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
从认同所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来看,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然而,不同学科所探讨的认同至少包含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无论是哪一种认同都不可能离开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单独讨论。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四种认同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归结为一对关系: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这四种基本的认同内容中,文化认同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重要,因此,本书更侧重于从文化认同方面具体地分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同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文化认同居于附属性地位,它是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认同与政治认同的文化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属性的接受程度的反映与折射。离开社会认同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化认同的作用时,总会穿插社会认同与政治认同因素,进而作更全面的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被界定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和法律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对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作用、功能的认知、赞成、接受,确立信仰并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行动,是经由感性到理性、由内而外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政治教育课,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在军队以及国家教育系统中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的主要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因而它具备一些特点,如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家庭观,等等。因此,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同度,同时还要注意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就是针对大学生对国家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理解、学习态度、教育结果等环节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形成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的系统认识。根据认同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研究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第一,形成自我认同,做到身心和谐,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础与前提。第二,认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政治要求。第三,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文化表现。第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价值追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且缺一不可。其中,大学生的身心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根本前提。由于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快,竞争越发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生活的多重压力,因而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做到身心和谐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和支持的根本前提。而政治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具体表现和中心环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专门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中“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意识形态问题,涉及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问题,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与未来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把好这个总开关十分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四重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较为丰富,我们可从不同的维度加以考察,就可达到不同的认同目标。下文主要选取自我、政治、文化、价值四个维度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含义以及所要达到的认同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自我维度:形成自我认同,做到身心和谐
自我认同是实现自我身心和谐的基础与核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当代青年学生也不例外。身心关系问题曾经困扰了哲学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身体和精神之间究竟能否实现真正的统一,形成这种统一的真正基础是什么,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追问,由此还引发了哲学界不同流派的争论。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切地说已经完全解决了身心关系问题。近代以来,伴随着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重点研究人们的身心关系问题,更具体地说,是由于身心关系的分离或者不和谐所引起的心理疾病问题,自我认同就成了解决这些心理疾病的重要突破点。一个人只有对自身的行为持肯定性评价,支持自己的选择,认同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的身心一致,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世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大学生处于从青年向成年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阶段更容易出现自我认同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生理上的成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使其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形成了新的挑战。我们很难从他们生理上的成熟推出心理上也走向成熟的结论。有资料显示,“很少的高中毕业生能顺利通过个体的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即使是大学生也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作出决定”[4]自我面对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给自我认同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们形成个体自我认同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进而会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缺乏认同的大学生往往会犹豫不决,谨慎选择。更为甚者,自我认同问题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形成恒定的自我形象,进而引起社会角色的混乱,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实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生活的角色转换。与之相反,有恒定自我认知的大学生则“有能力将自我动机、个人能力、道德信仰等方面进行选择性整合,并能够顺利地将社会角色内化并促进自我人格的发展变化,在汲取外界赋予个体的评价看法的基础上开展自我认知,逐渐深刻体会个体的社会角色,并获得个体对自我角色的另一层次地立足于新的社会层面意义上的认同感。”[5]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能力。自我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人沟通、语言交流、知觉记忆、理论思考等形式形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应该通过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自我接纳是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我态度,是自尊心理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一个不能尊重自己生命的人,显然就不能尊重别人的生命,只有获得积极的自我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才能真正尊重他者的生命。因此,开展大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形成合理的生命意识才能真正容纳自己,接纳他者,承认并尊重生命过程,自觉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真正的自我接纳是建立在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互动基础之上的客观的、全面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分析。这是一种自觉的生命意识。
开展自我认同教育,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能力,在根本上就是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的问题,促使大学生思考和追问、确认自我身份,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形成较为完整、深入、系统的认知,从而提出适合自身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一个人只有以他所属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的态度对待有组织的合作的社会活动,他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自我”。[6]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政治维度:认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特殊作用。实现对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这表明毛泽东同志已经看到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甚至对之形成系统深入的解读,进而拥护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国家的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二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他人或者普通群众对政治制度的根本看法,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成的政治认同,可以影响和改变身边人的政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度,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宣传普及,化解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误解,澄清社会矛盾,从而达到提高政治认同度的结果。由此可见,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根本目的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教育学生,解决学生存在的对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的困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引导学生,使之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项通过思想教育来改造人的工作,即通过对青年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来提高他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既需要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政治认同,能够通过言传身教传达给受教育者,还需要教育者充分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规律,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教育有明确的政治认同标准;有科学的政治认同形成逻辑;有完善的政治认同纠偏机制;还有周密的政治认同考核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教育是人们形成正确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7]
如果说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实现身心和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自身前提的话,那么认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政治要求和根本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反对各种各样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做到抓住事物的根本,把这些错误思潮的本质讲清楚;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时效性、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即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透彻,还要讲得生动活泼,让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听,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度。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理解党的政策和决策,提高政治认识水平和领悟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也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政治认同功能。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研究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说服力,也能唤起青年学生的共鸣。教育他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潮流中去,做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的政治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引进智慧课堂,借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微课、慕课、课外实践教学等符合大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进而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加强政治认同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带来的诸多挑战的时代要求。而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部分高校和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学中存在导向偏差;政治认同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偏差。因而,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首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大学生政治信仰建设;其次,重视教师政治素质的提高,形成政治认同引导的教育合力;再次,积极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最后,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在综合考评中传递和培养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文化维度: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巩固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做弘扬中国精神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实践者。我们知道,文化认同比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等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持续而深沉的影响力,因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如何一步一步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一个思想观念保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越来越自信。通过历史的学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角度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而深刻地理解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中国精神分为两部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什么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离不开对中国历史的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誓死不屈、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历史过程中凝结和铸就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一次又一次同仇敌忾、反对侵略的抗争中淬炼的。因此,爱国主义是浸润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血液之中的情感和信念。它不是国家在理论和文化上的倡导,而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的概括、提炼和总结。这种升华了的精神追求才是爱国主义得以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满足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体认需求,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能反映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也最能解决中国遇到的时代问题(即发展问题)。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无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还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地释放社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谋取竞争的优势,实现后发展国家的“弯道超车”,推动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中国当代史的反思、概括与提炼,它确切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更是指引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法宝。代表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深刻学习和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文化认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意义重大。
弘扬中国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如果说弘扬中国精神是从精神文化层面,从理论的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肯定,那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实践的维度,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8]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青年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汇流,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它以深沉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深入不同价值观之间的较量呈现出新的态势,出现了新的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迎接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的坚固堡垒,也是增进民族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面对世界发展态势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建构反映中国需要、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分化敌对势力,团结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9]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了解和掌握社会诉求,契合时代主题,不断地自我调整、丰富和完善。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主流文化为目标,加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充分认识、学习和理解,提高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鉴别能力,增加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价值维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无论是追求身心和谐,形成自我认同;认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政治认同;还是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其终极目的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三个问题当中,为谁培养人决定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要培养和教育的青年人才,在政治上是面向新时代,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的人才,是顺应历史潮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是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权威的继承人;在经济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是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开拓者、创新者;在文化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践行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是党的革命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是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的承担者、领航者;在生态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者、执行者。总体而言,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建设者、见证者、实现者。在世界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暗流涌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锻炼他们的政治定力,必须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形,红色中国不变色。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青年人才,强调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把青年工作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这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综上所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