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古语有云: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在信息力强势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蕴藏的破坏力也相当惊人。以太网的发明人罗伯特·梅特卡夫认为,网络价值随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几何级数增长。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应用深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承载全社会信息传播、管理运行和公共服务的战略基础设施时,随之而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也愈加凸显,并逐渐跃升为关系国家安全、国家主权的战略问题。
2016年2月,孟加拉国中央银行遭黑客攻击,导致8100万美元被窃取,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络金融盗窃案。
2017年5月,全球范围内爆发了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勒索软件(WannaCry)感染事件,导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用户中招,我国的医疗、电力、能源、银行、交通等多个行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8年1月,荷兰三大金融机构(荷兰国际集团、荷兰银行、荷兰农业合作银行)同时遭遇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造成互联网银行服务集体瘫痪。
2019年3月,委内瑞拉包括首都加拉加斯在内的多个城市陷入一片漆黑,停电波及全国23个州中的21个,据当地媒体报道,直接原因是该国电力系统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2020年12月,攻击者渗透进入SolarWinds供应链,攻击了包括美国财政部、五角大楼、白宫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关键部门,包括电力、石油、制造业等十多个关键基础设施,思科、微软、英特尔、VMware、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招。
…………
连续不断的重大安全事件显示,网络和信息安全已经关系到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DDoS攻击、木马植入、僵尸网络、恶意程序、网页仿冒、信息诈骗……为实现某种经济或其他目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漏洞的发掘和利用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全球性黑色产业链。我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捕获计算机恶意程序样本数量约1815万个,日均传播次数达483万余次,涉及计算机恶意程序家族1.1万余个。同时,位于境外的约2.5万个计算机恶意程序控制服务器控制了我国境内约303万台主机[1]。此外,根据抽样监测数据,境外累计约1200个IPv6地址的计算机恶意程序控制服务器控制了我国境内累计约1.5万台IPv6地址主机。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日益模糊,线上线下共荣共生。无论是外部攻击,还是内部失误,无论是技术漏洞,还是管理缺陷,一旦发生重大网络和信息安全事故,就会对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威胁生命安全,甚至改变政治格局。
信息时代,信息沟通无国界,网络空间有硝烟。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网络空间已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专门机构并立法捍卫网络空间控制权,保护网络基础设施和国家关键数据资源的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