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简史(彩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辽金时期

一、辽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

辽王朝为契丹族所建。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祖属东胡,崛起于汉末,正式见史书记载是北魏时期。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诸部,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

称帝,是为辽太祖。辽代的官制有个显著的特点,“蕃汉并行,自成体系”。官分南(治汉)北(治契丹)两制,以契官制治契丹人,以汉制治汉人。由中央到地方均是如此。

契丹族原为游牧民族,其社会组织多以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组成,无所谓地方机构,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建立了五京州县制。

后晋天福三年、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后晋正式交出了燕云十六州图籍,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柔)、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蔚(今河北蔚县)、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县)归属契丹。同年,耶律德光(辽太宗)诏以幽州为契丹国南京。

辽有五京之设。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朝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于京设道。故五京又称为五京道,五京分别为各道首府。道领府、州。府统州、县,州亦统县,并多置军。府设府尹。州设节度使、刺史,县有县令、县丞。

二、辽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辽南京道是在唐代范阳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唐范阳镇兼领卢龙军,所以辽南京最初军号卢龙,下辖幽都府治南京。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落军额,南京又称燕京,改幽都府为析津府,仍治南京。辽南京设宰相府,置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这是代表朝廷的权力机构。南京留守司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留守司下置三司使主管财政,转运使主管运输,虞候司负责警卫、巡逻,警巡院负责城内地方治安。南京留守大多兼任析津府尹,析津府下辖6州和11个直属县。

11个直属县是析津县(今北京城区东部及近郊)、宛平县(今北京城区西部及近郊)、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区、玉河县(治今门头沟区城子村)、漷阴县(治今通州区东南漷县村)。

析津府所统辖的六个州是:

顺州治怀柔,军号归化。领1县,怀柔。

檀州治密云,军号武威。领2县,密云、行唐。

涿州治范阳,军号永泰。领4县,范阳、固安、新城、归义。

易州治易县,军号高阳。领3县,易县、涞水、容城。

蓟州治渔阳,军号尚武。领3县,渔阳、三河、玉田。

景州治遵化,军号清安。领遵化1县。

南京道还领3个直辖州:平州、滦州、营州。总计共辖1府,九州、32个县。在今北京境内的有11县,即:析津、宛平、良乡、潞、昌平、玉河、漷阴、怀柔、密云、行唐及渔阳县西南部。中京道大定府安北州所领的兴化县西南部,西京道奉圣州所领儒州缙山县也在今北京境内。

辽南京城位置图

三、辽南京城区的行政建置

辽朝南京基本上承袭唐朝蓟城的城市格局和行政建制。析津县(唐蓟北县)、宛平县(唐幽都县)在城中划界分治城区及郊区。唐在蓟城之中设有二十六坊,辽时坊数未变,坊名大多沿用唐代。根据唐、辽文献和近代考古成果综述,二十六坊的名称是:罽宾坊、卢龙坊、肃慎坊、归化坊、隗台坊、蓟北坊、燕都坊、军都坊、铜马坊、花严坊、劝利坊、时和坊、平朔坊、招圣坊、归仁坊、棠阴坊、辽西坊、东通寰坊、遵化坊、显忠坊、永平坊、北罗坊、齐礼坊、归厚坊、大田坊、骏坊。

诸坊的具体位置大多已难以考证,仅有数坊根据有关文献综考尚可言其大端:

时和坊在今广安门大街以北地区,棠荫坊在今西便门大街之西,显忠坊在今广义园以东、下斜街以西地区,蓟北坊在今三庙街附近,铜马坊在今南菜园附近。

南京诸坊虽为城中最基层的行政区域,但从二十六坊的名称中亦可反映出一些历史发展的轨迹。“燕都坊”之名意在蓟城溯源为燕国之都。“铜马坊”是由于前燕慕容儁建都蓟城时为坐骑铸铜像立于东校门,后世即名之为铜马门,附近居民区亦名之为铜马坊。肃慎为渤海族、女真族的先人,罽宾为唐代西域国名(位于今阿富汗东北),肃慎坊、罽宾坊在唐时当为渤海人、罽宾人的集居区。“军都坊”、“辽西坊”、“遵化坊”、“蓟北坊”亦反映出蓟城居民的“地方区域性”。“劝利坊”反映出蓟城历史上商业发达和贸易中心枢纽的地位。永平坊反映了澶渊定盟之后宋辽和好的局面。“归化坊”、“归厚坊”反映出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二十六坊之名称寻根溯源均有所由。

辽在南京城中设警巡院掌管治安,城区诸坊亦属警巡院管辖。

四、金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

金王朝为女真族所建立。女真先世亦称肃慎。周初接受周天子册命,其地属周之“北土”。汉魏以后又被称为挹娄、勿吉、靺鞨。五代时靺鞨改称为女真,在完颜阿骨打领导下强大起来。辽天祚帝五年(1115年),阿骨打即皇帝位,国号大金。金与宋定海上之盟,共同灭辽后又南下灭北宋,统一了黄河流域。

金朝的地方机构比较复杂,但受中原宋朝官制的影响较大,分为路、州(府)、县三级制;同时也受到了辽的影响,保留了五京的设置。

路大体因袭了辽的道、宋的路,每路设兵马都总管府,辖本路兵马,设都总管。都总管府皆由治所的府署兼,都总管兼府尹,另设府判管民政。

路所设的机构有转运司和提刑司。转运司主管税赋钱谷等事,长官为转运使。提刑司后改为按察司,主管审察刑狱、荐举贤能。纠察官吏并兼管劝农、采访、屯田、镇守诸军事等事。

路下设置府、州。凡不兼总管府的为散府,设府尹、同知、少尹、府判、推官各一员。

州仿宋制,分为节镇、防御、刺史三等。节镇州设节度使,负责镇抚防御、刺史诸军,总制本镇兵马事,兼本管内观察使事。防御州设防御使,下设同知防御使事。判官、知法、州教授、司军、军辖兼巡捕使。刺史州设刺使、同知、判官、司军、知法及军辖兼巡捕使。

县隶属于府或州,以户口多少分为六等,各县设县令、县丞、主簿、尉各一员。

州、县以下还有镇、城、堡、寨等建制,分别设知镇、知城、知堡、知寨。

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北京(大定府)、南京(开封府)各置留守司,设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府的都总管和本府的府尹。另设留守判官一员,专管民政。

中都由大兴府尹兼领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皇帝出巡时另置留守。由于中都的特殊地位置都转运使。中都及五京均置警巡院,设院使、副使、判官,其职掌是“平理狱讼(司法)”、“掌警巡之事(治安)”、“掌检稽失(监察)”。中都设武卫军都指挥使司,其职责是“防卫都城警捕盗贼”。

五、北宋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以每年140万贯的代价从金朝赎回了燕京地区,置燕山府路。据《宋史·地理志》载:燕山府路辖1府、9州、30县。但涿、易2州7县原为宋军所占,平、营、滦三州仍属金朝,金归还之地实为燕山一府及檀、蓟、顺、景四州。

北宋在今北京地区的统治不足3年(1123~1125年)。燕山府路(治燕山府,今北京城区西南)所辖的一府9州30县中,在今北京地区的有燕山府所领的析津、宛平(2县附郭)、昌平、良乡、潞、漷阴、玉河、都市8县,檀州(治密云)所领的密云、威塞2县,顺州(治怀柔)所领的怀柔县。宋在山西地区置云中府路,云中府下辖的儒州(治缙山)、缙山县(今延庆)在今北京境内。

六、金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金军攻占河北广大地区后,于天会七年(1129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北宋前燕山府诸州县基本上划归河北东路。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中都城后,建中都路,领一府(大兴府)5州(通、蓟、易、涿、顺)22县镇。大安元年(1209年)今北京地区分属于中都路、西京路、北京路的各一部分。

中都路(治中都,今北京市)所统1府4州的部分地区在今北京境内。大兴府(治大兴,今北京市)所领10县之中大兴、宛平(2县附郭)、昌平、良乡、漷阴5县以及通州(治潞)所领的潞县,蓟州(治渔阳)所领5县之中的平谷县,顺州(治温阳)所领的温阳、密云2县,涿州(治范阳)所领2县之中的奉先县在今北京境内。

西京路德兴府(治德兴,今河北省涿鹿县)所领6县之中的缙山县在今北京境内。

北京路临潢府兴州(治兴化)所领2县之中的宜兴县西南部在今北京境内。

七、中都城区的行政建置

金中都在辽南京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居民居住的坊区已经由辽南京时期的二十六坊扩展为甘泉、会仙、棠阴、时和、延庆、开源、显忠、衣锦、仙露、嘉会、广源、开阳东、开阳西、常清、永乐、美俗等六十坊。

中都路大兴府属下的大兴、宛平两县在中都城中划界分治城区和郊区。诸坊在行政区域中分治两县,由于中都城中设有警巡院掌管司法、治安、监察,故诸坊亦归警巡院管辖。

辽南京封闭式的诸坊格局,是承唐代蓟城之制。北宋建都开封时,废弃了汉唐以来城市划分为“坊”的封闭格局,实行开放式模式,诸坊之间不设坊墙。中都兴建时,大多参考开封之制,故城市亦为开放式,无坊墙之设。元、明、清三朝在城市的建设中皆袭中都之制。

金中都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