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如何变化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即人均粮食产量,不考虑粮食进出口贸易)只有200公斤(1949年为人均209公斤)。1950年起,随着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稳步提高。195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285公斤,比1949年高36.4%。1953年、1954年,人均占有量略有回落。1956年,人均占有量首次突破300公斤。1955—1958年,人均占有量基本维持在1956年的水平。1959—1961年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导致人均占有量明显减少,1961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207公斤)甚至还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2年起,随着粮食生产的恢复,人均占有量也出现稳步回升。经过13年的时间,到了1974年,人均占有量再次回到300公斤的水平(303公斤)。1975—1977年,人均占有量基本维持在300公斤左右这一水平。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前这一时期,因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增幅不大。
农村改革以后,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的同时,人均占有量也出现了明显增加。1978年和1979年,粮食连续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先后达到317公斤和341公斤。1980年、1981年,受1980年粮食减产1156万吨影响,人均占有量回到325公斤的水平。1982—1984年,随着承包责任制的推进,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人均占有量也由349公斤攀升至390公斤。1985—1988年,粮食产量在3.8亿和4亿吨之间徘徊,而同期人口却保持着每年近2000万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均占有量持续下降。1988年,人均占有量为355公斤,比1984年下降近10%。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减少,导致物价大幅上涨,1985年物价指数为11.9%,1986年为7%,1987年为8.8%,1988年更是达到令人咋舌的20.7%!1989—1996年,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人均占有量稳步回升。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当年人均占有量达到412公斤的历史高点,这一纪录直到15年后(2011年为424公斤)才被打破。1997—2003年(1998年除外),粮食总体呈现为减产的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为43067万吨,仅相当于1996年产量的85%。与此同时,人口增长率由1%下降至0.6%,人均占有量由412公斤减少至333公斤。2003年的人均占有量,创出了22年以来(1982年算起)的新低,又回到了1981年的水平。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惊人的“十一连增”,累计增产1.8亿吨,年均增长1604万吨。201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1公斤,是1949年的2.1倍,比1977年增长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