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摄影进阶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摄影创作中“加法”的运用

很多人都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即“艺无定法”。这也充分说明了艺术创作的灵活性。

艺术的表现对象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无论是表现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创新求变都是艺术的灵魂”。由于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追新逐异”,导致艺术创作上要求不断创新,以避免对同质化摄影画面的审美疲劳。摄影者要寻求摄影艺术的突破,使作品独具匠心,独树一帜。

因此,摄影不仅是“减法”的艺术,还应该是“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艺术。

所谓“加法”,是指在拍摄的画面中加入一些必要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成为画面的主体,也可以不是,但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或是有利于营造气氛,或是有利于平衡画面,等等。

加入的元素主要包含人物或动物、鸟类,因人与自然是摄影永恒的主题,而且人物是世界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美丽的风景有人物(动物、鸟类)的加入,会使风景作品锦上添花,显得格外有人气、灵气及情趣。实践证明,运用“加法”是化单调为丰富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摄影方法。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摄影中使用“加法”呢?下面举几个方法。

为画面加主体

面对一个美丽的晚霞场景,若是在空旷的画面上增加一个人物或动物,便会使单调的场景变得丰富多彩。我们既可以在拍摄现场等待,也可以做人为的安排,还可以通过后期合成。当然,画面中的主体与陪体一定要有联系,应该做到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如作品《沐浴》(图3-1),画面中有美丽的晚霞、波光粼粼的水面,但如果没有这两只大雁,它也只是一幅晚霞的素材。有了这两只大雁的加入,使画面有了主体,晚霞和水面也显得更加亮丽,富有生气,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为主体加前景(背)景

在摄影创作中,有时虽有了明确的主体,但感觉画面稍显平淡,缺少空间、层次感,若加入一个合适的前景(背景),主体马上就会显得更加生动。为主体加一个有趣的背景(前景),或者为背景加一个有趣的主体,相互映衬,也是获得生动画面的一个捷径。

在拍摄过程中,关键是考虑好主体和背景、前景之间的协调、统一。

作者在拍摄《画中飞》(图3-2)时,如果只拍天空的云和鸟,画面将会显得平淡,层次感差。故有意选择一排树木做前景,使画面的层次感和透视感增强。同时,暖色调的树木与天空的部分暖色调,慢慢向冷色的乌云过渡,在冷暖色调之间出现一只飞翔的白头雕,整个画面犹如一幅水彩画,让人赏心悦目。

事实证明,在画面中,为主体寻找合适的前景,将会产生更自然、生动的视觉效果。

为画面增加影子

影子是很多人喜欢拍摄的题材。影子可以让人产生遐想,在顺光中加入影子,会使顺光画面增加景深感和层次感,改变顺光透视感、立体感差的缺憾。在逆光、侧逆光画面中适当加入影子,同样能增加画面的透视感和立体感。因此,影子无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和主体一起出现,经常能起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作者在拍摄《我与大雁》(图3-3)时,利用顺光将影子映在结冰的湖面上。画面中,影子作为主体,树木和影子在暖色光的衬映下显出冷色调,与画面上部暖色阳光照射的大雁形成一种冷暖、动静、虚实对比,画面显得清新、独特。这幅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影子起到很大的作用。

图3-1 《沐浴》 尼康D750数码相机,老蛙12mm镜头,手动曝光模式,ISO200,光圈值:F11,曝光时间:1/125秒,晚上7:16拍摄

图3-2 《画中飞》 尼康D850数码相机,尼康28-300mm镜头150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800,光圈值:F9,曝光时间:1/100秒,上午8:12拍摄

图3-3 《我与大雁》 尼康D850数码相机,尼康28-300mm镜头100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800,光圈值:F10,曝光时间:1/400秒,上午8:35拍摄

图3-4 《阳春三月》 富士S3Pro数码相机,24-120mm镜头120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200,光圈值:F5.6,曝光时间:1/30秒,上午10:48拍摄

加入水滴、烟雾、颜色等介质

在一大片景物颜色相近的画面中加入一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在一幅风光、花卉或人物画面中加入一些水滴、烟雾、云雾等元素,都可以使画面产生一种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作品《阳春三月》(图3-4)拍摄于皖南泾县。早春三月,作者去了桃花潭景点,正赶上下雨。途中,作者看到车窗前有一棵盛开的桃树,近处有一条水泥路,路边是盛开的油菜花,远处是徽派建筑。突然,有人骑着自行车打着一把蓝色雨伞,从眼前骑过。作者迅速拍下了这一场景。画面因为加入了蓝色,改变了阴雨天灰暗的影调,画面中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结合,又有巧妙的人物点缀,因此具有很好的空间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画面中雨点的加入,使画面增添了朦胧的诗意。

颠倒的镜像世界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加法”。我们可以在拍摄场景中找到一些反光物体,折射出画中画,这样也能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加大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物体能产生镜像对比的主要有水面、镜面、玻璃和光滑的物体表面等。

在摄影创作中运用最多的镜像对比,是水面。

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对称式构图的一种形式,而且水中倒影因不同角度光线的折射,以及风速的影响,会使水中倒映的世界显得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在作品《秋高气爽》(图3-5)中,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逆光下的秋林,层次分明,色彩斑斓,一池静水映衬着秋色,一只雄鹰在逆光下飞翔。作者用65mm镜头和F8、1/800秒曝光组合,将雄鹰瞬间凝固。朦胧虚幻的水中倒影,与色彩艳丽的秋色形成了虚实对比,增加了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多重曝光技法也是一种典型的“加法”。这种技法在前期拍摄中运用较多。此技法若运用得好,可以创作出奇妙、新颖的画面,是一次拍摄无法得到的。它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制造蒙太奇的戏剧性画面。

作品《秋韵》(图3-6)用索尼A7RM2数码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拍摄。在多重曝光模式中,先拍摄第一幅树冠,上面留出一半的蓝天。在拍摄第二幅时,相机自动显示第一幅反转180度的画面。作者有意将第二幅与第一幅稍许错开,并进行相互穿插,让画面既有对称效果,又在对称中有所差异。

图3-5 《秋高气爽》 尼康D850数码相机,尼康28-300mm镜头65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200,光圈值:F8,曝光时间:1/800秒,下午5:17拍摄

图3-6 《秋韵》 索尼A7RM2数码相机,索尼24-240mm镜头46mm端,光圈优先曝光模式,ISO100,光圈值:F8,曝光时间:1/200秒,上午8:23拍摄

画面中,树冠的大小、形状、色彩都有所区别,呈现出韵律感。树的正常倒影是树根与树根的接触,而作者采用的是树冠与树冠的对接,与大自然的规律正好相反,所以,作品显得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多重曝光功能是胶片相机时代的产物,在传统的胶片单反相机中,多重曝光是一个重要的功能,也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摄影手法。

数码时代的多重曝光比胶片时代更方便,可以直接看到多重曝光的最终效果。这是它独具魅力之处,所以吸引了很多摄影人使用这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