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个女人,一本书,一场内战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在接见一位作者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位作者就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这本书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
按照我们的理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包含战争情节的描写,比如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描述了武王伐纣,这些都是在书中写了发生过的战争。很少有一本书能够真正引发战争。
这本小说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威力,能够引发战争呢?
林肯总统说的“一场大战”就是美国南北战争,这是美国自建国之后到现在唯一的一场内战。是什么矛盾尖锐到不得不用一场战争才能解决呢?是关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当时美国南方各州要求保留奴隶制,而北方各州主张废除奴隶制。
北美的黑人奴隶贩卖很早就开始了,美国建国之初,蓄奴的现象很普遍。不过到南北战争之前,从非洲贩运奴隶的行为已经基本停止,北方奴隶的来源主要依靠北美奴隶自身的繁衍。
当时美国南北方的生产方式不一样,经济结构也不一样。北方主要以工业为主,需要大量能够自由流动、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开一家新的工厂,需要劳动力;工厂倒闭或规模变化,工人就得解散,所以就需要一个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于是废除奴隶制对北方而言是必需的。
南方主要是种植园经济,棉花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支撑。棉花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主要是黑人奴隶,保留奴隶制对南方有利。
所谓奴隶制是这样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下来就属于奴隶主。奴隶主根据需要可以自由买卖奴隶,假如奴隶主经营不善,可以卖掉值钱的奴隶抵债,平衡账务。或者种植园根据农活需要或规模变化买卖奴隶,调整人数。
不是所有的奴隶主都苛刻地对待自己的奴隶,遇到不同的奴隶主,不同的管理奴隶的方式,就决定了奴隶的不同生活和不同命运。这些情况,小说中都有描写。
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随着社会文化、宗教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奴隶制的不人道和不公正。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句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法国大革命标榜自由、平等、博爱,而奴隶制显然与这些思想格格不入,其被废除是早晚的事,只不过要等到矛盾激烈到极限,不同主张和冲突没办法协商解决,不得不爆发的时候。而爆发的方式就是战争。
林肯总统说这是一部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说,意思是这部小说与奴隶制之间的关系,对战争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本小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好像子弹装上膛,小说扣动了扳机。
我们都说文学反映历史,其实文学反映的是作者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或者说表达的是小说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整标题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奴隶汤姆的低下生活》。也就是说,小说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标志,内容是写一个奴隶的生活。
奴隶主谢尔比先生债台高筑,不得已需要卖掉奴隶还债。奴隶贩子看上他最有价值的两个奴隶。一个是汤姆,他从小在主人家长大,照顾小主人,现在是奴隶主管。汤姆踏实、能干,替主人照看庄园、管理奴隶。他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他在主人大宅的旁边有一座自己的小屋,妻子克洛伊负责主人的厨房。汤姆夫妇和孩子们安居在小屋里。小屋收拾得干净整洁,也是黑人奴隶们劳作过后的礼拜之所。在这里,汤姆带大家读《圣经》,唱赞美歌,还会讲经布道。
汤姆享受着温暖的家庭生活,深得主人一家的信任和庄园奴隶们的爱戴。主人的妻子谢尔比太太和儿子小乔治都很爱汤姆,小乔治还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给汤姆叔叔自由。
被奴隶贩子看上的另一个奴隶是女主人的贴身女仆伊莱扎的儿子,他也可以卖出大价钱。谢尔比先生和奴隶贩子的谈话被伊莱扎偷听到了,她不能忍受和儿子分离,于是决定带儿子连夜逃走。她还把消息告诉了汤姆,这样汤姆也有机会逃走。实际上,汤姆逃亡成功的概率更大,因为他有主人给他的通行证,可以自由地到外面去。但是,汤姆拒绝逃走。第二天他就被奴隶贩子带着上路了。
伊莱扎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属于附近的另一个奴隶主。乔治机敏好学,心灵手巧。他在被主人租借给麻布厂干活时,发明了一台净麻机,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然而,他的发明却遭到主人的忌妒。主人把他从工厂带回种植园,让他干最苦最脏的活,还不断地欺凌和羞辱他。最终,他忍无可忍,选择了逃跑。
乔治与汤姆相反,他性格独立,反抗压迫,愿意为自由而勇敢斗争。他并不知道伊莱扎那边的变故。夫妻两人因为不同的原因,不约而同地踏上了逃亡的道路。乔治与汤姆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都是奴隶,都聪明能干,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是一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奴隶生活的书。在对它的情节感兴趣的同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它的描写真实吗?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她对奴隶生活了解吗?
现在,就让我们暂时放一放热闹的小说情节,了解一下斯托夫人是谁,她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
作家斯托夫人名叫哈丽特,她出生于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神职人员,担任过神学院院长,几个兄弟也都是知名牧师,姐姐热衷于教育事业,还创立了女子神学院。可以说哈丽特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在她父亲担任院长的神学院,哈丽特遇到了她后来的丈夫,神学院的教授卡尔文·斯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她的小说中经常会读到基督教方面的内容,这是她生活的环境使然。
作家对奴隶制的了解来自在居住地耳闻目睹的经历。哈丽特21岁时随父亲到辛辛那提居住,婚后在那里一直定居了18年。辛辛那提与蓄奴州肯塔基州仅一河之隔,她经常看到逃亡来的奴隶,听到关于奴隶的故事。她也多次到肯塔基州看望朋友,亲眼看见了各种悲惨景象。
斯托夫人说,她写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一次礼拜日的圣餐仪式。突然清晰地看到一个幻象: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奴隶遭受毒打,却宽恕了折磨他的人。这一景象点燃了她的写作欲望。她把自己对奴隶制的见闻写入小说,写作地点是她日常忙碌操劳的厨房餐桌。
这是那个时代很多女性写作的方式:一边操持家务,一边见缝插针写作。她们的写作多是有感而发,不得不写。像我们熟悉的简·奥斯汀、艾米丽·狄金森都是以这种方式写作的。所以她们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短。简·奥斯汀的小说章节短,因为她随时要结束当下这一部分的写作,不可能累赘地写长篇大论。艾米丽·狄金森的诗也都很短,这与她们的写作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斯托夫人说,她是在上帝的指引下写出这部小说的。她在小说的序言写道:写作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非洲种族的同情和体恤,表现出在奴隶制度下他们的冤屈和痛苦,暴露蓄奴制度的残暴,以至于废除这个制度。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后,当时的人们有什么反应呢?
在北方,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销量极其可观。出版第二年,由小说改编的戏剧在百老汇上演了三百余场,可谓盛况空前,被大思想家爱默生称为“产生了席卷全球的影响”。经典作品有穿越空间和超越时间的魅力,能够感染其他人,其他民族,被全世界所接受。
这部小说在中国也被广泛接受。《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文版最早由林纾译为《黑奴吁天录》,意思是黑奴向苍天呼吁。这是很中国化的表达,遇到不平事,人们会呼天喊地,感时运不济,叹命运不公。
以小说为基础改编的戏剧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即话剧)的开山之作,多次出现在中国话剧舞台上。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了曾孝谷改编自《黑奴吁天录》的同名话剧。小说被改编为五幕话剧,由于当时更需要乔治的反抗精神和崇尚自由的理想,主角由汤姆变为乔治和伊莱扎一家。
作为中国新型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黑奴吁天录》不仅显示了思想内容上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2007年,新改编的《吁天》在人民大会堂上演。
汤姆被奴隶贩子买走之后,会经历哪些凶险?乔治和伊莱扎在逃亡路上是否会走到一起呢?接下来,我们走进人物,了解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