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套装共4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挑战最高权威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都城位于新郑,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北半部,是西周册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同时,它是东周第一个霸主国。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巧合,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明白,作为后起的诸侯国,它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也更加奋发图强,从而能够赶在齐、晋、楚这些历史悠久的诸侯国之前率先成就霸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霸业也不是一天可以练就的。郑国的霸业起步于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的深谋远虑。

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胞弟,周幽王的叔叔,正宗的王室苗裔。因为排名太靠后,直到他的老大哥周宣王当了二十二年天子,才想起这位小弟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于是将姬友封在了今天陕西凤翔一个叫郑的地方。

郑这个地方不大,估计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的人口,但乡干部也是干部,姬友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在封地的政绩为他赢得了声望与政治资本。周幽王时,姬友被召进朝中担任司徒,执掌国政。其工作成绩是很突出的,老百姓在他的教化下和睦相处、心情愉快。提到姬司徒,群众都忍不住称赞。

工作干到这个地步,应该心满意足了,可奇怪的是,姬友并没有沉醉于成绩当中,他甚至感到十分焦虑。

在朝中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他就有一个很不好的预感:周王朝就要完蛋了!

这个感觉来源于他的上司——周幽王。

很多人都知道周幽王是个暴君,其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他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个故事,并且给周幽王定了个性,就是脾气暴躁,好色贪玩,脑袋还缺根筋。这三样沾上一样,就命运多舛了,三毒俱全,想不亡国都难。

自武王伐纣建周二百多年来,大家靠西周这棵大树遮风挡雨,现在大树要倒,大家还是各自逃命去吧!可是逃命也要有个跑路的方向,跑完之后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姬友无处可避,他的那块封地小不说,还处在京城郊区,四周都是威胁,实在不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姬友的心情就像自己被困在一棵大树上,自己的侄子周幽王正抡着一把大斧子拼命砍树,而他左看右看,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无奈之下,他决定去问一个人。

他要问的这个人,可以说是《春秋》里的一个神人。

此人是周朝的太史伯阳父,他跟姬友关系不错,除了同朝为官的原因外,大概还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见解——两人都认为周朝要完蛋了。

伯阳父甚至比姬友还要悲观。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登基的第二年,中原各地地质板块之间活动异常,泾水、黄河、洛水流域同时发生地震,周朝的发祥地岐山还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山体滑坡,造成了堰塞湖,引发三川断流。地方将这个消息报过来,请求周幽王赶紧组织抗震救灾,周幽王表示地震是常事,何必惊慌地跑来告诉我?

伯阳父听说后立刻断言,周朝不出十年当亡。

两位平时没少聚在一起抱怨周幽王,见了面也没有含糊,姬友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忧虑:“王室马上就要发生动乱,到时我的家族要去哪里逃难啊?”

伯阳父的回答精彩绝伦,堪称“春秋第一论”。

“我看只有洛邑以东,黄河跟济水以南的那块地方可以安置你的族人了。”

姬友点头,那块地皮倒是不错,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正是中原腹地,但好地方总是有人抢先下手。那里不是无主之地,而是虢国和郐国的地盘。

“我怎样才能去那里?”姬友问道。

“虢国的君王仗着自己在朝中有势力,郐国的国君自恃国境地理位置险要,他们都十分骄侈,还都爱占小便宜,百姓已经离心,而你身为司徒,又有百姓爱戴你,如果你请求去那里居住,给他们送点礼物,他们看你在朝中当政,一定会为了巴结你送你土地。你搬过去后,用心治理,到时虢、郐两国的百姓就会成为你的百姓。”

姬友意识到伯阳父说的是对的,但他并不打算马上附和对方。想了一会儿,他说道:“其实我想把郑国搬到南方大江旁边去。”所谓大江,就是现在的长江。

伯阳父露出了一丝微笑,接下来,他说出了一个预言式的论断:“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很大,楚人就是他的后代,楚人因为周朝的压制没有兴盛起来,现在周朝要衰败,楚人一定会兴起,楚国强盛起来,你跑到他旁边去定国,只怕没什么好处吧?”

其时,楚人还在长江边默默无闻,这群“披发敞袍、赤足踏歌”的人听到有人如此论断他们的将来,其内心必定燃起熊熊火焰吧!

“那我搬到西边去,怎么样?”姬友又问。

伯阳父的笑意更明显了:“那里的百姓贪婪好利,难以长久居住下去。”

西边主要是少数民族西戎人活动的区域,经济欠发达,教育很落后,群众基础很差,的确不是一个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姬友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只是一时面子问题,故意来抬杠。被伯阳父无情反驳后,姬友老实了,诚心诚意地请教了另一个问题。

“周室衰败以后,哪一国将会兴起?”

“我估计是齐、秦、晋、楚中的一个吧!”伯阳父答道,他的眼神深邃,仿佛穿透时光的迷雾,“齐国的姜姓人,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经替尧掌管礼仪制度;秦国的嬴姓人,是伯益的后代,伯益曾帮舜收服许多部落;至于楚国的祖先,也曾经对天下有功;而周武王克纣后,把叔虞封在了唐地,那里地势险要。等周室衰弱,这些有德之人的后代一定能够兴起!”

伯阳父一气说完“春秋第一论”,他充满远见卓识的论断被历史一一证明,在此后的岁月里,齐、秦、晋、楚先后崛起,称霸中原。

至此,姬友彻底服了。他老老实实地向对方行礼,表示赞同:“你说得对!”

拿着伯阳父的立国安命指南,姬友照本操作,给周幽王打了报告,将郑国迁到了洛东。作为新搬来的,他及时给虢、郐两国国君送去了礼物与亲切的问候,两国国君也十分够意思,两人一商量,一起送给姬友十个城邑。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两位完全是羔羊式的国君,家里进来了一头狼,不但没有引起警觉,反而把自己最重要的资产土地送了出去。

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虢郐寄孥。

搬到洛东之后,姬友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可以全心全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郑国搬家没两年,周幽王就玩出了火,犬戎进攻王畿,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其时公元前771年,离伯阳父论断不出十年周朝必亡只差一年。周幽王还是不争气啊,只要再努力一年,就可以打破伯阳父的咒语了。顺便提一句,伯阳父早在两年前就辞职不干了。

姬友却没有逃跑,作为国家的上卿,他站好最后一班岗,杀身成仁,死在两军交战中。姬友以死殉国,又能妥善安置自己的封国与家族。自古家国难两全,他却做到了。

唯一遗憾的是,他没有将这种忠于王室的精神好好传下去。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率领各部落推翻商王朝的暴政,建立了西周,这次革命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详细记录的第一次“中国合伙人行动”,周武王是创业的发起人,实施骨干;其他部落是出资人。

是合伙人自然就要分红。建立周朝后,周武王于外大封诸侯,用诸侯国作为王室的屏障;于内往往会任用一名王室贵族为上卿,帮助王室管理民众,打理政务等。历史上,在上卿这个重要的职位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比如周成王时执政的周公旦、周穆王时执政的祭公谋父等等。

姬寤生的父亲郑武公也是这个荣耀队伍的一员,但姬寤生却没有遗传父亲的优秀作风。他虽然时不时派人到洛邑送点工作报告,他本人却经常不到岗。

从地理上来说,郑国跟洛邑紧挨着,去一趟也不太费事,可姬寤生就是很少去洛邑。

姬寤生的爷爷郑桓公对周王室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父亲郑武公也是任劳任怨,在王室搬家的过程中出钱出力,后面也经常丢下郑国的事情来打理周王朝的政务;但姬寤生对待周王室却很消极。

时间一长,姬寤生的消极怠工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按照周武王当年的规定,诸侯要每年派大夫来洛邑汇报工作,以及交纳贡赋,三年要派国中的上卿来,而五年,诸侯应该亲自来。这种贡赋是王室的重要收入来源。作为王室上卿,主要工作就是督促大家及时纳贡,如果有不来的,上卿就应该组织军队武装强制缴贡。具体来说,一次不来朝的就降职,再不来就收回其自留地,三次不来则要点起兵马将他从地球上抹去。

因为姬寤生的消极不作为,搞得诸侯基本上都拖欠贡赋,如此一来,周王室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削弱,王室收入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到了王室的正常运作,使王室成员的生活水准降到了历史最低位。

最后,周平王实在没办法,只好决定再提拔一个能管事的人上来。

周平王找的人是西虢国的国君虢公忌父。这位忌父也是周王朝政府班子的一员,职位没有姬寤生高,但工作态度很好,没事就往洛邑跑。周平王对他印象不错。周平王挑中他,应该还有一些不能摆到台面上的原因。

首先,忌父的虢国就在周国附近,以后打起招呼来方便些。其次,虢国是个小国,方便周平王控制。最后,还有一些历史原因,忌父的父亲虢石父是周幽王的亲信,是“烽火戏诸侯”这出戏的始作俑者。

起用这种父辈有政治污点的人,一来可以体现周王室的宽大胸怀,二来也更加能够让虢公忌父感恩戴德,全心全意为王室服务。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我们留到后面说。

周平王宣来了虢公忌父,聊了聊家常,顺便发了发姬寤生的牢骚。周平王没有注意到在批判姬寤生时,虢公忌父的呼应并不那么热烈,这个疏忽也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问题。

最终,周平王说出了这次宣见的目的:

“我想提拔你为上卿。”

说完,周平王满怀期待地望着虢公忌父,对方脸色通红,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大概是受宠若惊吧,周平王想。于是,他告诉虢公忌父不要有心理负担,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明天再答复他。

第二天,周平王没有等到虢公忌父的答复,而是听到一个让他火冒三丈的消息,虢公忌父跑了!

虢公忌父的父亲是个奸臣,奸臣的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虢公忌父有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品性不知道,但他智商并没有下降。他明白周平王提拔自己当上卿并不是真的赏识自己,而是为了分姬寤生的权,气一气姬寤生。而姬寤生这种人怎么好惹?他们家一个比一个狠,郑桓公时就硬把国家搬到了虢国附近,郑武公干脆把东虢国给灭了。这个姬寤生虽然还没有惹是生非,但冲他杀弟驱母的狠劲,只怕也会成为一个横行乡里的小霸主。

听到周平王的话后,虢公忌父一晚上都没睡好觉,第二天一大早,干脆收拾行李当了逃兵。

不来上班的人请不来,来上班的还被自己吓跑了,周平王一时之间有些心灰意冷。但很快,他的神经又紧绷了起来。

姬寤生进洛邑了。

迈进洛邑的城门,姬寤生深深吸了一口气。

因为是新都,洛邑的城墙并不特别高大,但姬寤生依旧能够感到这座城池隐藏的王者之气。

他的第一感觉是自己来晚了。

事实上,姬寤生早就想来洛邑了,他之所以迟迟不来,倒不是舍不得给周平王的见面礼,而是他实在抽不开身。继位二十多年,他的目光一直死死盯着京邑的弟弟,家中还有一个随时准备给他使绊子的母亲,这让他半刻也不敢离开新郑。

现在弟弟死了,母亲也像个母亲了,姬寤生总算有时间到洛邑见一见周平王了。

来之前,他已经听说了虢公忌父的事情。这也是他马不停蹄赶到洛邑的原因,卿士这个职位,他一向没有放在心上,但真要除了名,就等于丢了自他爷爷就传下来的铁饭碗,对不起列祖列宗不说,在各国当中更会造成很不好的政治影响。

连大家都不怎么搭理的周平王都敢将你拿下,你姬寤生还有什么威信呢?

刚把家务事处理完,周王室这里就出了这么一件事,姬寤生很恼火,来洛邑时带着一股怨气。见到周平王后,他也没心情说什么客套话,更不说什么废话,而是单刀直入:

“听说您对我有些意见,准备分我的权?”

周平王没想到姬寤生这位稀客平时不来见自己,却对自己这里的情况掌握得这么快,这么清楚。他的心里还是有点内疚的,毕竟搬家时,郑国出了大力,虽然这些年姬寤生不来,但不打招呼就架空人家,毕竟有失天子风范。所以,被质问之后,周平王脸色发红,第一个反应竟然是断然否认。

“你听谁说的?没有的事!”

这样的解释苍白无力。姬寤生也不是这么好忽悠的,眼见周平王装糊涂,只好把话说开了:“我听说您宣见了虢公。”

天子你也别装了,事情我都知道了。

“我确实宣见了虢公,但他已经回虢国了。”周平王低声说道,意思是,确实有这么一档子事,但不是还没实施嘛,人家都吓跑了。

按理说,要让领导公开承认错误不太现实,让领导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够了,但姬寤生感觉自己大老远从新郑跑到洛邑,只是搞清楚事实有点不甘心。为了扩大战果,他甩出了撒手锏。

“您提拔虢公也是对的,虢公才能出众,足以担当上卿,我还是让贤吧!”

这一招叫撂挑子,正式点说叫罢工。

周平王确实慌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没有上卿,换到今天,人家会认为你组不成内阁,进而怀疑你的合法性。于是,周平王马上否决了姬寤生的辞官请求,并耐心细致地做起了他的思想安抚工作,让姬寤生不要轻信谣言。

但两句话是打发不了姬寤生的,姬寤生一脸诚恳,对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失职进行了深刻检讨,表示实在不好意思再干下去了。

如此刻意地作秀,姬寤生到底想干什么呢?他到底想从周平王那里得到什么?土地自然是不可能的了,周平王的自留地也不多。荣耀与职位,他已经有了。这样看来,姬寤生顶多希望周平王能够认识到一个强大的郑国对周王室的重要性,然后强化一下自己在周平王心中的地位,让对方对自己专心专意。那位虢公,你就把他忘了吧!

这样的无预期行为导致了结果的不确定性。周平王被逼得走投无路,又被姬寤生的辞官行为搞得心中惭愧无比,情急之下,他脱口而出:

“你要不相信我,我将王子狐送到郑国去!”

过了一会儿,姬寤生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来得太突然,他一时脑子也没转过弯来,下意识地说道:

“那我把我的世子送到洛邑来……”

成交!

周平王跟姬寤生互相将儿子送到对方的都邑,当然不是上演《变形记》,好让子女互相体验新生活,事实上这是一种称为质子的政治行为。

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双方达成和解,王子狐去新郑来保障周平王对姬寤生的信任,郑国的世子忽来到洛邑确保姬寤生对周平王的忠诚。这件事情在历史上被称为周郑交质。

周平王无疑是这起事件最大的输家,他本来想教训一下姬寤生,结果非但没有动人家的一根毫毛,还搭进去了一个儿子,这实在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根本上还是他的实力太弱造成的。但姬寤生并不是赢家。

就结果来看,姬寤生这一次外交之行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但打消了周平王分权的念头,还捞回了一个王子。但实际上,姬寤生犯了一个大错。

错在这件事情有点不符合礼仪。

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交换质子,是增进两国战略互信、维护地区之间安全稳定的重要外交手段,但这种手段一般只用于平等的两个诸侯国之间。天子跟诸侯交换质子,此举将周天子置于跟诸侯同等的地位,破坏了周天子高高在上、众诸侯国紧密团结于下的旧有秩序。史学家认为,这就是春秋之乱的源头。孟子先生甚至说,春秋无义战。什么叫无义战?当诸侯国不再把天子当领导,随便出兵以大欺小,以力压人时,就是无义战了。

旧有的秩序就这样被破坏掉了。

对姬寤生而言,他在享受天下重新洗牌带来的利益之前,先要承受这次洗牌给他带来的动荡。因为牌是他亲手开始洗的。

他本可以跟周平王好好聊聊,承认一下自己的错误,然后表个态,相信周平王还是会原谅他的。毕竟,他们的血缘关系还是很近的嘛,他们的爷爷还是亲兄弟。可他大概由于刚摆平了弟弟,意气风发,不但逼得周平王低了头,还把人家的儿子领了回来。

这一趟洛邑之旅,本是一次和解之旅,最后却埋下了更深的仇恨。

姬寤生领着王子狐回到了新郑,举国轰动,别人从周王室那里顶多娶个女人回来,你竟然把周朝的男人给弄了回来。姬寤生得意之余,也还是很小心的。他马上找了最干净舒适的旅舍安置这位王子,平时经常关心王子狐的生活,包括夜生活。

他知道这位王子终有一天会接掌天子宝座,按周平王的年纪,这一天不用等太久。毕竟周平王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天子,年龄很大了。这大概也是姬寤生听说周平王要质子时,没有拒绝的原因。将这位王子狐接到新郑来,大家可以培养感情,最好成为铁哥们儿,等王子狐接任天子,那一切都好说了。

不得不说,姬寤生的算盘打得还是挺精的。但有一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

姬寤生把王子狐接到新郑不到两个月,周平王就死了。也不知道姬寤生跟王子狐的感情培养到什么地步了,但人家爹死了,感情的事情还是放一放吧!姬寤生立刻安排车子送王子狐回去接班。

事情到了这一步,还不算太坏,毕竟王子狐在新郑住了一段时间,受到过郑国人民的热情款待,就算没有感情,也不至于有什么仇恨。

但上天似乎有意要考验一下姬寤生,王子狐大概由于一路奔波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在死了父亲和马上要当天子这两件重大事情的双重刺激下,突然发病,连登基仪式都没准备好就薨了。薨就是死了的意思,天子死了称崩,诸侯死了称薨。王子狐没有登基,只能享受诸侯待遇,薨掉了。

这下姬寤生悲剧了。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的孙子、王子狐的儿子林继承王位,这是东周历史上的第二位天子,史称周桓王。

姬寤生郑重其事地宣传,周平王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也是郑国人民的老朋友,郑国对周平王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表示如果周王室有任何需要郑国的地方,郑国一定鼎力相助。

事实上,周王室确实有困难。这些年,周王室在诸侯国的影响力下降,各国应该上缴的税收也有一笔没一笔,现在周平王死了,周王室这个原本天下最大的财主家里竟然国库空虚,连给周平王送葬的钱都凑不齐。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姬寤生意识到这是拉拢周王室,跟新任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契机,他准备掏腰包资助一下周平王的葬礼。但很快,他收到一个很不好的消息。新任天子周桓王已经派人去鲁国求助了。

周王室怎么会想到去鲁国拉赞助呢?

从史书上看,这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早在前些年,鲁国国君鲁惠公去世,周平王特地派大夫宰去送了丧葬礼物,当时送了人情,现在回收也正常。但送礼那件事出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也不知道是周平王记错了日子,还是这位宰半路上开溜干别的事,等把东西送到时,已经是第二年的秋天。鲁惠公已经埋了,人家哭也哭完了,埋也埋干净了,你又举着丧葬礼物上门,总不能为你把鲁惠公挖出来再办一场葬礼吧!

鲁国人面面相觑,可周王室的思维不是鲁国人可以想象的。宰带着没赶上的遗憾表情,又掏出一份吊礼,认真地说:“这是给贵国仲子的。”说明一下,仲子是鲁惠公的妻子。

意思是说,鲁惠公的我没赶上,仲子夫人的我总该赶上了吧?

何止是赶上了,简直是提前了。

仲子夫人虽然死了丈夫,哭得死去活来,身体也一直很差,可她老人家还活着呀!

这下连一向好脾气的鲁国人也怒了,特地在史书里记载:非礼也!

周平王的葬礼外交因为不注重细节已宣告失败,鲁国人也没有忘记这件事,等周平王死了,鲁国连追悼会都没有参加。

有了这么不愉快的回忆,可周桓王依然放着近邻不找,厚着脸皮要拿自己的热脸去贴远亲鲁国的冷屁股,这就让人费解了。

所有让人费解的举动一定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只是这个原因有时候隐藏得很深,周桓王主动向鲁国发出援助的请求同样也有深层的原因。这个原因要追溯到五十多年前的那段惨案:犬戎之乱。

五十多年前,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在烽火台上玩火,以引诸侯来救。他还废掉了申后及太子宜臼,并准备加害太子。太子宜臼只好逃到外公申侯家。而周幽王不依不饶,起兵攻打申国,无奈之下,申国请来了犬戎进行反击,本来只是想保卫一下家园,没想到,周幽王不经打,一打就败,一败就崩了,而申公一不小心就从自卫反击变成了反攻镐京。

胜利来得如此突然,那就继续走下去吧!

史书记载,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也就是说,申国、鲁国、许国共同扶立平王为周朝新任天子,平王正是太子宜臼。但据后人分析,这里面是夹了私货的。太子宜臼变成平王不假,申侯跟许文公大力扶持也不假,但鲁侯比较冤,他是“被参与”了。

犬戎之乱时,除了申国、许国之外,还有秦国襄公、晋国文侯、郑国桓公(姬寤生的爷爷)、卫国武公纷纷前来拯救周幽王,鲁国根本没参与,根本原因是鲁国离得比较远,在交通不发达的春秋,距离是个问题,想参与也赶不上,但申国、许国非要拉上鲁国也是有原因的。

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在诸国之中,它有一个特殊的职能:掌天子之礼,负责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等有关礼仪方面的工作。所以申国、许国硬把鲁国拉上,无非是表示这是合乎礼的。但鲁国人对礼仪之国这个身份深感自豪,也非常珍惜这份荣誉。他们是断然不会参与周平王这档子事的。

因为周平王的天子之位来得不那么合礼。

周平王是杀了父亲才登上王位的,就算他是正宗的嫡子,就算他是被冤枉的,就算他是自卫反击,但他依然是一个弑父杀君者。

姬寤生不过请母亲搬到乡下去住,就被国人批评,周平王连父亲都杀了,他怎么可以当天子呢?

鲁国不但不参与,还一直拒绝承认周平王的合法地位。他们对周平王擅自使用其姓名权的做法也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支持周平王,不如支持另一位。

在申国扶立周平王的同时,西虢国立了周朝另一位王子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平王与周携王并立的事情在史上称为二王并立。

这位携王虽然不是嫡子,但他还是比周平王更具合法性,毕竟人家没有弑父杀君嘛!

在这场天子对抗中,周平王笑到了最后。他的办法很简单,送土地。

故事书里告诉我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拿诚信开玩笑,结果第二次,真的“狼来了”的时候,诸侯国都不来救。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明明秦国襄公、晋国文侯、郑国桓公、卫国武公都带着兵马来了嘛!

当然,他们来不是为了再次倾情参演烽火戏诸侯的大戏,更不是为了勤王,他们是为了土地而来。

有一位思想者曾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土地。周平王特别懂得这个道理,他将黄河西岸的地方给了晋,换来晋国的支持。最后,他的竞争者携王为晋所灭。

而他将原先被犬戎占去的地方给了秦,说起来,犬戎跟他还是患难兄弟,当初要不是犬戎帮忙,他早就被父亲消灭了,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太子宜臼已经当了天子,怎么好跟那些吃生食的野人搞到一起。

最后,他支持郑国灭掉了东虢国,换来了郑武公的支持。

携王就没有这样大的魄力了,“携”这个谥号的意思就是怠政外交。不会搞外交工作,等待他的只有失败。

赢家周平王也不快乐,他将家搬到了洛邑,史学界也习惯将这一年定为春秋之始。以周平王的想法,大概也是想开创一个新局面,借此拉近与齐、鲁、宋等国的关系,可他发现自己并不太受欢迎,这也不奇怪,一来,你分了地给晋、秦、郑,我们齐、鲁、宋又没占到便宜,凭什么搭理你?二来他身上还背着弑父杀君的政治包袱。

周平王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先天缺陷,但在早期,他有着秦、晋、郑的支持,尤其是郑武公的大力支持,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也就没有把齐、鲁、宋这些老牌大国放在眼里。但随着郑武公的去世,新任郑国国君也就是姬寤生忙着跟弟弟较劲,基本上不管他,导致王室收入下降。更重要的是,周平王年纪越大,越看重名声。

平心而论,弑父杀君这种事他也不想的,况且又过去了那么多年,但那些姬姓大国老是抓着不放,一直拒绝承认他王位的合法性。这让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他发现再跟郑国混下去,经济上捞不到好处,政治上得不到认可,不如趁早做出改变。

周平王做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提拔西虢国的虢公忌父,表面上看是要分姬姓的权,但实际上是向齐、鲁这些大国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不要忘了,虢公忌父的父亲虢石父是周幽王的死党,西虢国还曾经立了另一个天子携王。周平王提拔虢公忌父,等于向齐、鲁等大国投了一块问路石,表示他对当年的事情也十分后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携王的事情也很抱歉。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我愿意改过自新,大家忘掉历史,展望未来可好?

工于心计的姬寤生第一时间猜到了周平王的小心思,这才火速赶往洛邑,展开外交攻势,还不顾地位的差异,把人家的王子带了回来,也就是警告周平王老老实实地待在郑国的羽翼之下,不要给齐、鲁两国示好。

这样的举措,因为周平王跟太子狐双双去世宣告失败。

周平王虽然丢掉了西周的大片土地,但他忍辱负重,终于开创了东周的新局面,使周王室又得以延续下去。现在,他的继任者周桓王对他弃郑而投齐、鲁的政治构思心领神会,一上台就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非凡的执政勇气以及细腻的外交手段,不得不让人叹服少年可畏。

周桓王不惜暴露家穷,向鲁国借钱,无异于向鲁国示好。

周王室亲自求上门来,鲁国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现在弑父杀君的周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孙子是无辜的嘛!况且鲁国想认可的携王都变成灰了,周王室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你不认可他,又能认可谁呢?鲁国人绷了这么多年,觉得也挺没意思的,于是,借着这个台阶,大笔一挥,友情赞助了周平王的丧葬事宜。

收到鲁国的赞助费后,周桓王迈出了第二步,准备再次提拔虢公忌父为卿士。这位忌父先生上次跑了路,本打算避两年,但没想到周平王崩了,作为长期跟王室保持良好关系的小国,忌父只好硬着头皮来洛邑参加周平王的追悼会,想着快去快回,周桓王在办丧事,不会有精力注意他。可没想到,这位少年天子是搞政治的高手,刚说完节哀顺变,忌父就被要求出任卿士。

忌父当场谢绝,上一回拒绝,还是下意识地避险机制起作用,最近他更是想明白了,自己要不要当这个上卿,不仅仅是个人的工作问题,也不是领导的信任问题,而是他已经成了周桓王与郑君姬寤生,乃至郑国与齐、鲁、宋等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棋子。

拒绝之后,忌父想了很多的说辞,准备应付周桓王的劝说,但奇怪的是,周桓王并没有像他爷爷那样细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只是淡淡表示:你要是真不愿意,那就算了。

忌父顿时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原来能被当棋子,说明自己还有利用价值,要是连棋子都当不了,才是最无趣的。

而周桓王之所以点到为止,那是他已经达到了目的。他再一次向那些老牌的姬姓大国发出了强烈的信号,这个信号仿佛奥巴马竞争美国总统时的口号:

We Need Change!(我们需要改变!)

作为周王室的原把持者、利益既得者,郑国当然要对周王室的穷极思变说不!

姬寤生很快拿出了他的应对之策。

公元前720年四月的一天,王畿边境温地的长官——我们且称他为温叔吧,收到一份情报,有一支全副武装的大军正朝城邑而来。温叔爬上城楼一看,果然,远处扬起一片尘埃。

一看来者不善,温叔立马下令关上城门。

对方很快就杀到了城下。

这伙人自称是邻国郑国的军队,因为今年境内发生旱灾,家里没有吃的,特地拉着队伍过来就食,他们开价要粟千钟。

温叔擦了一把汗,搞得来势汹汹,把人吓得半死,结果不过是一群要饭的。当然,这群武装要饭团的胃口不小,要粟千钟。春秋时计量单位五花八门,但粗算一下,当时一亩地的产量也就一钟左右。这群人一开口就要一千亩的产量。

温叔的仓库未必有粟千钟,就算有,温叔也没有给的意思。他向城下喊话,表示城里的粮食都是天子之物,天子没有发文件,自己不敢随便慷天子之慨。

必须得说,温叔还是有勇气的,面对全副武装的大军,他忠于职守,打死也不开门。他也做好了对方要饭不成就硬抢的心理准备。可奇怪的是,这伙人听说没有饭给他们吃,又呼啦啦地从城下走了。

原来只是流窜作案。

温叔惊魂稍定,没多久,他又收到了一个消息,这伙人竟然在地里割起了麦子。

当然,这群明火执仗的人不是帮老乡收麦子,因为收割下来之后,直接脱了粒做起饭来。还一吃好多天,等温叔颤颤巍巍来到野外,发现原本金黄的麦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麦秆跟满地发黑的土灶。

这也太欺负人了!温叔的心头涌起一股怒火。

率领这群“饿狼”的人是郑国的卿士祭仲。这会儿,周平王先生跟他的儿子还躺在棺材里没下葬(周平王是七月下葬),周王室的棺材本都是跟人家要的,郑国本来是王室上卿,应该去洛邑帮着筹集资金,发送先王,却跑来吃天子的粮,让天子无粮可吃。这不是落井下石吗?

姬寤生觉得还不过瘾,到了秋天稻子将熟的时候,又派出军队到周的成周(也就是洛邑)搞了一次秋收行动。

大家可能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儿戏了,领着大军前来,怎么说也得攻攻城池、杀两个人吧?跑到人家地里,把人家的麦子割了算怎么回事?

事实上,姬寤生的割麦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行为现在通常称为反制。所谓反制,就是对敌对人物和势力的行为进行回击。这种措施比抗议要严厉,比开战又要和缓。

如果说姬寤生第一次跑到洛邑,是向周平王提出外交抗议的话,那这一次割麦事件就是正式做出反制。

周桓王跟鲁国勾搭,又提拔虢公忌父,用心是险恶的,性质是恶劣的,还付诸实际行动,从鲁国拉回了真金白银,那姬寤生光是表达密切关注、强烈抗议就不够了,但要是直接开战又显得反应过激,毕竟人家只是借了点钱嘛!

于是,姬寤生针对周王室的行为制定出了这个割麦的反制行动。事实证明,这个反制行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展示了实力,二是表达了不满,三是没有擦枪走火,酿成流血冲突。

割麦的消息传到洛邑后,周桓王年少气盛,坚持出兵,但在大家的劝阻下,还是打消了动武的念头,只是下发了一份文件给全国,要求大家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郑国。

此事称为周郑交恶。

至此,由郑桓公开创,郑武公巩固的周郑关系正式破裂。

客观地说,郑周交恶的责任并不全怪姬寤生处置失当,周平王穷极思变、周桓王继承其志,而姬寤生只想把周王室当成自己把持下的一个摆设,双方的目标发生冲突,感情破裂在所难免。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友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那个论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姬寤生马上就要面对因为周郑交恶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