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城市:城镇化浪潮中的突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世界越来越小

自19世纪以来,世界经历着快速变革的过程。19世纪初,全世界人口仅10亿人[1];自20世纪开始,世界人口开始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年中,全球人口总量已达73亿人[2]。在全球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大量人群不断向城市集中,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67%的人口(约53.7亿人)居住在城市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正逐步变成人口流动构成的大都市群。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日益便捷的物质交流与信息交流正不断加深全球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同性,让世界变得更像一座“城市”。首先,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以欧洲联盟为例,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正式开启了欧洲的政治合作;80—90年代,欧共体各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起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3];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欧盟就此加速了一体化进程;21世纪以来,《欧盟宪法条约》《里斯本条约》等文件的签署强化了欧盟的管理并提高了行政效率。由此,整个欧洲联盟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仿佛整个欧洲成为一座“城市”。毋庸置疑,这样的政治经济联盟与一体化极大地缩短了联盟国家之间的“距离”。

其次,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同性也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日益显著: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管理-研发-生产的空间配置已突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信息、科技、资金和人力等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信息、通信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球化进程中的空间经济结构重组导致了城市和区域体系的演化[4]。2003年全球三大金融市场的趋同度仅为10%,2013年达到70%~80%;亚洲新兴国家和拉美国家的经济趋同度在2003—2013年间由40%增加到了80%。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市场将由以往的多元化渐渐过渡到一体化态势,大大减小了国家、地区之间的沟通和操控成本。

在政治经济趋同的前提下,世界各经济体之间互联互通的物理联系也在加强。作为经济、安全、环保的交通模式,铁路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各国政府日益重视国内高速铁路的建设,趁着高速铁路第三次浪潮,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多国政府制定了全国性的整体修建规划。另一方面,跨境高速铁路的修建相继启动,欧洲高速铁路网密切了欧洲各国的物理联系,泛亚高铁、欧亚高铁等跨境高速铁路也在筹谋之中。地区往来时间的缩短大大减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再加上日益发达的海运和空运,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变得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政治和经济的趋同性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日益发达的交通往来则减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以往我们觉得遥远和陌生的事物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正变得越来越小,无论身在何方,我们越来越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