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会用“乘法”法则去创作
当景物、线条和色调被规则或不规则地划分,形成若干个相同或相似的形态,而这些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在画面上大量重复出现,形成一种视觉节奏或韵律,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摄影创作中的“乘法”。这种成规律排列的画面元素能产生韵律和节奏,而韵律和节奏是摄影创作中一个实用的构图方法。当一张画面中包含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要素时,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能让观众产生一种审美愉悦。
在摄影创作中,如何观察和发现大自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呢?这就需要摄影者抓住其重要特点,即同一元素的有序反复。当大自然中的景物、线条和色调被明显地均等划分,形成若干个相同或相似部分时,韵律节奏感会随之产生。这些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在画面上大量重复呈现,呈规则或不规则分布,就好比数学中做“乘法”一样,让人过目难忘。
角度的变换
摄影创作中运用“乘法”法则,从大自然中选择韵律节奏感强的景物。在对景物观察时,必须学会变换角度,以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画面中重复元素的排列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斜向或纵向的。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焦距,会产生不同的透视感和空间感。其中,角度的变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韵律》(图3-14)拍摄的是一座教堂的顶端,其独特的建筑外观吸引了作者。到了现场以后,作者沿教堂走了半圈,在山坡上选择了拍摄位置。上午11点17分,阳光照射在尖刀似的屋顶上,形成了一个个明亮的菱形图案。作者采用对角线构图,使画面产生了节奏和韵律。这时,湛蓝色的天空飘浮着一朵白云,为了让白云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作者等了10分钟才按下快门。
教堂尖顶经过多次重复排列、组合,好似做了“乘法”运算,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透视感增强。一朵白云的加入,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又使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得以提升。
图3-14 《韵律》 尼康D850数码相机,尼康28-300mm镜头78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400,光圈值:F11,曝光时间:1/800秒,上午11:17拍摄
运用突变产生效果
有时,我们发现单纯的元素排列、组合会显得单调,缺乏视觉亮点。如果我们在“乘法”中再运用加法,为画面增加一个趣味中心,便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平面构成的美学原理中,有个名词叫作“突变”。所谓“突变”,是指在某种元素的规则排列中出现一个特殊变化,打破了该元素排列、组合的规律,产生一种突变和对比,以此增强视觉效果。“突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的元素的突变,如作品《韵律》(图3-14)中的一朵白云;另一种是同类元素自身的突变,如一排同样的元素中突然出现一个异样的变化。
作品《秋色》(图3-15)拍摄的是树林中的一幢木房,楼梯的投影、一块块木板组成了一幅节奏、韵律感强烈的画面。我们顺着对角线的投影向上观赏时,被一块玻璃窗户隔断,这就是“突变”,是画面的趣味中心,而玻璃正好映现出秋天的树林。这幅《秋色》通过画面元素的“突变”,打破了同元素的规律排列,产生一种色彩和质感的对比,这是不同元素的“突变”。如果没有这个“突变”,画面会显得单调。有了这个“突变”,画面语言丰富了,还增添了秋天的意境。
图3-15 《秋色》 尼康D850数码相机,尼康28-300mm镜头68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250,光圈值:F10,曝光时间:1/150秒,上午10:22拍摄
对称的画面
对称式构图既是“加法”,也是一种“乘法”,因为它符合同一元素复制的规律。画面中的对称一般是画面的左右、上下或斜面呈镜像效果。我们在构图时,普遍采用黄金分割点构图(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必须根据拍摄题材有所突破)。但对于对称式构图,就不用考虑这个原则,因为它是呈对称分布的,不需要寻找黄金分割点。
作品《小河淌水》(图3-16)利用河水的倒影,形成部分对称式构图。夕阳西下,小河淌水,野鸭飞翔,画面中呈对称构图的有别墅与几棵树。画面中有“突变”的元素,如飞翔的野鸭,为画面增添了动静之比,而人物投影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蓝天、白云、草地、野鸭这些视觉元素,共同组成了这幅意境优美的画面。
图3-16 《小河淌水》 索尼A7RM3数码相机,老蛙10-18mm镜头18mm端,手动曝光模式,ISO400,光圈值:F8,曝光时间:1/90秒,晚上7:49拍摄
图3-17 《中国风》 尼康D750数码相机,尼康28-300mm镜头,从105mm变焦至28mm,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50,光圈值:F22,曝光时间:30秒,晚上7:45,三脚架固定拍摄
变焦产生的韵律
我们可以使用变焦镜头在变焦过程中按下快门产生“拉爆”影像。比如在田径场上,面对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这时一边变焦一边按下快门(这种技巧需要一定时间练习),画面四周会产生一种放射状线条,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效果。
拍摄“拉爆”效果的照片,需要一支变焦镜头。在进行变焦操作时,应该保持匀速,不能时快时慢,从而获得连续直线状的放射线条。
在变焦过程中暂停变焦是一个值得试验的技巧,可以在变焦开始、结束或在变焦过程中稍做停顿。停顿点的时间长,曝光也更强,体现在画面中,暂停这一刻的影像也会显得更清晰。
一般拍摄“拉爆”效果的照片,是从镜头的广角端变焦至长焦端。但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长焦端拍摄,然后变焦至广角端,这样会拍摄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作品《中国风》(图3-17)拍摄于江西婺源,表现一幢中国宫廷式牌楼的灯光夜景。用尼康D750数码相机和尼康28-300mm镜头拍摄。曝光时间为30秒,用三脚架固定相机,在30秒曝光时间中慢慢间断、停止变焦,将牌楼推远拍摄而成。《中国风》采用反向变焦,从105mm变至28mm。在105mm焦段时构图,将牌楼占满画面,最后变至28mm段结束。因采用了停顿变焦,所以,整幅画面间隔清晰,韵律动感更强烈。
当时未带减光镜,如曝光时间更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后期组合的节奏
在拍摄《油画的天空》(图3-18)时,我想,如果只是拍一张晚霞照片,过于平淡。于是用尼康数码相机中的“间隔”摄影模式,每隔30秒拍摄一张,连拍了15张,然后在后期PS中使用“堆栈/最大值”叠加而成。
图3-18 《油画的天空》(用多幅画面堆栈合成) 尼康D750数码相机,老蛙12mm超广角变焦镜头,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160,光圈值:F11,曝光时间:1/80秒,上午6:24,三脚架固定间隔拍摄15幅
画面中,天空云彩呈有规律、有节奏的排列,给人一种油画笔触般的感觉,产生了诗情画意般的视觉感受。
PS的“堆栈”合成技术,牵涉到数码摄影创意、拍摄技巧与后期制作的相互融合。对于摄影者来说,会拍还要会制作,才能完成这类创意作品(操作方法详见本书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