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镇压
偏见是人心的一座大山。
神仙也憾不动。
尽管李佑再次战胜唐军。
但是樊城的居民对李佑还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李佑在复州和荆州都可以轻松得到平民的支持。
主要是李佑攻下复州荆州时。
造反的就是李佑的消息还没有被唐军公布,那时候李佑的恶名还没有传出来。
所以这些百姓很顺利的就接受了李佑的统治。
毕竟换个统治者对底层老百姓也不算什么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现在却不同了。
因为很简单。
儿子打老子。
十恶不赦。
这在百姓朴素的价值观里。
就是无法接受。
所以在樊城,李佑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商户根本不开门,开了城门后,有一部分居民直接携家带口出城而去。
不过所谓畏威不畏德。
在李佑强力镇压之下。
在李佑以囤积居奇不开门的理由之下,杀了十几个大商人之后。
樊城恢复了正常。
说实话,李佑是不准备杀人的。
但是现在这局面,不弄点人头落地,根本压制不了。
也别管李佑心狠。
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在扬州仙人跳的独自一人。
而是要为手下这几万兵马以及当初起兵的几十万流民负责了。
李佑可以不负责。
因为有飞将军的技能。
逃跑遇贵人很是容易。
但是那样的话,手下这批人怎么办?
真的以为法不责众?
那是大家想多了。
历朝历代对付农民起义那是血腥无比。
《贞观政要》载:隋时“有“盜’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考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痛苦,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千人内,惟九人逗留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二千个人杀的只剩4人。
人头滚滚。
更别提清朝诱降太平军石达开,答应石达开不杀大渡河剩下的三千人。
谁知道石达开告别了自己手下的将士们,一个人骑着一匹马闯入清军的阵营,清军虽然敬佩“翼王五千岁”,但是立场毕竟不同,他们在最开始就没打算让石达开活着回去。
周围的清朝士兵立即冲了上来,将石达开抓住凌迟处死。
清军杀掉石达开之后并没有信守承诺放过剩下的战士们,反而用群龙无首的理由威胁他们,动摇他们的军心,最终把他手下的战士们一网打尽。
杀的大渡河流血飘撸。
到了近代,运输大队长在上海杀十万人。
精卫叫嚣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就算梁山这些人被招安,最后也被宋军各个击破。
天子第一号大投降派头子宋江也只能被暗杀。
只要你走向和朝廷对抗的道路。
那么朝廷也不管你是否是被人胁迫,还是吃不下去饭。
你只要跟着起兵。
那么等待你的就是生死的选择。
很简单。
一般的法不责众是因为怕引起大的骚动,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造反的人已经是巨大的危害了。
此时你就没有法不责众了。
在朝廷看来。
你已经造反了。
如果是放下武器,回归乡里,或者招安做大官。
那不是在鼓励其他没有造反的顺民吗?
既然造反没有代价,还有可能做官。
不就是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这一条逻辑线就形成了。
所以必须得遏制这种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李佑没有回头路。
这不是因为李佑爱造反,如果爱造反,在齐州他就不会选择解散王府,出卖来弘亮了。
也不是因为他不认为李世民皇帝做的不好。
虽然李世民如果是在原来的时间线上来说,他马上就要在高句丽头上吃到一个大败战。
当地天气变冷,人马匮乏,粮食将尽,不得不班师回朝。
可是李世民真的做的还不错。
别的都不说。
就是对老百姓而言。
贞观年间。
是一个不错的时代。
贞观初年,经常发生灾荒,民生困顿。四年以后,政治绩效渐渐显著,
而到了贞观后期。
人民出外不闭门,行旅不须带粮,米每斗三、四钱,物价低廉,人民丰衣足食。
生活安定。
这在封建时代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方式。
东西交通畅通,遂使唐文化东传日本,南及安南,西越葱岭,北达大漠。
可惜的是,李佑已经走上了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
所以这就是他和李世民的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