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阅读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打破对阅读的认知误区

一次,被闺蜜邀请去她家吃饭,一见面,我俩就聊了起来。

不久,她的儿子小飞兴奋地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并对她说道:“妈妈,我作业完成了”。“阅读任务完成了吗?”闺蜜问道。“完成了。”儿子乖巧地答道。“真的吗?有没有仔细读?是不是还像昨天一样泛读的?我跟你说,泛读就跟没读一样,与其花了时间做无用功,还不如不读。”“妈妈,我是仔细看的,不是泛读。”儿子一脸肯定地说道。“那你有读出声吗?默读可不行,要读出声才有效果哦!”闺蜜又补充道。儿子点点头,就跑开了。

闺蜜的话,不禁让我感到诧异,她居然认为泛读等于没读,默读不如诵读,于是我询问道:“小飞在读什么内容?是诗集吗?”“不是,就是给他买的课外读物,故事类型的。”闺蜜答。这样,我便更加肯定闺蜜陷入了对阅读的认知误区。首先,泛读并不等于没读。其次,默读与诵读并没有高下之分。

就此我便与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泛读等于没读

我们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

相信在大多数人心里,既然选择阅读一本书,那么走马观花肯定不行。因为在大多数人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中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真看书,就意味着要从头到尾、一字一句且不留遗漏地把书看完,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也要分析作者的观点,并将其记忆下来,这才是一个读者最好的阅读方式。”

这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毛病,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基于这样的阅读认知,大多数人会不屑于“泛读”,认为泛读就相当于没读,而这也会深刻影响我们的阅读行为。

这种观念会使我们对于所有书籍都不加以区分地阅读,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认真地翻到最后一页,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确认:“作者前面在说什么?我理解到位了吗?我记住了吗?”进而时常在看完第二页时又回到第一页,这样不但进度缓慢,也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将所学进行吸收和消化。

其实,每本书都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同一而待。有些书籍需要精读,有些书籍需要泛读,而有些书籍需要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若我们不加以区分,对原本只需粗浅阅读的书,拿出了仔细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那么阅读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这也与古代文人墨客的阅读见解不谋而合。三国名相诸葛亮,提出了“观其大略”读书法。简言之,是指读一本书时,知道这本书的精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字字句句都背下来,读死书。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交朋友一样,既要有泛泛之交,也要有知己。若不能对所认识的人进行分类,而总是执着于将生活中所有接触的人都当成知己来相处,那么在这些关系中我们会精疲力竭,活得异常累。

很多时候泛读看似没有效果,但它却在无形之中发挥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效果。

正如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他所表达的意思便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

默读不如诵读

寺庙中,小和尚询问师父:“我近期诵读《地藏经》时,总是昏昏欲睡,随后便改为默读,不但不打瞌睡,反而能很快看进去了,难道是因为默读比诵读的效果更好吗?”师父说:“读经重在专心,只要用心,诵读和默读都一样。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让你真正读进去,那么便选择对应的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于外在的形式。”

诵读还是默读,不仅困扰着小和尚,也困扰众多的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甚至会偏执地认为默读不如诵读或诵读不如默读。

其实,诵读和默读各有优势

诵读是出声地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方法。它利用语音、语调、重音的变化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语感,并帮助我们记忆阅读内容。

诵读通常在阅读诗歌或散文时,优势极为明显,这是因为诗歌或散文的作者在音节、声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即使一个虚字,也不会放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先生在作《昼锦堂记》时,原本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但为了在此句中加两个“而”字,他特地派遣驿马追回已经送出去的稿子,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句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因此,读者采用诵读的方式读诗歌或散文时,则更有利于感受诗词的韵律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方便我们理解和记忆。

而默读,顾名思义是不出声地读,它是直接由眼到脑进行信息传递,而不会借由“音读”这个中转工序,进而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让我们集中注意力边想边读。相关研究也表明,即使不在嘴上诵读文字,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内容。

诵读与默读各有千秋,具体选择哪种阅读方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在我身边就有很多企业家,他们有些人喜欢默读,有些人则喜欢读出声来。在交流读书心得时,喜欢默读的人常常反馈说,读一些专业类书籍时,一个个知识点密集得跟饺子馅一样,所以默读就显得极其重要,它可以让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充分思考上,让我们的眼、心跟着知识点走,这样反而会更利于理解相关知识。而喜欢读出声来的人,在他们看来,眼过一遍、嘴过一遍、心过一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无论是诵读还是默读都无优劣之分,而唯一需要参考的标准是哪种方式能让我们的阅读更高效。

就像文段开头所描述的小和尚的故事一样,应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一种最合适自己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