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EG的脑源定位与脑功能网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1 ERP的主要成分

对ERP成分的划分有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的定义,即经典ERP,主要包括P1、N1、P2、N2、P3(P300),其中P(Positive)代表正波,N(Negative)代表负波。广义来讲,ERP除包括以上成分外,还包括N400、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NMN)和关联性负变(Conti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其中P1、N1、P2为ERP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是大脑对刺激产生的早期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强度、类型、频率等)影响;N2、P3为ERP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与人的知觉或认知心理活动有关,与人的注意、记忆、智能等加工过程密切相关,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

1.P1波

P1波主要见于两侧枕区,一般开始于刺激后60~90ms,波峰在100~130ms之间。但要注意,因为与其他成分重叠,所以很难精确地确定P1波的起始时间。此外,P1波潜伏期的变化实质上依赖于刺激的对比度。一些研究致力于通过数学模型方法来定位P1波,有时还要结合fMRI结果来帮助定位。这些研究表明,P1波的早期部分起源于背侧外纹皮层(枕中回),而其晚期部分主要起源于腹侧梭状回。注意,在视觉刺激后100ms之内,至少有30个不同的视区被激活。这些区域中有很多被认为对C1波与P1波潜伏期范围内的电位记录有贡献。像C1波一样,P1波也对刺激参数的变化敏感。这与它可能起源于外纹皮层的认识是一致的。P1波还对空间注意的指向及被试的唤醒状态敏感,但其他自上而下的变量则似乎不影响P1波。

2.N1波

N1波出现在P1波之后,包括几种视觉N1子成分。最早的子成分是刺激后100~150ms在头皮前部电极上的峰。而在头皮后部似乎至少有两种N1子成分,其峰一般都在刺激后150~200ms出现。其中一种N1子成分来源于顶区皮层,另一种来源于两侧枕区皮层。此外,被试执行辨别任务时,两侧枕区的N1子成分要比执行检测任务时峰值更大。由此可以认为这个子成分反映了某种辨别过程。

3.P2波

一个明显的P2波跟随在N1波之后。它位于头皮前部与中央头皮区域。该P2波在刺激包含靶特征时更大。当靶刺激相对罕见时,它的反应也增强。在这一意义上,头皮前部P2波类似于P3波,但头皮前部P2波反应仅出现于由相当简单的特征定义的靶刺激,而P3波反应则对于任意复杂的靶刺激类别都会出现。不过在头皮后部,P2波常与N1波、P3波重叠而难以区分。使得对于头皮后部P2波的了解不多。

4.P300波

P300波由Sutton等于1965年发现,即晚期成分的第三个正波P3,因为当初发现的P300是在300ms左右出现的,故称之为P300波。具体来说,P300波是事件相关电位中峰潜伏期在200~600ms的晚期正向波。研究结果表明,P300波是与注意、辨认、决策、记忆等认知功能有关的ERP成分,P300波的波幅与所投入的心理资源量呈正相关,其潜伏期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大而变长。近年来,随着精确脑定位手段的应用,发现P300波的脑内源不止一个,因而P300波不是一个单纯的成分,而与多种认知加工有关。现在P300波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已形成了一个含有多个潜伏期的很不相同的波形的家族,称为晚正复合体(Late Positive Complex,LPC)。而最初发现的经典P300波被称为P3b,是与认知过程直接相关的成分,在电极Pz点附近波幅最大。新异刺激引起的P300波被称为P3a,是朝向反应的主要标志。P3a的潜伏期较短,头皮分布较广泛,最大波幅位于额叶后部,比P3b明显靠前。一般在分布上,P3a呈额顶分布,P3b呈顶枕分布。P300波的产生是大脑多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没有任何单一的脑结构能解释不同认知任务实验条件下P300波的产生。P300波可能是多起源的,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可能是P300波的起源之一,颞、顶联合区,部分丘脑结构可能也参与了P300波的产生。

ERP包括的内容很丰富,过去把P3波当作狭义ERP的观点正逐步被人们质疑。实际上,P3波只是人们着重研究的ERP中的一个内源性成分而已。从广义上看,ERP中除外源性成分P1、N1、P2和内源性成分N2、P3外,尚有N4、CNV、MMN、PN等成分。也就是说,在ERP波形中分析P3成分时,一般只包括几个正相波(Positive,P)和负相波(Negative,N),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和极性分别命名为P1、N1、P2、N2、P3。图3.1显示了在ERP中分析P300波的模式图。

图3.1 在ERP中分析P300波的模式图

5.N400波

N400波是由Kutas和Hillyard于1980年首先观察到的反映语义认知加工过程的ERP成分。研究发现,N400波与长时记忆的语义信息的提取有关,是研究脑的语言加工原理常用的ERP成分;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与P300波相似,N400波也有许多子成分,分别与不同的认知过程相关,有彼此不同的脑内源。而且还发现N400波不仅与语言加工有关,面孔、图画等非语言刺激也能诱发N400波。对N400波的一系列研究促进了对人脑语言加工脑机制的认识,而且N400波的发现不仅使ERP增加了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成分,扩大了ERP的研究范围,而且将ERP成功地运用到了语言心理学,使探讨语言加工的脑机制成为可能。N400波的波形如图3.2所示。

图3.2 N400波的波形

图中,实验设计材料前几个句子都是正常的,最后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有明显歧义。实验观察到在这个歧义词出现后400ms左右出现了一个新的负成分,即N400。

6.CNV

关联性负变(CNV)又称伴随负反应,是1964年英国神经生理学家Walter和Cooper等首次发现的慢电位成分,与人脑对时间的期待、动作准备、定向、注意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指标。若在测量反应时,先给出一个预备信号(如一个短音或一个闪光),令被试听(或看)到命令信号后尽量快地按键,则可在预备信号和命令信号之间观察到脑电发生负向偏转,即伴随负反应。CNV的头皮分布以Cz点的波幅最大。

Walter和Cooper等的发现使得国际生理心理学界掀起了研究CNV的热潮并持续了多年。各实验室一致证明CNV主要与心理因素相关,但究竟由何种心理因素所致,各家分别提出关于CNV由期待、意动、动机、注意、觉醒、朝向反应等单个因素引起的不同假说,未能统一。后来,学术界逐渐认识到CNV不是单一的成分,而是一个复合成分。Weerts、Loveless和Sanford等提出,CNV是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包括出现较早的朝向波(Orientation Wave,O波)与出现较晚的期待波(Expectance Wave,E波)。

7.MMN

MMN即失匹配负波(MMN),反映的是人脑对刺激差异的无意识加工,即使是在非注意条件下也会出现MMN,这说明人脑有对刺激间差异进行无意识加工的能力,或者说人脑能够对不同刺激自动地做出不同的反应。研究表明,MMN的脑内源有两处,一处为感觉皮质,另一处为额叶。MMN在头皮的分布表现为右半球大于左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