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场贰臣口水战,淹死了悍将孙定辽
1
辽阳人孙定辽的名字取得好,“定辽”颇有袁崇焕曾宣扬的“五载复辽”之感。
确乎,孙氏本为明朝大凌河副将,于崇祯六年(天聪七年,1633)大凌河之战失利后,随带头大哥祖大寿降金。祖大哥降而复叛,而孙小弟在接受了皇太极的银币和鞍马等后,欣然领受后金汗国副都统之虚衔,还被安排了一个汉军镶红旗的新户籍。
初降时,他的两个随从逃跑。有人密报,这是孙定辽暗通款曲、欲返明营的征兆。皇太极虽然没有追查,但此后并不像对其老战友张存仁、祖可法那般委以重任。无疑,他被设防,皇太极要防止其效仿祖大寿一去不返。
松锦大捷后,祖大寿被再次降服。孙定辽再也坐不住了,赶紧向皇太极上疏自辩清白:“臣……自知十二年来负此大罪,荷恩不问。今松山、锦州既克,正臣心可白之日。逃去二人,未曾在臣家。如他处查获,亦可严鞫实情。”(《清史列传·孙定辽传》)
也就是说,皇太极将孙定辽冷落了十二年之久,也监视了十二年之久。好在他是一个坚忍之人,没有轻举妄动,从而换得了出头之日。
顺治元年(1644),清军倾巢出动,逐鹿中原。没了故国的孙定辽,被安排随军征山西,取太原,继而随和硕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攻取扬州、江阴,平定江南。
顺治三年五月,孙定辽获授骑都尉世职,两月后出任湖广提督,成为一方军事大员。
2
好景不长,在他的防区内,郧阳总兵王光恩与郧阳抚院潘士良闹矛盾。抚院者,即巡抚,清袭明制,各省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右佥都御史衔,故而称之。
王、潘二人,都是前明过来的贰臣。
潘士良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御史出身,崇祯元年(1628)出任大理寺卿、南京刑部侍郎,顺治二年由山东总督王鳌永荐举,降清入仕,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曾与王光恩携手击溃来犯的李自成余部“一只虎”李锦,收降三千余众。但是,出身精英阶层的潘抚院,始终看不起“流寇”出身的王总兵。
王总兵在前明末年就镇守郧阳,但他比潘抚院多一道身份:他曾是张献忠的裨将,还有一个威武的雅号“小秦王”。
王光恩的真名不好听,谐音“忘光恩”。
《明史·高斗枢传》记载:“光恩者,均州降渠小秦王也。初与张献忠、罗汝才辈为贼,献忠、汝才降而复叛,均州五营惧见讨自疑。又以献忠强,虑为所并,光恩敛众据要害以拒献忠。居久之,乃有稍稍飏去者,光恩亦去,已而复降。光恩善用其下,下亦乐为之用。斗枢察其诚,招入郡守。”
高斗枢于崇祯十四年以按察使移驻郧阳。孙定辽为了自保势力,不惜背叛反明首领张献忠,投至高斗枢与郧阳知府徐起元麾下。
史书云,高氏善谋,徐氏善守,孙氏善战。三人配合默契,不但将张献忠数万人马挡在城外,而且两次击溃李自成大顺军的猛烈围攻。顺治二年,清军攻入湖北,明封湖广巡抚的高斗枢隐居乡里,而王光恩则不理会明室恩惠,随也是明朝任命的郧阳抚院徐起元一同向先期进入湖广的吴三桂投诚,得以原官留镇。
徐起元被调至京城,出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光恩与继任抚院潘士良共事,在御敌上有默契,而在权力上有争斗,结果给了郧襄道李之纲弹劾的机会。
李之纲以王光恩勾结土贼陈蛟的种种不法行为为据,弹劾王光恩。
清廷震怒,迅速派人将王光恩逮捕进京。
李之纲何许人也?他履历不详,倒是在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李自成擅号设官》中有如下记载:崇祯十六年四月,李自成“修襄王宫殿,设官分职……防御则孟长庚、陈荩、李之纲……”李之纲为襄京防御使,附闯前为郏县秀才,后降清。顺治二年七月己未,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批准吏部奏议,以“投诚伪官李之纲为湖广按察使司佥事”(《清世祖实录》卷十九)。
弹劾王光恩勾结土匪的郧襄道李之纲,就是曾在李自成麾下的襄京防御使李之纲。他们最初都是反明干将,分隶张献忠、李自成两个阵营。王光恩一个三姓家奴,却因抵御住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强攻猛打,扶摇直上,官拜总兵,远比只是道员的李之纲高了四个品级。
李之纲是心中不服,还是对王光恩抵抗故主李自成部有不少怨恨,要借助清廷猜忌而打击其捍卫者以资“敌”?史料未载,不好猜测,姑且存疑。
而这一场降臣的口水战引发的后果,对于清廷而言不啻一次警示和殷鉴。
清修《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零八有说法:“先是襄阳总兵王光恩与郧襄道李之纲互讦赃私,下抚按会核。光恩获罪,逮问其弟。光泰遂纠众作乱据郧阳。”
李之纲、王光恩相互以贪纵枉法弹劾对方。
此时正值大顺军一只虎、刘二虎等再次攻打荆州等地,虽被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自江宁移师击溃之,但反清势力犹盛。
本是拒顺悍将的王光恩却被带走,有司还逮问其弟王光泰,并调南阳副总兵杨文富署理襄阳总兵,漆尚友任右营副将,企图改编王光恩兄弟的军队。
王光泰曾是反明义军,随兄投明后降清,此次见大哥不保,不情愿接受调查,于是采取武力对抗政府的态度,伙同其弟王昌,拥众数千人反清。
清廷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意图释放王光恩以平息叛乱,但为时已晚。王光泰自称明镇武伯,劫掠襄阳,杀荆南道甘文奎、守道刘开文、襄阳知府杨矿、郧阳知府董有声等一大批府县官员,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并联系南明督师何腾蛟和反清悍将贺珍、武大定等人为援。
清廷迅速将王光恩斩杀。
无罪也是有罪。诬陷逆转大罪。
3
作为湖广地区的军区司令官,孙定辽在武昌闻变,率兵援救,想即时将治下军分区的反叛事件平息。
双方在安阳口遭遇,孙定辽力战不敌,退走河湾。叛军穷追猛打,孙定辽“且济且战,中流矢,马蹶,没于河”(《清史列传·孙定辽传》)。这位大凌河降将,原来是只旱鸭子,落马溺水而死。
此所谓:李自成、张献忠的悍将降清,大闹一场口水战,结果淹没了前明大将。
清廷震惊,急遣满洲镶黄旗署副都统喀喀穆率大军,自河南进剿,收复郧阳。王光泰兄弟逃亡四川,最后也成为著名的反清武装夔东十三家之一。
一场降臣的口诛笔伐,挑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祸,也注定了主要涉事者的不同历史命运。
被诬陷的王光恩,因为弟弟们的武装抗拒,落了个身首异处。清廷知道他是替罪羊,没有将他纳入逆臣之列。但是,被迫铤而走险的王光泰们,则被清廷视为“反贼”。
弹劾他的李之纲不知所踪,想必被追查处理了。他的支持者潘士良,很快被湖广总督罗绣锦弹劾,称其优柔寡断、才力不及,被免去郧阳府治之职,解任回籍,不久死于家中。乾隆年间编纂《贰臣传》,他被纳入乙编。
而溺死的孙定辽,则是忠烈。总督罗绣锦与巡按曹协卜先后上书孙定辽事迹,清廷追赠其左都督,晋三等世职轻车都尉,以其兄子孙登高袭爵。雍正三年(1725),孙定辽入祀昭忠祠,则为乾隆将其定入贰臣甲编、排名第三作了权威性的注脚。
他在贰臣榜靠前,靠的不是功劳卓著。论战功,他远不及孔有德、尚可喜之辈的攻城略地,甚至不如翻覆的王光恩的固守坚城;比政绩,与他在大凌河一同降清的张存仁、祖可法可谓为皇太极集权树威、伐明问鼎殚精竭虑,而孙只是被闲置十二年后昙花一现。但是,乾隆仍将其钦定前列,该是想以其悲壮殉国的形象打造出一个忠烈的榜样吧。
当然,稍微靠后的王鳌永在“青州之变”中死得更早,死得更惨,死后虽有招抚著劳、尽节死难之名,却无孙定辽借侄袭爵、入祀昭忠之实。
4
在《贰臣传》甲编中,能像刘泽洪、张存仁、洪承畴一般寿终正寝者不少,但靠前者基本上是孙定辽、王鳌永这类对他们屈膝投降的大清王朝尽节死难者(排名第二者刘泽洪,则因其父刘良臣死于非命,而附骥其后)。
甘肃总兵加都督同知刘良臣,顺治五年镇压当地回民叛乱时被杀。
定南王孔有德,顺治九年遭南明大将李定国围困,被迫自杀于桂林。
户部右侍郎王正志,巡视延绥,顺治五年遇大同总兵姜瓖叛乱,守城月余,力竭城陷,不屈禁之,与其子王麟等俱被叛军绞杀。死于姜瓖叛乱的,还有新任大同左卫兵备道徐一范,被擒遇害。王、徐二人同年死,也是同年考中崇祯元年进士,降清前,王累官至户部左侍郎,徐官至河南巡按。辰州总兵加左都督徐勇,顺治九年死于南明悍将白文选破城后的巷战,妻儿亲属四十余人遇难。湖南右路总兵加都督佥事郝效忠,顺治八年同孙可望力战被擒,不屈,遭其斩首。此二人,原为左良玉部将,顺治二年随左梦庚降清。
镇江总兵马得功缚献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降清获赏,尔后斩杀南明瑞昌王朱谊泐,升福建右路总兵加都督佥事、福建提督,进三等侯,康熙二年(1663)在进攻台湾的海战中阵亡,获追一等侯。乾隆十四年(1749),朝廷确定各侯、伯的封号,以马得功为顺勤侯。
他们皆因明朝覆灭而屈节改换门庭,注定了他们不可改变的贰臣历史角色,但他们又是清朝大肆渲染的“殉节”者。
殉节者与寿终正寝者、功成身退者、死于任上者、致仕病逝者、立功自赎者等等,在贰臣榜上的位置分了先后。
与马得功一同出卖弘光帝的前明总兵田雄,亦是靠捕杀南明王族、征讨郑氏政权而晋级二等侯的,死后追赠太傅,定号顺义侯。但与马得功不同的是,马在贰臣榜甲编中跻身前十,而田雄忝居末席。这等“殊荣”,即便是成为皇亲国戚的李永芳、贾汉复之流,也不能与此等殉节者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