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一点点了解陌生的世界

如果你参加哲学思辨的讨论,你会看到人们说得唾沫横飞,激动地争辩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有人说,我们摸得到、看得到和听得到的东西才是真的;有人却说,感觉真实就是真的,比如一场噩梦,再比如你在漫长的队伍中等待公交车,有人却在这个时候插队,你内心油然而生的深恶痛绝。只是哲学问题听起来实在是太艰深了,而且它跟照顾小宝宝的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照顾小宝宝的妈妈们处理的是不断改变、持续发展的一件事。一开始,小婴儿并不认识这个世界,只有等到妈妈完成育儿任务的时候,小宝宝才会长成一个认识世界、能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人,甚至还能参与世界的运作,这是一段了不起的发展历程。

但是,有些人在面对我们认为的真实事物时会有些困难,因为他们并不认为那些是真实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想象有时候会特别真实,比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梦境。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分清楚真实和想象。但对某些人来说,他们自己的想象世界比我们所说的真实世界还要真实,所以他们根本不能好好地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那么,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平凡的健康人,既能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又能感觉到想象的和个人的真实感?我们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种能力的获得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运用想象力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刺激。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吗?其实,我们并不是靠自己就能一下子长成这样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妈妈带我们一步步地认识这个世界,才使得我们长成了这样。

二至四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到底什么样?蹒跚学步的小宝宝,到底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呢?对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来说,每种感觉都是极其强烈的。成人只有在特殊时刻,才能达到年幼时所特有的美妙强烈的感受。我们喜欢那些能帮我们达到这种境界,但又不会吓到我们的事。

对某些人来说,能带他到达这个境界的是音乐、是图画;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足球赛,或是激情四射的舞会,或是在经过女王的轿车旁那短短的惊鸿一瞥。那些活在现实但又有能力享受这些强烈感觉的人,无疑是非常快乐的,即便他们只是在梦里记住了这些美妙的感觉。

对孩童们来说,生命是一连串美妙强烈的感受,对小婴儿来说更是这样。你非常清楚,在你打断孩子的游戏时会让他很生气。实际上,你非常想给他一个警示,这样孩子才能乖乖结束游戏,并忍受被你打断。曾经某位叔叔给孩子的玩具对他来说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但如果能在恰当的时候,由对的人、用适当的方式把这个玩具拿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又另有一番意义了。或许我们也能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小玩具,以及它当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但是如果它现在还摆在你家壁炉上,看起来又是多么平淡无奇呀!

同时活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里

二至四岁的孩子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我们和小孩分享的真实世界,另一个则是孩子自己的想象世界。这两个世界会重叠在一起,以致孩子能如此强烈地经历它。在面对这么大的孩子时,我们并不会坚持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个精确的认知。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双脚并不需要每时每刻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如果一个小女孩想要飞翔,我们不会直接告诉她:“小孩子不会飞。”事实上,父母会将她抱起来,扛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再把她抱到柜子上面,让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鸟回到鸟巢了。

过不了多长时间,孩子自己就会发现,飞翔并不是靠魔法实现的。倒是他偶尔会在梦里神奇地飘浮在空中,醒来后或许还能留有一些模糊印象,但他知道这只是梦。至于童话故事里说到的能健步如飞的“七里格长筒靴”(seven-league boots)[1]或会飞的“魔毯”,其实都是成人通过想象制造出来的东西。当孩子十岁左右时,他会练习跳远或跳高,努力跳得比别人更远或更高,他享受停留在空中的感觉。他这么做,除了梦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三岁左右自然产生的飞翔概念所残留的强烈感受或印象。

我想强调的是,父母不需要把幼儿框死在现实规范上,当孩子长到五六岁大的时候,最好也不要这样做。如果一切顺利,到了那个年纪,孩子自然会对真实世界产生科学方面的兴趣。这个真实世界能给我们的东西很多,但不能因此就丢失了个人内心世界或个人想象的真实感。

对孩子来说,内心世界是外在与内在并存的。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当我们玩起孩子的游戏,或换个方式参与孩子的想象经验的时候,就能进入小孩的想象世界。

有一个关于三岁的小男孩的案例:他非常快乐,整天一个人或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他还会坐在餐桌旁边,像个大人一样吃饭。白天的时候,他已经能知道我们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孩子的想象力之间的区别。到了晩上,他又会怎样呢?他睡觉了,而且像往常一样做起了梦。有的时候,他会尖叫着醒来。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赶紧跳下床,冲进孩子的房间打开电灯,把他紧紧抱进怀里。他会因为妈妈的做法而开心吗?恰恰相反,他也许会大喊:“滚开,你这个巫婆,我要妈妈。”原来,他的梦境蔓延到真实世界里来了。妈妈无可奈何地在旁边等了将近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里,对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女巫)。突然,他又扑过来,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好像她才刚刚出现一样,但他还没来得及告诉她梦里的故事就又睡着了。然后,妈妈把他放回床上,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还有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她是一个非常乖的孩子。她告诉妈妈,新学校里所有的小孩都和她作对,女老师也很可恶,经常找她麻烦,拿她做坏榜样来羞辱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当然得亲自去学校看看,或是跟老师谈一谈。我不排除有时有的老师确实做得有些过分,但事实上,你去了学校后可能会发现,老师为人很坦率,也很善良,她其实也很苦恼,因为这个小女孩似乎总在自找麻烦。

孩子本来就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而且我们必须允许孩子拥有成人所谓的妄想。当然,你也许只要邀请老师来家里喝喝茶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她非常喜欢老师,甚至近乎崇拜。现在因为出于对老师的爱,她反而挂念起其他不受宠的小朋友来了。再过一段时间,整件事情就平息了。

如果我们观察幼儿园的幼儿,也许很难通过我们对老师的了解去猜测孩子们是不是喜欢这个老师。你可能是认识这个老师的,认为她并不怎么样,不太招人喜欢,而且在她妈妈生病的时候,还表现得非常自私,等等。然而,孩子们对这个老师的感觉并不是用这些事情来衡量的。孩子也许很依赖、很喜欢她,因为她既可靠又和蔼,而她也确实是孩子的快乐和成长中不能缺少的人。

呵护母婴共享的小世界

这一切都来自早期阶段妈妈和小婴儿之间的关系。这份关系的建立有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妈妈跟小宝宝分享了一小部分特殊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要足够小,孩子才不会混淆。但这个小世界又要不断扩大,才能配合孩子逐渐增加他对这个世界的享受能力。这是妈妈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而她深谙此道,无师自通。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妈妈有两种做法对这一点有很大帮助:一是她不厌其烦地避免巧合,因为巧合往往会造成混淆,比如在断奶的时候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或是在孩子出麻疹时开始吃辅食,等等;二是她有办法让孩子区分事实和幻想。后面这一点,需要我们更仔细地探讨一下。

当小男孩在半夜醒来,把妈妈误认为巫婆的时候,妈妈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女巫,所以她耐心地等待孩子恢复神志。第二天,当孩子问她:“妈妈,世界上真的有女巫吗?”她马上回答:“没有。”而下一秒,她又找出一本女巫的故事书来讲给孩子听。当你的孩子对你特别准备的且营养丰富的牛奶布丁做鬼脸,说这布丁有毒不能吃的时候,你并不会生气,因为你很清楚布丁是好的。你也知道孩子只是暂时以为布丁有毒,你会想办法让他改变想法。过不了几分钟,他也许已经津津有味地把布丁吃掉了。当然,如果你对自己没有把握,就会少见多怪地强迫孩子把布丁吃下去,好向你自己证明布丁是好的。

作为成人,你对“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真的”当然已经足够清楚。对于这一点,你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孩子,因为小宝宝要慢慢地才能了解这个世界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你还应该一步步告诉孩子,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虽然不一样,却彼此需要。你知道你的宝宝爱上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它也许是一块小毯子,也许是一个柔软的玩具。对小婴儿来说,这个心爱之物几乎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你把它拿走,或是拿去清洗,都会导致他的强烈抗议。但是,当小宝宝能够把这个东西和其他东西一样丢掉的时候(他当然还是希望它们会被再捡回来),你就应该知道时机已到,小婴儿已经允许你走开再回来。

现在,我想再回到一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始时能顺顺利利,那么后面的发展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我想回过头来聊聊刚开始喂奶的事。前面我曾说过,当宝宝的头脑中浮现出意念的时候,妈妈就送来了她的乳房(或奶瓶);当意念从宝宝的头脑中淡出时,妈妈就让乳房消失。你知道吗,妈妈这么做的时候,她已经用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把这个世界介绍给小宝宝了。等到宝宝九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大概已经喂过一千次奶了,而且她还在用同样巧妙、恰到好处、符合宝宝需求的方式,来处理她给宝宝做的一切事情。对这个幸运的小婴儿来说,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用这种方式运作。真实世界和他的想象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且巧妙地融入他的想象力脉络中。这样一来,小宝宝的内心世界会因为对外面世界的丰富感知,而变得更加充实。

那么,我们再来想想人们所说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某个人在婴儿时期,妈妈曾用上面我说的这些好方法向他介绍这个世界,就像你为你的孩子做的那些一样,他就会明白“真实”有两个层面,也能同时感受到这两种现实。但有些人也许没这么幸运,他的妈妈可能把事情搞砸了,对这些人来说,真实只有一种:不是这种,就是另一种。对这些不幸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如果不是外在的现实(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现实),就是完全出于个人的想象。于是,这两种人对于“什么是真实”这个话题的争论,就成了一场哲学思辨。

所以,“什么是真实”是根据每个人孩童和成长期里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定的。一步一步地向小宝宝介绍这个世界,是一项惊人的任务,平凡的妈妈能够开始并完美地完成这一任务,不是因为她像哲学家一样聪明,而是因为她深爱宝宝,并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注释

[1]七里格长筒靴是欧洲童话故事里经常提及的一个魔法宝物。一里格等于三英里,所以七里格也就是二十一英里,约三万五千米。——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