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人生(代序)
书有四类:不必读;可读可不读;要读;必读。
第一类,是不值得花任何精力和时间读的书。这类书占到你所接触到的书的绝大部分。这些书大多跟一个特定的人没有关系,是一辈子都可以不读的。
第二类书,可以读,可以不读。有些书是作者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产物,读这些书等于与陌生的,但比我们有阅历、有智慧的人交流。但这样的书也多到一辈子也读不完,怎么办?看缘分。遇到了就读,错过了,也没有关系。
第三类书,是经典。经典有两种,一种叫专业经典,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经典,不读专业经典,称不上专业人士,专业经典是专业人士的必读书,但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书。另外一种经典,叫人生经典,比如《史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读这样的人生经典,不是为了提高谋生技能,而是让我们的生命更美好,让我们对世界有一个整体认知。
第四类书,叫元典。这是比经典层次更高的书,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最具原创性的阶段出现的经典文本。在中国,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元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元典;《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是元典……诸如此类的著作,都是元典。它们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经典,是我们信仰的源头,也是我们言说的依据。
只有元典,才是区别于上述前三类的书,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书。
元典里面有什么?元典里面有问题,而且是一些关乎人生、世界和个体生命的大问题。元典里面有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其实提出问题往往就已经包含了答案——因为问题的提出,就已经引导了我们思考的方向,引导了我们人生的方向。凡是伟大的著作,从来只告诉我们方向,而不提供能够一蹴而就的“方法”。孔子没有告诉我们方法,苏格拉底没有告诉我们方法。这些人类的先知,都只告诉我们方向。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自己去找方法。
元典带给我们的是格局,是万物能容。老子讲“不盈”,就是不装满。不装满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不贪多,少装;第二个就是让容器不断变大,不断变空。道家的“不盈”,在儒家就是“大”。《大学》教我们“大”起来,《中庸》教我们“大”起来,《论语》《孟子》教我们“大”起来,孔孟老庄,墨子荀子,他们的元典都是在教我们“大”起来。如今好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人生的目标就是上一个好的小学,好的初中、高中,然后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读书只读跟考试有关的,学习只学能加分的。但我说其实这是“实心症”:在他们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实”,心胸不“大”不“空”,即使将来上所好大学读个好专业,也还是会时常陷入“小我”的苦闷之中。所以,像《论语》这样给我们大的东西,给我们态度,给我们境界,给我们理想的元典要读。元典和元典的作者们,只讲大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人生,什么是好的社会,什么是好的政治;让我们成正派人,做正派事,追求正当目标;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宽、更广、更深、更高,对人对己更包容,让我们变“大”变“空”。
这样的书,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书,需要我们反复地读,不断地读。读书不是把书打开,而是把我们自己打开,让书的能量灌注进来;读书的最终目标,不是去理解书,而是通过书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我们读元典,不是要把元典读懂,而是通过元典,把自己把世界读懂,能明白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我们去过的。这样的书,写在数千年前,为什么跟现在的我们有这样的联系?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为我们所有人的人生而写的。元典本来就是讲人生的,而我们的人生,需要有元典的守护。
202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