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接到出版社的翻译任务后心怀忐忑,一方面本身不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不知道是否能够很好完成出版社的任务,另一方面对本书的部分观点和看法也有所保留,甚至有不同的认识。在与出版社充分沟通后,本着对国外关于创新的最新讨论的介绍,丰富我们对创新认识的原则,带领两个研究生开始了本项工作。在本书即将面世之际,也想谈一点自己对创新的看法。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站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视角,创新的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远古时期石器工具的出现,还是近现代技术革命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高度。创新与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理论共识,技术进步与投资、劳动力投入一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其作用在不断强化,技术革命则是影响长周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指出,“马克思(1848年)恐怕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把技术创新看作为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在新时期,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众多产品产量在全球居于前列,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单纯依赖扩大规模很难支撑经济增长,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同时,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弊端愈发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创新加以支撑。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面临新的变化,国际格局也迎来新的挑战,创新直接决定了企业和国家在未来发展中的竞争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创新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
创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而且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中介、政府多方参与,着力补齐短板,构建完备高效的创新体系,形成顺畅的创新机制,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创新风险性的特点也相对突出。创新往往伴随着高投入,而创新的结果则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创新是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创新成果转化领域,面临着所谓的“死亡之谷”,也就是大量的创新成果很难形成经济价值,成果转化率低是困扰创新的重要问题。尽管创新本身确实具有不确定性,但成果无法体现商业价值将直接影响经济整体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会对创新型企业造成经营风险,降低企业创新的动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例如概念验证,力图降低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不确定性。另外,创新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也就是“创造性破坏”。破旧立新是创新的本质,创新必然会带来新旧更迭,小的技术革新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可能会发生在企业内部,但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克里斯坦森从微观层面分析创新对于企业竞争的影响,而变革性的突破式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创新的“破坏性”很难避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正如蔡昉研究员所言,“经济增速稳定靠的是创造性破坏的新机制”。尽管新旧转换是规律,但妥善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降低转换成本也是创新宏观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创新需要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虽然满足好奇心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创新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技术层面的创新。目前,关于实体经济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黄群慧研究员参照货币层次提出了实体经济三层次分类框架:第一层次是制造业;第二层次是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和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工业;第三层次不仅包括第二层次行业,还包括贸易、交通仓储、邮政、住宿、餐饮及除金融、房地产之外的其他所有服务业。该分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本涵盖了对实体经济的不同理解。无论是何种分类,实体经济与人类需求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仅是创新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创新健康发展的保障,“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对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议题之一,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创新的作用。创新的复杂性决定了,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对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本书立足自身视角对创新,特别是硅谷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其中“真实创新”和“创新语言”的差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基础设施维护中包含的关于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也提供了一个认识角度,希望能够对创新研究者的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