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超越临界点

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A同学和B同学就读于同校同专业,毕业后在同一家公司任职,工作能力基本相当。其实,他们刚毕业,谁的能力也比谁高不到哪里去。

有一次,A同学的领导接到公司大老板亲自过问的一个大项目。领导很重视,A自然也很紧张,连续一个月加班加点,还请教了好几个师兄。这个项目后来被大老板点赞了,A的领导很高兴,也认可A的表现。A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涨薪,很快就搬到了离公司更近的小区,通勤时间直接缩短一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在这期间,B同学正常努力工作,没有特别大的项目,相当于每天工作时长比A少一个小时。

又过了半年,A手上的项目越来越多,于是申请招了一名实习生助理,一下子把自己从重复性琐事中解放了出来。一年后,A晋升为小组长,开始定期参加公司为基层管理者提供的技能培训,日常通勤方式也从挤公交变成打车,每天又多了一些时间用来自我提升。而B呢,依然坐公交车上下班,公交车上常年拥挤,B的大部分通勤时间也只能用来看看视频听听歌。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A升任部门一把手,年薪近百万元,享受公司提供的高管教练辅导和期权,七八年累计收入近千万元。B也升为主管,年薪40万元,没有期权,七八年累计收入250万元。两者之间有4倍之差。

10年时间,A和B的距离是怎么一步步拉大的?

1. A无意间接到一个重要项目,被迫极度努力,获得领导认可和加薪,能够负担更贵的房租,可以每天多工作一小时。

2. A参与更多复杂项目,每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但能力也因此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3. A招聘实习生助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日常工作的能力训练浓度,还获得了更多高质量培训资源。

每天多付出10%,七八年累积下来就是400%的超额回报。更可怕的是,现在A周末大都在商学院进修,接触的人、事、物又高了一个层级。而B的周末时间基本都在休息。本来A就比B每天多工作一个小时,现在每周又多出两天学习时间,这时虽然B也挺努力,但已经没可能追上A了。

可以预测,再过10年,A的身家大概率是B的20倍以上。而总体上,A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只比B多付出了10%,仅此而已。

为了更好地阐释人的投入与产出在突破临界点之后的幂次关系,我在2019年画下了图1这张草图:

图1 人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论断: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中国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其实,世界的真相本是如此。

富裕人家的孩子从小便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只能在普通的学校接受普通的教育。富裕人家的孩子因为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毕业后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认知资源,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本汲取更高含金量的知识和信息;而普通家庭出身的上班族每天光通勤就要三个小时,工作之外基本没有进行学习提升的时间和资本。两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基本没有缩小的可能,跑在前面的人还在加速。

换句话说,每个人大体上都属于自己生来所属的阶层,并且很难跳脱出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个真相是残酷的。但破局的路径依然存在且十分清晰:理解这个规律,利用这个规律,从而超越这个规律,走出一条指数级向上的职业成长之路。

人的成长、事物的投入和产出都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达到100分之前大致呈线性关系,100分之后则随着时间的演进转变为幂律关系。

一则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以说明:

1.01365 = 37.78

0.99365 = 0.0255

1.01的365次方是37.78,0.99的365次方是0.025 5——两者相差1 482倍,这是质的差别。假设1代表大多数人做一件事情的平均水平,1.01就代表比平均水平高1%。一开始的1%不起眼,但持续累积的1%带来了质变。

那么,知道了这个抽象的原理,怎么运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