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世界:父母和网络少年的27堂成长沟通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5 叛逆的青春期
——青春期与网络过度使用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体现在青少年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这时的青少年要适应自己新的身体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关系的变化。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变化,都能带来美好的结果,有时候,太过频繁的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可能是无法适应的挫败感。这个“动荡”的时期,非常考验青少年和其家长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其实家长这个时候也是困惑的,甚至是委屈的,他们想不通那个曾经乖巧的孩子为什么一夜之间好像变了个人:与家长的交流少了,沉浸在手机和网络里的时间多了;比以前更爱表现自己了,但并不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再用小时候的方式对待他们,会被嫌弃和排斥。

正是因为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形,而一些想法又蓄势待发,致使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非常脆弱,同时又容易冲动和退缩。网络游戏很容易在这个时期乘虚而入,将现实生活能够带来的快乐、自由、成就感、归属感、情绪释放等一股脑打包给孩子,极其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又不容易在现实中被复制,导致孩子在现实中挫败感加剧,更易因回避现实而陷入网络游戏里。

案例

青春期的孩子像变了个人

马上要开学了,但王女士却因为孩子的事情愁得厉害。因为马上要读高一的儿子小鹏,怎么也不肯去上学了。王女士很苦恼,不知道自己以前学习棒、脾气好、长得帅的宝贝儿子,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其实王女士自己是位教育工作者,很会和孩子沟通。丈夫虽然不像王女士那么细心周到地对孩子,但也一直是一家人的后盾,尊重孩子又重视教育。父母和小鹏的沟通一直都比较好,小鹏甚至连自己喜欢的女生、生理变化都会告诉妈妈,王女士也会很好地引导小鹏。之前小鹏也玩游戏,但都会有时间的限制,如每次最多玩30分钟,周末可以增加到一个小时。因为王女士知道现在的孩子都玩游戏,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玩,就会“落伍”,进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同学中去。

小鹏的转变发生在初三过后的那个暑假。中考结束之后,小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喜欢的高中。但在等待入学的暑假里,小鹏开始沉浸在游戏里。如今马上就开学,他却不肯去学校。王女士和丈夫与小鹏沟通无果,最后决定把手机收走。但小鹏竟以自杀来威胁父母,这让王女士和丈夫感到非常震惊,从没见过小鹏这种反应的夫妻二人变得无所适从。

但细细回想起来,王女士觉得事情还要从孩子上初二时开始说起。

初二的时候,小鹏脸上逐渐长起了青春痘。其实小鹏很关注自己的外表,但是脸上的痘痘怎么也消不掉。抹药、食疗等方法都试过了,但效果都不大,同学还经常取笑他是“麻子”。小鹏渐渐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接触,甚至不愿意出门,更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每次妈妈问到关于痘痘的问题时,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哎呀,你不用管,烦死了!”

小鹏偶尔会说自己最喜欢某某电竞选手,而且想做中国最优秀的电竞选手,因为这样就不用面对面地接触人了。就这样熬过了两年时间,在初三毕业时,家长觉得小鹏很委屈,于是那个暑假就没有管过小鹏玩游戏的事情。就这样,小鹏就像掉进游戏的泥潭里一样无法自拔,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环境,也不愿面对了。

家长知道小鹏正处于青春期,于是在跟他沟通时尽量抓重点、不唠叨,但不管家长怎么说,他都比较抵触。王女士和丈夫使出浑身解数、软磨硬泡,效果始终不大。收了手机,小鹏去网吧;当面沟通,小鹏不说话;写信沟通,小鹏不回复。王女士和丈夫既委屈又心疼小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案例解读

游戏是青春期孩子的“世外桃源”

王女士遇到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初中家长都会经历。本来乖巧的孩子,一到初中,就立马像换了一个人一般。

孩子的这个时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所谓青春期,是指青少年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时期,这段时间,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1)变得渴望进入成年人的世界。青春期的孩子,身体逐渐发育成成年人,自己会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渴望赶紧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摆脱童年的一切,拥有一个明确的未来。同时他们渴望社会、学校、家长能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自己。他们开始变得非常重视异性的看法,由于性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逐渐变得好奇和感兴趣,对性也充满了渴望,也想像成年人一样去体验性。

(2)变得心理不稳定。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是不稳定的,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虽然已经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但有时依然爱钻牛角尖。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但还不是非常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比如案例中的小鹏,因为自己之前的成绩、外貌和性格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优秀的少年,但同学们不经意的取笑,让他的信念遭到了动摇,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3)变得矛盾和冲突。这时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内心的冲突,比如心理上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想独立,但现实中还不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就像案例中的小鹏,他自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人际问题,不想让父母干预,但自己处理的方式很有限。小鹏内心渴望被帮助,但又怕父母瞧不起自己。事情解决不了,导致自己很苦闷,心生埋怨,但又不知道该埋怨谁。就这样反复挣扎着,最后只能逃到游戏的世界中。游戏世界里除了有小伙伴的陪伴,还可以通过虚拟的打打杀杀,释放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情绪,可谓一个完美的“世外桃源”。

(4)变得内心丰富又不愿表达。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非常丰富,想法非常多,但不愿向外人表达。其实他们内心非常孤独,渴望别人关心和理解他们,因此他们不断地寻找小群体、小伙伴。就像小鹏在被别人嘲笑后,内心极度痛苦,但又不跟家长表达,转而沉浸在游戏中寻求一种释放和解脱。

另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也比成年人容易沉浸于某些事物。面对这样处于特殊时期又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

给家长支招

一场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对话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后,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了。其实游戏是孩子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让他获得现实中没有获得的感受,如快乐、自由、尊重、信任、交际、释放等。如果我们能在现实世界中帮助孩子满足相应的需求,孩子就可以不只是依靠游戏去解决困扰了。

❀ 渴望被理解,而非被命令

案例里的小鹏,因为自己的外表被别人嘲笑而产生压力,进而在游戏里寻求情绪的释放和归属。而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一次考试失利、一次被老师误解、一次被家长责骂而心生埋怨,从此一蹶不振。这时候,重要的不是马上教育孩子要坚强,也不是责备孩子“怎么这点小事都承受不了”,而是要先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例如,有个初中生晚上回到家,躲在角落里闷不吭声。家长问道:“是不是有什么事?有人欺负你了吗?告诉妈妈。”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告诉家长自己因被老师误解而罚站了一下午,并且说自己再也不去学校了。

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也没有命令他明天不能不去上学,而是说:“老师确实应该听你解释一下,也不应该让你站那么久,去不去上学明天再说,不去上学,就在家里待两天!”

结果孩子第二天乖乖地去上了学。

有时候,青春期的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情绪,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并不是真的要按他说的那些“狠话”去做。只要他感觉父母与他是站在一起的,他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的表达去倾听,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孩子。

❀ 用成年人的态度与孩子沟通

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的孩子,其特点就是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家长这时候可以顺水推舟,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与其交流。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都有三种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处于儿童状态,有撒娇、淘气、好奇等表现;处于父母状态,看上去更会照顾人,但有时候会批评、指责别人;处于成人状态,则能理性又不失客观地处理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对于“请问现在几点了”这个问题,成人状态下的回答是“现在8点半”,儿童状态下的回答会是“哎呀我好累哦,不想去看”,而父母状态下的回答则是“你不会自己去看吗”。

我们会发现,撒娇的儿童状态和指责的父母状态并不能将对话持续下去。

因此,当青春期的少年自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时,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示范什么是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如果家长还是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控制,那么带来的必将是亲子间的冲突。因此,你如何和自己的朋友、同事对话,就如何和自己的孩子对话吧,相信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孟祥寒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