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自愈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作和心理疗愈的关系

你也许看到过许多关于写作的课程,这些课程会教大家写作技巧、写作套路。例如,标题应该怎么起,文章中各段应该怎么处理,收尾要如何点题和升华。这套方法是为了引起大众更多地转发和传播。如果这样写作,也许你能够成为一名很好的写作者,你的文字甚至能换得酬劳,但你也失去了写作中最关键的东西,即文章的“灵魂”,那就是作者和作家之间的区别。

“灵魂”出自哪里呢?

我们先从作家身上找规律。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人,你可能会在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里发现作者表达出了相似的主题。以张爱玲为例,她许多作品里讲述的都是爱而不得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孤独,也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再如莫言,他的写作永远是从饥饿的童年开始,延伸到苦难和孤独;而余华的作品里则充斥着大量的鲜血,也总是围绕着“生命”这个主题。我们会发现,每位作家写作的作品,无论故事内容怎么变化,都散发着熟悉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是作家终其一生都在解决的、属于自己的人生难题。

不妨回顾一下自己所接触过的作品,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你会发现,吸引我们看下去的永远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冲突。因为冲突能引发读者的情绪,而只有情绪才能驱使读者不断地阅读下去。冲突源自哪里?源自每一位作家的内心。所以,很多优秀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把自己内心的冲突写出来。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作者和作家的区别在于文章的“灵魂”,在于有没有写出内心深处难以处理的难题。如果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冲突,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潜质。

当然,成为作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也许你并不想成为作家,那写作对你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吗?

真正影响我们生活的很多问题,其实都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也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但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它藏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在理智层面我们是意识不到的。心理学的治疗过程就是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让本人的内在冲突浮现,这便是疗愈的开始。这个理论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

作家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作家将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就是一个将潜意识逐渐意识化的过程。一部作品被创作出来,被更多人阅读,就唤醒了内心深处有相似伤痛的人,作家内心的冲突因为被更多人看到而被共情,最终达到疗愈的效果。 到这里,相信你至少已经了解了写作的一个功能:它是一味救助我们内心冲突的良药。

从心理学的视角理解写作的前提是相信潜意识确实存在。如果你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发觉自己的思维根本停不下来,文字顺着你的指尖自然流淌出来,也许你就能找到写作的根源——你的伤痛。潜意识会自由地流动,去发掘我们过往的秘密,重新打开我们的记忆;而意识范围内停留的只是那些我们想要记住的事情,那些影响我们却被我们选择性忽略的事情却不能为意识所及。

所以,写作就像是寻宝的过程,而潜意识就是宝藏,我们要深入潜意识,找到那些宝藏,只有如此,才能发现真相。而我们的意识就是压在宝藏上的大山,它严防死守,避免我们发现宝藏。

在书写的过程中,你不需要把注意力投放在任何外在的关系上。因为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目光关注的都是外在的人、事、物。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你也开始书写,那么希望你在书写的过程中,与你交流的对象只是你的电脑、你的纸笔。

进入书写过程后,你可能会感觉自己与外在世界产生了一种隔离,你与外在世界的连接,只有你的电脑和纸笔。随着本书内容的推进,你会发现自己重复出现的感受与内在冲突越来越多,在一次次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你也会重新发现自己。通过书写,你给自己做了一次次心理咨询。

本书所述方法是我多年自我疗愈的经验总结。在2015年夏天,我还在做内在的自我整合。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内心总有股冲动,想把那些领悟和整合的内容写下来。在写之前,我根本没有对此做任何定义,也没有想到要写伤痛,要写冲突,更没有想清楚它们最后会成为作品。我只是在网上随便搜索“心理学”三个字,找到一家很漂亮的网站,于是我就把每天的情绪和感悟写在网站上。我当时写的时候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疗愈的过程,却在年末意外地得到了该网站为我颁发的“最佳心理学作者”的称号。在此之后,我成功签约了几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平台。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完全预想不到我会在三个月后得到“最佳心理学作者”的称号,更无法预料之后的文章会有篇篇百万加的阅读量,更没想到我会连出三本心理学的图书。我在写的那一刻只是“为写而写”,因为内心有冲动,喷涌而出的感受和感悟想找一个可以倾诉和表达的渠道,之后就顺其自然地转化为这些成果。多年之后,很多编辑问我:“周老师,你怎么这么高产?”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因为我靠写作耗费自己过剩的精力。”现在再回头看,那些“精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在冲突,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些伤痛。

所以,书写疗愈就像是我们做给自己的一次次(精神动力学)心理咨询一样。我们需要先将潜意识意识化,再对创伤进行探索和总结,找出它们存在的新的意义,甚至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父辈的经历,以便帮助自己理解和发现新的意义。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我们才能达到疗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