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媒体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虚拟对现实的复原

五代十国时期,画家顾闳中创作了《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叙事画分为五个截然不同的部分:韩熙载听琵琶、看舞者、休息、演奏弦乐器、目送客人离开。《韩熙载夜宴图》原作遗失,现在能看到的版本是宋代的临摹本,时间大约12世纪前后。这幅图画的确尽可能地展示了韩熙载夜宴场景的全貌,但是画中的5个部分的叙事,加上散点透视的中国画风,还达不到360度全景的效果,将其定义为复原真实场景以产生沉浸感有些勉强(如图3-4-1所示)。

图3-4-1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爱尔兰画家罗伯特·巴克也醉心于展示场景的全貌,起初是把画画在圆柱面上。为了方便描述这种类型的画作,他在1792年创造了“Panorama”(全景)这个词,pan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全部”,horama意思是“视图”。1793年巴克将他的全景图绘制在莱斯特广场全世界第一座专门建造的全景圆形大厅里。这座大厅照明均匀,观众蜂拥而至,站在天窗下的中央平台上,可以获得全景体验。1793年的全景大厅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可考的图像是1801年莱斯特广场圆形大厅的横截面图(如图3-4-2所示)。

图3-4-2 莱斯特广场圆形大厅的横截面图(展示了伦敦的全景(1801年),仿佛从南岸的阿尔比恩米尔斯的屋顶上看到的场面,实际全景面积250平方米)

通过绘画的方法展现360度全景,其视觉影像本质上还是二维的,所以只能呈现人单眼视角的透视效果。1838年,一位名叫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的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是通过大脑处理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视角的二维图像后,才得到三维的图像。这个成果和刚刚诞生的摄影术结合,配合使用大卫·布鲁斯特发明的立体镜,在摄影史的早期阶段即“生产”了大量立体影像。

“全景+立体”,视觉上的VR技术要素,可以说在200年前就已具备。对人类感官的模拟引导科学家参透人体的奥秘,重新认识身体的结构和运作规律,并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出5大感官的感受。这些努力旨在突破物质现实对人自身的限制,实现自我超越。

在文学创作中,中外文学家更是自由地对各种虚拟世界展现想象,并进行非常真实的、具象化的描绘。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一开篇,就为故事设定了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美国严肃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在维斯特洛大陆上有七大王国:北境、山谷、群岛和河流、凯岩、河湾地、风暴地和多恩。吴承恩和乔治·R·马丁都不满足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希望借助多维的时空去展开人类的故事,创造前所未见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