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刷存在感,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
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叫作“自我”的东西。大约“二战”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传入日本,自此日本全社会开始宣扬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那时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十多个春秋。现如今,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以及敢于直接表达自我的人不断增多。总的说来,就是大家变得张口就是“我如何”“我怎么怎么了”。
“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拥有明确的自我主张不都是非常重要的吗?这些人才是内心强大的人,不是吗?”
的确,可能大多数人持这种意见。在公司里,那些有明确的自我主张的人,或许大多是那种让周围人另眼相看的存在。但是,禅的看法与此截然不同。
禅语“诸法无我”阐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即这个世间没有真实的“我”。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在相互关联中存在。
如果站在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诸法无我”就是指“任何人都不是独立生存的,都是在与他人的联系、沟通中活着的。更进一步说就是,人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中生存的”。或许可以说,能察觉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削弱“我”的存在感,才是禅的修行。
将自我放在首位、总是强调自我主张的人,看上去像是内心强大的人。也有人认为,这种人具备带领、管理周围人的领导才能。我认为并非如此。
执着于个人意见和看法的人,是无法认同他人的。即便在讨论和辩论中,他们也喜欢驳倒他人,不断强调自我意见的正确性,固执地坚持己见。
这世上本就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和理论,所以自然会出现被人指出错误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这类人的处理能力是格外薄弱的。过往的威风一旦受到打击,他们就会气馁、沮丧,或许也可以说,他们会暴露内心的脆弱。
反观那些深谙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人,他们能够认同他人,也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他们也绝不会一味地坚持,而是能够听取周围好的思考和看法,在调和中找寻落脚点。
我经常举例说,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的区别就好比坚硬的大树和竹子的区别。在疾风的吹拂下,坚硬的大树为了保持直立会不断抵抗,但如果风再强一些,风力再大一些,大树就会坚持不住,会被折断。
与之相对,竹子不会逆风坚持,而是选择随风弯曲,如此一来便能经受住强风的摧残。等风一停,它就会恢复原本的姿态。
那么,大家更倾向于哪一种呢?坚硬与柔软,大家想以哪种心态面对生活呢?
“就算你说我内心坚硬、脆性太高,可我这么多年都是坚持自我活过来的,现在怎么可能立刻改变?”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心态随时都能转变。正所谓“禅即行动”,请从认同他人、倾听他人做起吧!你迈出去的那一步必定会带动下一步,而且,在一步步的前进中你会逐渐加速。
这是将附着于我们内心的“自我”一层层剥离的过程,是开始正视“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这一真理的过程。
自我的强度意味着内心的脆性。剥掉一层,内心就柔软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