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守初心:以杨善洲为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最给力的共产党员”——学习杨善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后,有一个网友激动地在网上留言说:“真正的共产党人,最给力的共产党员,纯共产党员啊!敬佩!我们的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杨书记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纯”字,道出了杨善洲同志坚强的党性。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受到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拥戴和欢迎,也正因为他有着坚如磐石的党性。

党性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一个政党的根本。什么性质的政党,必然有什么性质的灵魂。什么政党的党员,必然有什么政党的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终生课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过程,贵在自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党性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和具体行动等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做得好坏,直接反映出这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强弱。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共产党员,才能实现党性修养的目的,才能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担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自觉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可以使人纯洁、使人追求、使人进步、使人明智、使人高尚。有的党员进步得很快,甚至原来较落后的赶到前面去了;有的党员进步得很慢;有的党员甚至在斗争中动摇起来,革命的实践对于他没有起前进的影响,他在革命的实践中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进行党性锻炼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不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崇高精神源于对党性的执着与坚守

党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不同,党性要求也就不同,但坚强党性的魅力是一致的。各个历史时期优秀的共产党人犹如璀璨的群星,他们的坚强党性、崇高人格演绎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的人生,无不散发出令人倾倒的党性魅力,鼓舞着广大党员,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这样的党性,闪闪发光,晶莹夺目,像巍巍高塔,似郁郁青山。观之当今,有的党员干部在当初面向党旗宣誓时,确实不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和激情,但随着职务的升迁、环境的变化,自我约束逐渐弱化,导致了党性修养懈怠、理想信念滑坡,逐步走上了背弃誓言、以权谋私的腐败堕落之路。刘伯承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称一称,你作为共产党员是否“足秤”。今天,这道考题仍然摆在每个党员面前,需要我们用党性原则和党员标准去认真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从而激励自己看到差距,迎头赶上。

执着地为群众谋利益,给党性添光彩

有人说,真正的共产党员,日常工作看得出来、个人利益让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为什么这些人能“看得出”“让得出”“站得出”“豁得出”?党性使然。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正是党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从入党那一天起,就应该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一生的大事,一辈子做有益于党,有益于人民的事。

党性并非天生的,也不会自然形成,它是共产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接受党性教育,不断强化党性锻炼,长期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之中站稳脚跟,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始终保持理想不变、信念不失、宗旨不忘、传统不丢、本色不改,成为“经久耐用”的党的好干部。杨善洲同志模范践行党的宗旨,人虽逝去,影响却穿越时空,如一座巍巍丰碑,感动中华大地。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坚守一辈子,是其党性风骨。杨善洲退休后,到荒山上植树,艰苦创业20多年,培育5万多亩林场,并将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杨善洲老而弥坚,以奉献为乐的信念,在他瘦弱坚韧的身躯上发出巨大余热,书写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壮丽人生。再看现在某些退休者,不是发挥余热,而是发挥余威,违法违规,或延长“权力寻租”,到企业当“顾问”,帮其偷税漏税,拿高额酬劳;或利用当权时的关系网继续呼风唤雨,为个人及亲属谋私。杨善洲的余热是榨干自己,为国家增加“能源”,给予民生温暖。余热与余威,一字之差,两种境界。对于他们,在坚守党性方面,杨善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杨善洲同志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尽心尽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一切工作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宗旨是为民谋福祉。搞现代化让一部分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先富的“一部分人”不是领导层。少数党政干部、国企高管却明里暗里比富、追富,在豪奢中颠倒荣辱,忘记民生,助长不择手段敛财和弄权谋私之风。在此背景下,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先人后己、淡泊名利的杨善洲,载着时代精神,如长空一道振聋发聩的雷电,震醒那些麻木的神经;如干旱生态中的汩汩清流,滋润大地。当然,杨善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爱母亲、妻子和儿女,公德和私德都高尚。杨善洲,从党的深厚传统和人民的沃土中走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化身,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新的精神养分。正是有这样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有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优良作风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领导干部只有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确立起宗旨意识,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才能把为人民谋利益视为最高价值。作为党性修养之外在表现的党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在为实现伟大理想而奋斗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它直接标识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在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时,才能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行动,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进而形成优良的作风。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他们能否增进党性、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和民风能否改进,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杨善洲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卡其布中山装、双手老茧、身边带着锄头,这是他永远的身影;走家串户、帮群众做活、掏自己的钱资助困难群众,这是他经常做的事;走在前头,带头苦干实干,这是他永远的风格。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党的干部当如何把握自己,杨善洲为我们作出了生动的示范。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历来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优良作风。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但仍然有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较差、办事耍派头,存在着官僚主义倾向。有的对群众的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群众的所谓“小事”不理不睬、熟视无睹,能躲则躲、能推则推,领导重视了才认真办,领导不知道的就应付一下,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突出。有的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难就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纪律松散不勤政,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实行好人主义。有的高高在上,只会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发号施令,根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作风漂浮走马观花,考察仅仅蜻蜓点水,不能真正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分忧解难。更有少数领导干部的作风招致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群众将这些领导干部的作风形容为:交通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离群众越来越远了;通信条件越来越便捷了,但越来越听不到群众声音了;办公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群众越来越见不到干部身影了;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了,但讲的话越来越听不懂了。往深了说,这些都是宗旨意识不强、党性不纯的表现。

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正则作风正。要从根本上改进当前党员干部的作风,就必须要求这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群众观点,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优良作风。首先,认认真真地学习。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了他政治敏锐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党员干部加强理论修养,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真正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二是坚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来学习、运用、丰富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实际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其次,踏踏实实地干事。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群众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经受锻炼,成长成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作为成立100年、执政7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的大党,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严峻的。在考验和危险面前,绝大多数党员能守初心、担使命,但也有一些党员经受不住考验,宗旨意识淡化、使命意识弱化。这迫切要求全党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杨善洲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干部楷模。他60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前进的根本动力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就是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又明确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觉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在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初心和使命鞭策自己不断前进,不折不扣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强调,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个新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促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喊“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文明的复兴”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共产党人不辱使命,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是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关键时期,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时代,更应强调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了“初心”问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将之作为大会主题,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是确保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战略之举、长远之计。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格,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守初心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共产党人的根与本,就是人民群众。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保持敬民、忧民、爱民的赤子之心,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坚守初心、不忘人民,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扎扎实实为民服务解难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产党人的初心必将历久弥新,党和人民的事业必将更加蓬勃兴旺。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就要坚守共产党人初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以一辈子的坚守永葆初心,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坚持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维护群众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

担使命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勇献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尽职尽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当前,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就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负起使命,接过“四个伟大”的接力棒,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把地方发展置于大局中谋划和推进,紧扣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团结带领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把握新机遇、赢得新胜利。

找差距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常思能力差距、常怀本领恐慌、常想不足之处,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自我揭短、自我亮丑,在不断的改进、改正和改造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要在照镜子对标杆中找差距,对照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找一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心一意、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以干事为责、以干事为荣、以干事为乐,保持革命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要找到差距,就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需要花大力气学懂弄通做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除此之外,要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自觉对表对标,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

找差距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一线,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找差距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3]。要教育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检视反思,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已故8年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继其获得“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获得“改革先锋奖章”,持续感动中国。原因之一,就是“他一生都在找差距”。入党申请,他用“四个不”找差距。这“四个不”,是杨善洲在入党前内心的思想斗争,也是其比照入党要求,从自身找出的差距。就杨善洲找出的这些“差距”,一位老党员曾评价:“其包含着杨善洲对党、对人民的敬畏。”耄耋之年,他仍然在找“差距”。2007年10月,年逾八旬的杨善洲第一次走进了革命圣地延安。其参观延安所撰写的心得体会,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起兴”,当其亲眼感受到延安在当年革命时的艰苦条件时,作“杨善洲之问”:“在那山沟沟里,指导全国的革命战争,还有经济建设,都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呢?”中篇是“体会”,杨善洲一连写了四个不能忘:“艰苦奋斗,为人民拼命地干革命的精神永远不能忘;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到处追赶,在那种无藏身之地的情况下,为国家、为人民拼死地挽救中国的革命干到底的意志不能忘;深刻牢记党和人民对我们每个革命者的重托,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永远不能忘;我们要自觉地发扬和坚持党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不论在如何时候都不能忘掉革命传统,它是老前辈用生命换来的。”下篇是“差距”,杨善洲在延安抚今追昔找到的“差距”:(1)要认真学习,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研究解决革命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现在检查起来差得很远,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来改造主客观世界就不够,更谈不上发展马列主义……(2)搞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现在有一种错觉,形势好了就不需要节约了,那么困难才节约?……(3)搞工作,要把上头和下头统一起来,不能只护一头,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这就是杨善洲,一生都在找差距。因为善于找差距,其人生便有了高度!

抓落实

抓落实,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落实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多与少、好与坏,是检验抓落实成效的“试金石”“晴雨表”。

抓落实,许多领导干部经常讲,也经常抓。然而,抓落实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往往导致结果也大相径庭。如:把问题想深、想细、想透,还是囫囵吞枣、粗枝大叶,可能直接影响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解剖麻雀,还是闭门造车,可能直接影响工作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如果缺乏担当的勇气和决心,工作方法又呆板陈旧,很多看似在层层“落实”的工作,最后就会变成层层“落空”。

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离不开全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4]现实工作中,仅仅依靠“会议落实”“文件落实”,而缺少具体行动,就容易“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最终“层层落空”。只当“司号员”而不愿当“战斗员”,即使再完善的措施也只是镜花水月,再完美的方案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认认真真抓落实、踏踏实实抓落实,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抓落实,需要抓得紧而又紧。毛泽东同志说过:“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5]杨善洲同志是率先示范抓落实的典型。无论干什么工作,杨善洲同志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只要认准的事,他就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层层抓落实,每个干部都不是“旁观者”,要扑下身子抓落实,盯紧问题抓落实,身先士卒抓落实,才能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拔掉一个个“软钉子”。

抓落实,需要触及很多矛盾。抓落实的过程少不了“硬碰硬”,得罪人不说,还伴随很大“风险”。所以,一些人对待抓落实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他们的担心和顾虑有如下一些表现:有人担心日日夜夜冲在一线抓落实,容易体力透支,产生“健康风险”;有人担心立下了军令状,最后矛盾没解决、任务没完成,容易被追责,害怕面临“政治风险”;有人担心很多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经费、物资如果跟不上,容易产生“烂尾工程”,一些工作如抓环保督察落实,可能会面临许多“老大难”问题;有人担心风险不可预测,一旦发生,往往措手不及。在这些矛盾、困难、风险面前,一些领导干部选择了明哲保身,抓落实就成了“干打雷不下雨”。

杨善洲被群众誉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一方面蕴含了老百姓对他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杨善洲抓落实的执着与坚韧。每一项工作哪怕再细小,都需要去落实。天上不会掉馅饼。谁去落实?恐怕非干部莫属。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就要以干为主,而不能只吆喝不干活,撸起袖子不干活。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百年来,我们党对于自己的初心矢志不渝,对于自己的使命义无反顾。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就能永远年轻、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能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三、常怀忧党忧民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要经受各种考验,破解突出问题,就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忧民之心。看历代许多统治者,创业时兢兢业业,掌权后享乐腐化,在歌舞升平、歌功颂德中,自我陶醉,脱离百姓,最终落得个政权丧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领导干部容易官僚化;容易滋生惰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容易使党的肌体受到权力的侵蚀,产生腐败现象,遭到人民的诟病和反对。如果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整治不力,党就有可能被人民所抛弃。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忧党”才能“兴党”

党兴则国兴,国兴则家兴。只有全党同志自觉忧党兴党,并把它作为集体的“有意识”,作为政治责任和行为准则,我们党才有希望,国家才能长盛不衰!“兴党”,要从每一个党员做起。集体是个体的集合概念,一块砖、一片瓦,也许是渺小的,但它却能筑成大厦;一个党员的作用也许是有限的,但只要每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时时处处事事维护党的形象,我们就能在党的功劳簿上写上自己的忠诚,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当成“第一需求”,把人民群众的认同当成“第一标准”。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考虑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就要尽可能多做。

古人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百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迟早都要垮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大局。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经常提醒自己,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所有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个人的根本价值取向,正确对待组织、对待群众、对待自己,常怀忧民之心。

“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胸怀。在新时代,只要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开拓进取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应对各种挑战,就一定能使党经受各种“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忧民”方能造福于民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中的这句话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忧患意识。其意思是说,执政者以老百姓所忧心的事情作为自己忧心的对象,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忧思执政者的忧患。用现在的观点看,它一方面指出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另一方面表现出执政者改造世界的一种责任感和能动性。这种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智慧。

古往今来,多少执政者深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直在强调“居安思危”,也不断地书写“盛世危言”,以此警示当世,昭示后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先王圣哲如尧、舜、禹等,担负着为部落人群解决困难的重要责任,并因责任感而生发出忧患意识,为黎民百姓的利益夙夜忧勤,从而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戴。“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正是古代思想家总结历史经验而作出的精辟概括和理性提升。此后,以忧思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本思想的永恒主题,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崇高的价值追求。一切有志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志士仁人,无不保持着忧民之心的博大胸怀。他们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苦苦求索,孜孜不倦;他们为求得国家、民族的翻身解放而忧,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气概,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解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苍生而忧,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作为共产党员,更应常怀忧民之心。党的性质、宗旨决定其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必须自觉地充当实现人民群众意志、谋求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并始终做到思想上想着人民、政治上代表人民、行动上为了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常怀忧民之心”,就是要求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以及具体的行政行为,无论是涉及经济的还是政治文化的,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只有首先做到这一点,人民群众才会“忧其忧”,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积极和谐局面。只有如此,才能代表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前进方向,顺应历史潮流,使国家民族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和牺牲,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辉煌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创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切的胜利和成就,离不开我们党的“忧民之心”,始终坚持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6]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因此,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切实解决群众观点问题,做到认识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使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水乳交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忧民”就要做到顺民心、厚民生,就需要真抓实干,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努力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掌声和敬重,就是因为他一辈子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努力为群众说实话、办实事、解难题。群众的穷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改变所在地区的贫困面貌,着力推动群众脱贫致富。他对群众怀着一种谦卑和敬重,怀着一种质朴天然的情谊,事事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落脚点。学习杨善洲同志,我们就要反躬自省,在坚持群众观点、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方面同他的差距有多远,从而进一步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着力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密切同群众的联系,着力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更好地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永葆先进性本色

如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和加强党性锻炼是关键。一些党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他们不再用先进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政治思想素质下降,作风不正,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违法乱纪,成为历史的罪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放松了自身修养。杨善洲同志一生想着群众,为了群众,带领老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以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中历练自己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员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面对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面对社会上种种腐朽思想的影响,能不能坚持正确利益观,对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在利益观的考验面前,绝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甚至滑向违法违纪的深渊。

1934年,毛泽东在沙洲坝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解决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最根本的是有牢固的群众观点。

共产党员是社会的一员,更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先进分子。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我们的感情就有多深。是党员就要终生为党分忧,是党员就要终生为民解难。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首先是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办实事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堆几个盆景,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要像杨善洲那样牢记党的宗旨,身体力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时时处处心系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把造福百姓作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只要我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造福一方百姓,就会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我们党和政府的好形象。

用高尚的人格品行在群众中树立榜样

讲操守,重品行,是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典型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重品行、讲操守,视为自己的做人原则和政治优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人品优秀、高风亮节的共产党员。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讲操守、重品行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一个正气浩然、堂堂正正的人,是干部的楷模,是群众的榜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高尚的人格作基础,无论当官还是做人都容易摔跟斗。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其人格品行有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之所以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人所共仰的道德风范,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戴。领导干部的人格品行修养的内涵应该是:胸怀大局、坚持原则、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光明磊落、忠诚老实、团结同志、与人为善、谦虚谨慎、从善如流等。所谓光明磊落,就是要心胸坦荡,堂堂正正,走正大光明之路,行正大光明之事,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搞小动作。所谓忠诚老实,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所谓与人为善,就是要心地善良,以诚待人,乐于助人,不坑人不害人。所谓谦虚谨慎,就是要为人谦和,谨慎从事,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找自己的不足,做到见贤思齐,知过必改。

要立德,培育高尚的人格。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德行操守的国度,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下,以德修身、以德立身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门必修课,切不可认为市场经济下就可以降低人们的行为道德标准和要求。一个党员为人谦和、正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必然受到群众的尊重。因此,共产党员要时刻提醒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追求高尚的人格,把自己磨练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要拘小节,常保谨慎之心。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道理在今天同样适用于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一件看似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形象。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既能在大是大非上管好自己,更能在生活小节上严格自律。在现实生活中,因“小事”而误大事者屡见不鲜。殊不知,这些小事、小节常常是品德修养的试金石,所谓“大事看才,小事看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这个道理。很多腐败分子往往就是由“小节”不保到“大节”丧失,由放纵小事到蜕变堕落,最终成为罪人,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教训。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必须关注“小节”,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遵纪守法,自觉做到用权不滥、理财不贪、见色不迷、良心自清、人格自纯。

要践行坚守高尚情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共产党员要老老实实做人,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要从平凡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现。要有浩然的正气。正气,指的是一个人在为人、做事时的正直、忠贞、刚正的气节;光明磊落、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作风;刚正不阿、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党员具有浩然正气,既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和情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员都要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名誉,为了党的事业,不为权、钱、色所动,守住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家园。

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但集中到一点就是勇于为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献身。这是时代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是党员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之处,也是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环节。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的一言一行对群众的影响很大,因此,党员要在实际行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要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做坚持改革开放的促进派;要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模范,当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要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当具有人格魄力的先行者;要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模范,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标准应该比普通党员更高,要求应该比普通党员更严格,更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六个表率”,即加强党性修养,做实践党的宗旨的表率;增强组织观念,做执行党的决定的表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执政为民的表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做争创一流业绩的表率;弘扬正气,顾全大局,做维护团结的表率;警钟长鸣,拒腐防变,做廉洁勤政的表率。

“打铁必须自身硬”。共产党员仅仅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发挥作用的本领。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7]能不能以较高的业务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检验一名共产党员先锋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到底发挥得怎样,关键就看能不能立足岗位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战争年代,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是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在和平年代,要求共产党员身怀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努力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成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共产党员要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生产、工作、学习和一切社会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可以说,共产党员提高服务本领,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不仅是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也是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必备条件。正源于此,杨善洲同志的车上经常放着锄头,下乡时见到不规范的栽插现象,他就要亲自下田、下地去手把手地示范。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现在,当地的群众还在采用这种插秧方式。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杨善洲没有过硬的插秧本领,他的示范效应还有这样大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8]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也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共产党员只有加强学习,做不懈努力学习的先锋模范,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要牢固树立执政党党员意识,对党和人民忠诚。所谓忠诚,就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忠者,赤诚无私、诚心尽力;诚者,真心、实在。党员对党的忠诚,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共产党员入党都是自愿的,自愿就意味着要遵守党章和党的有关规定,就要履行自己对党的承诺。所以,对党忠诚、老实是每个党员必须做到的。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倾听群众呼声、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人民的意识,真正把对党忠诚落到实处。党员意识,就是作为一个党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和素质,意识到一个党员对党、国家、人民应尽的义务和应担负的责任,意识到一个党员的作用和形象对党、人民、社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会按党员的条件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不断地改造和更新自己,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共产党员。

要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9]我们党能从1921年成立走到现在,越来越强,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党有纪律有规矩,而且能严格执行这些纪律和规矩。广大党员干部能否认真遵守、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直接关系党的团结统一,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贯彻落实,关系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提高,关系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果党的纪律成为摆设,党就会失去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党的政治理想、政治纲领、政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的纪律作为悬在头顶上的“三尺利剑”,深怀敬畏之心,保持清醒自警,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干部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党性观念,才会珍惜党员称号,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时刻用合格党员的标准约束规范自己,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注释

[1][汉]王充:《论衡》。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8期,第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0页。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2页。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第1版。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403页。

[9]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