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从概念到细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8 框架-剪力墙布置原则

1.剪力墙设置要点

1)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般情况下,对于矩形、L形、T形、∏和口字形平面,抗震墙可沿纵、横两个方向布置;对于圆形和弧形平面,可沿径向和环向布置;对于三角形、三叉形以及其他复杂平面,可沿平面各个翼肢部分的纵向、横向或斜向等两个或三个主轴方向布置。

2)抗震墙的数量要适当。如果布置太多,结构抗推刚度太大,地震力加大,不经济;如果布置太少,抗震墙提供的抗推刚度又不足,框架-剪力墙体系重新变为框架体系,不符合设计意图。要保持框架-剪力墙体系的结构特性,沿每一主轴方向,抗震墙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应不少于整个结构体系总倾覆力矩的50%。

3)每个方向抗震墙的布置应尽量做到:分散、均匀、周边、对称。

4)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同一方向的各片抗震墙不宜设置成单肢墙,应适当多设置一些双肢墙或多肢墙,以避免同方向所有抗震墙同时在底部屈服而形成不稳定的侧移机构。

2.剪力墙的平面位置

1)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

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形等形式。

3.剪力墙的竖向位置

1)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

2)房屋顶层若布置为大空间的舞厅、礼堂或宴会厅,大部分抗震墙必须在顶层的楼板处中断时,被中断的各片抗震墙应在顶层以下的两、三层内逐渐减少或减薄,以免刚度突变给顶层结构带来不利的变形集中效应。

3)为使楼层抗推刚度做到连续、均匀地变化,抗震墙从下到上应分段减薄,并双面对称收进,每次减薄量宜为50~100mm,且不超过墙厚的25%。此外,抗震墙的减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降低不应设置于同一楼层。

4.剪力墙最大间距

在框架-剪力墙中,抗震墙是主要抗震构件,承担着80%以上的地震力,框架是次要抗震构件,仅承担20%以下的地震力。要保持框架-剪力墙这一结构特性,以剪力墙为侧向支承的各层楼盖,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水平变形就需控制在很小数值范围内,使框架的侧向变形与抗震墙大体相同。因此,剪力墙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表3.11中的数值。当剪力墙之间的楼板有较大开洞时,对楼盖平面刚度有所削弱,此时剪力墙的间距宜再减小。

表3.11 剪力墙最大间距 (单位:m)

注:1.表中B为剪力墙之间的楼盖宽度(m)。

2.装配整体式楼盖的现浇层应符合本《高规》第3.6.2条的有关规定。

3.现浇层厚度大于60mm的叠合楼板可作为现浇板考虑。

4.当房屋端部未布置剪力墙时,第一片剪力墙与房屋端部的距离,不宜大于表中剪力墙间距的1/2。

5.剪力墙构造要求

(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600mm。

(2)带边框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情况下不应小于160mm。

2)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全部锚入边框柱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非抗震设计)或laE(抗震设计)。

6.框架-剪力墙规定及墙截面初估

1)框架-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抗震等级和最大高宽比的确定见表3.12。

2)框架-剪力墙结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宽度规定:规范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45~55m之间的数值,防震缝宽度见表3.13。

表3.12 框架-剪力墙结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和最大高宽比

表3.13 框架-剪力墙结构防震缝宽度

3)剪力墙截面厚度的确定。首次建模时,底层剪力墙的厚度可按照表3.14给出的数据初步确定,然后通过计算后再进行调整,以节省设计人员调整模型时间。

表3.14 剪力墙截面厚度 (单位: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