,这花了他们一整年的时光。当唐使在印度停留时,玄奘已经翻越帕米尔高原,于公元644年三四月间回到了今天新疆地区的于阗[26],并在这里上书皇帝,请求皇帝原谅他私自前往印度,并等待皇帝的消息。
直到第二年(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获得了皇帝恩准的他才到达了长安。在玄奘到达长安20天后的正月二十七,李、王使团也到达了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灵鹫山(也叫耆阇崛山)。
印度北部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和它的北方,是一片广袤的平原,但在菩提迦耶的东面,却突兀地耸立着一列陡峭的山峰,这些山峰如此奇形怪状,使人不得不怀疑这是神造之物。更奇怪的是,在这些山峰的中间竟然围着一块平地,这块平地上有一座城市叫王舍城,就是古代摩揭陀国最初的都城。[27]而这些山峰,就构成了佛教的另一个圣地——灵鹫山。
灵鹫山上遍布圣迹,更有佛陀当年说法的地方,这里也是碑塔林立,令使者们触摸到了佛陀灭度千年来的沧桑,他们决定在这里也刻一段铭文[28]。
十几天后的二月十一,他们来到了位于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这里是佛教最大的圣迹,也是佛陀悟道的地方,于是,使者们再次立了一个碑,由团队中一个叫魏才的人书写了碑文。碑文中谈到了此次出访的目的,并附上了碑铭[29]。
这两处石刻虽然已经淹没在历史之中,却仍然被视为中国与印度交往的关键性文件。
但由于无法找到这些碑铭,所以对现代人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摆在面前:既然缺乏实物证据,到底怎样确认这些文献的记载是可靠的?唐代使节到底有没有经过尼泊尔前往过印度呢?这个问题留在下文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