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一五”期间的发展

“一五”期间,1952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成立,内设第一机械工业管理局(简称一局),归口管理泵的生产。以一局的建立为标志,开始将我国的泵制造业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范畴(此前一局只管理中央国营企业)。在国家计划管理下,通过学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技术,泵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一局在一机部统一部署下,定点专业生产厂,学习苏联的管理方法,在直属企业中建立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全面照搬苏联的管理模式(如沈阳水泵厂);而私营企业早期仍按原英美等国家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也逐渐转为苏联的管理模式。

2.引进苏联产品技术并实现自行设计

引进苏联产品制造技术,促进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系列的引进K型泵,使我国的泵类产品走向系列化生产,促使产品从单系列向多系列发展。K型泵的水力模型比较先进,为以后发展泵类新产品奠定了技术基础。沈阳水泵厂参考日本型单级双吸泵结构,于1954年6月自行设计试制了第一台单级双吸离心泵,试车运行平稳,噪声较小。随后制订了该型泵的通用件系列,按苏联标准系列参数设计产品,到1957年试制完成了全系列30个品种。经过整理日本图样,沈阳水泵厂还试制了5种SSM型节段式多级泵系列,并自行设计了2种,共计生产了7种SSM型多级泵。

3.泵的材质扩展

“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对泵的需求也越来越广。为适应抽送不同介质的要求,泵的材料也由过去的单一铸铁发展为铸钢和不锈钢。广州通用机器厂首次浇注出泵体、叶轮等泵的主要零件,生产出合金钢耐酸泵。大连耐酸泵厂为锦西石油六厂测绘并试制生产了第一台不锈钢工业用泵——比例泵。同一时期,还研制成功了高硅铸铁,为生产耐腐蚀泵奠定了基础。

4.品种迅速增加,工业布局初步形成

从1954年开始市场出现了大型泵和特殊泵供不应求,而中小型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迫使各厂由“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受市场规律的冲击,各厂开始重视新产品的开发、质量和企业的管理工作。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一五”期间,一机部直属专业水泵制造厂只有沈阳水泵厂一家。面对品种和产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扩点转产,在一局领导下,行业开展了定点规划活动。1956年,一机部一局委派调查组,赴长沙、武汉、上海、石家庄、大连等地调查全国泵制造厂情况,以便确定每个厂的专业方向、全国泵制造厂的布局及发展规划。调查组通过调研提出建议:武汉发展大型泵制造厂,石家庄发展专业杂质泵厂,大连发展耐酸泵厂,这些建议后来都付诸实施。

武汉水泵厂,在两部(一机部、农机部)和地方厅、局的扶持下,从1964年起逐步发展为大型泵制造厂。

上海水泵厂定点生产轴流泵和中开式离心泵,上海第一水泵厂定点生产中低压锅炉给水泵和多级清水泵,上海深井泵厂专业生产深井水泵等。上海机器厂原是私营厂,技术水平较好,规模较大,是1954年少数几个实行公私合营的工厂之一,到1956年时已能制造500~1200mm口径的大型轴流泵和扬程达480m的多级泵,同时还生产内燃机。该厂直到1959年迁闵行易地建新厂,1960年9月合并了上海、华昌、建华、联义、仁丰、大昌、财记等7厂后,才定名上海水泵厂。

石家庄水泵厂,1954年时为石家庄市铁工厂,主要生产铸铁锅和可锻铸铁件。1955年开始生产小型农用水泵,1956年国家投资28.55万元扩建,开始生产农用泵,后被一机部定点为杂质泵专业厂。该厂1956年和1957年试制生产了砂泵8种、污水泵3种。

长沙水泵厂,1955年6月经一机部一局定向为泵专业制造厂,此期间生产了1149和1480、KCM型、HД型等类型的泵。

大连耐酸泵厂原是大连铸造厂,主要生产铸铁零部件。1958年初,该厂为东北制药厂成功地试制生产了仿苏КНЗ型高硅铸铁泵,标志着我国耐腐蚀泵制造业的开始。1959年,该厂生产耐腐蚀泵665台,开始走向工业产品专业化生产轨道。1960年3月,大连铸造厂更名为大连耐酸泵厂,成为我国第一个耐腐蚀泵专业化生产厂,自此开启了耐腐蚀泵的研发历史。后经测绘苏联的泵产品,针对硫酸行业的需求,仿制出了高硅铸铁材料的泵产品系列。

佛山水泵厂初期是生产缝纫机、犁头、小五金的机械厂,1955年开始生产农用离心泵。1956—1957年,该厂仿制了美国的14in轴流泵,试制成功40in轴流泵(广东省水电设计院设计),并生产离心泵、混流泵等产品。1957年正式定名为专业生产水泵的佛山水泵厂。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8年多的发展,我国泵产品制造达到了一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