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共享经济的发展规律与特征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与生产生活服务相关的一些短时租赁行业借着数字化转型成为共享经济新业态。在中国,共享经济业态有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和民宿平台等,发展非常迅速并曾备受关注。共享经济是典型的撮合交易,基于位置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在线特征,致力于提升消费者体验,由此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业态的形成机理

有国外学者认为,共享模式的出现可能与2008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人们对节俭及额外收入的需求有关,同时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意识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等息息相关。国内也有类似观点,有些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共享需求,通过日常闲置物品的交换,在保留自己个性化生活的同时,能够方便地使用他人的物品,这有利于加强整个社会的联系,有效盘活各类闲置资源,提升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作为新业态,共享经济如何形成并取得规模效应,其发展遵循怎样的内在规律,已成为行业研究的重点。

一是场景进化。一般来讲,创新存在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共享经济也是如此。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原有的产业,打车服务、单车租赁服务和外出住宿等都是长期存在的硬性需求。如果历史上这些行业本身没有需求场景,仅仅是套用共享经济的概念,也会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共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对历史场景进行改造升级,要依托原有市场进行创新。例如,之前的打车服务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需求持续存在,说明这个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改造潜力。打车服务通过移动App方式,在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的同时增加司机的收入,使得行业服务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是痛点解决。共享经济要了解消费动机,是消费者决定购买或者尝试使用一个服务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较短,对于商家来讲就会有较大的成交概率,比如街边广告会通过大力促销宣传来缩短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共享经济也是如此,以网络约车为例。传统打车存在以下痛点,让消费者产生顾虑:很难找到合适的打车地点,或者极端天气,或者高峰期,或者资源调配不均。而网络约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痛点,消费者通过手机就可以更便捷、更安全、更有主动权地享受服务,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三是参与激励。市场行为必须触发各方参与者的核心利益,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共享体现在利益共享上,即所有的参与者都需要获得适当的利益。如果共享经济相关参与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个模式就难以维系。共享经济参与方包括平台的运营方、物品或服务的提供方、消费者等。平台必须计算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否则难以继续扩大平台规模。规模较大的平台虽然相对容易获得融资,可以忍受短暂亏损,但从长远来讲,平台必须考虑盈利,否则就会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对商家而言,原有市场规模获得扩充,整个行业得到发展,每个商家自然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体验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更加频繁地使用和享受服务。以网络约车为例,司机、乘客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障。对司机来讲,模式的便利带来了更多的订单,整个市场规模扩大,也就意味着司机比之前有更大的接单概率。再比如民宿租赁,居民本身有一定的短期出租需求,游客也有选择一家具有特色且价格便宜的民宿的需求,民宿平台使二者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

共享经济模式的平台特征

共享经济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既严肃又客观的模式创新,其本质是将原有的市场格局通过互联网思维放大,使消费者和商家的交易更加频繁,从而达到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目的。共享经济平台借鉴互联网思维,使传统行业服务具有了高流量、强黏性、频交易的特征,如同互联网一样,扩大了消费者的汇聚规模,增强了互动性。正是基于思维方式的创新,传统行业才有可能彻底转型。

一是高流量。传统行业的流量指的是消费者的触达规模,比如卖建材的商家之所以倾向于入驻建材城,是因为那里拥有更大的客流。从流量角度来看,建材城本身就是一个汇聚消费者的平台,表明传统行业也有汇聚流量的特征,只是大部分行业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来彻底激发流量。当前,共享经济的创新思维就是从接受行业服务的网民入手,通过互联网创新来增强其对于传统行业服务的“感知力”,提升流量。对于网络约车来讲,流量的形成必须依靠简单便捷,让人们告别在寒冷的天气中站在街边长久打车就是提升体验的第一步,网民实现了消费者体验的升级。正是因为消费者的体验被显著增强,传统行业服务真正成为“互联网产品服务”,线下消费者成为线上的网民,逐步形成平台企业组织、产业链企业、个人或者中小团体共同参与的态势,实现了规模效应,也就是流量。

二是强黏性。互联网产品必须具有黏性,否则网民很难持续使用,行业服务也是如此,如何激励网民高频使用是重要问题。在共享经济的创新中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放大场景范围,使网民接触的面积变大,增加使用的频率;二是多方利益促进发展,快速改造行业本身,使行业整体变为“互联网平台”。对于前者而言,以网络约车为例,比如高德打车、百度专车等地图服务平台,通过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来增加黏性,推出私家车约车、出租车约车、专车约车等新型打车方式,即不断提供新兴的约车服务。对于后者而言,共享经济的各参与方都在不断加入和扩大整体市场规模,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后,成为网民生活绕不开的习惯性路径,如同搜索、电商和社交一样,传统行业由此具有了互联网思维。

三是频交易。流量和黏性形成后,共享经济平台就基本成型。各种商业模式依附于这个平台,通过频繁交易实现盈利。一般来讲,交易问题是流量和黏性的价值体现,如果平台参与方能产生高频交易,那么流量和黏性就会获得更大的价值;一旦平台具有规模化的流量和黏性,用户就会优先考虑在这个平台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共享经济也是如此。对网络约车来讲,司机通过平台不断获得消费者的订单,从而对这个平台产生持续的向心力。当高频交易的参与方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那么平台就形成了规模效应,共享经济的体量就真正形成了。

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共享经济既贴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又涉及权益、信用等深层次问题,直接影响传统行业利益,比如网络约车曾引起很大争议。网络约车的突出优势在于其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但也面临信用壁垒和政策约束等关键问题的挑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业态发展。

一是服务体验。实际上,在形成规模化的共享经济之前,全球就已经有了类似模式,玩具租赁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儿童玩具的高昂价格让家长难以承受,所以线下的玩具租赁业务一直存在并且得以生存。较为著名的是乐高玩具租赁,家长作为消费者看重的是最后给孩子带来的体验,而不是获得玩具的消费形式。广大消费者早就有了不必拥有某个商品而愿意短期租赁的需求。在某些场景下,消费者不注重拥有权,更关注的是使用权。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和民宿平台等都是如此,均创新了服务方式,让消费者以较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消费者也乐于接受这些创新的服务。

二是信用壁垒。共享经济的场景中包含信用问题,共享经济模式及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信用问题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内容。中国民宿经济的发展受信用体系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没有居住在陌生人家中的习惯,民宿平台在中国的落地就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民宿经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国外信用体系发展较早。

对于信用问题,业内存在一些争议,这是共享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首先,确实必须解决信用问题,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参与方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否则难以进行。其次,大部分信用问题其实无法直接解决。例如,中国的消费者大多没有居住在外地陌生人家中的习惯,这个问题无法靠社会宣传和行业自律在短期解决,但是又必须解决,这就需要在深刻理解共享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根本创新。这里就要建立“信用设计”方法论:如果发现确实无法直接解决信用问题,那么就要考虑其他的“信用替代方案”,如自建品牌来代替陌生的个人。在国内共享民宿的创新中,就有很多信用替代方案,如以公司的名义直接在景区附近长期租赁多个民居统一包装和提供统一的服务,为民宿增加了信用保障。

三是政策约束。共享经济更多的是对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思维化”改造,使得传统行业在短时间出现明显的改变,包括面对消费者服务方式的改变,甚至颠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由此也会产生一些新问题。例如,网络约车的个人汽车商用化问题,民宿平台的安全问题,共享单车的定损问题,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约束和引导。

总体而言,作为数字经济的一种新业态,共享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可能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共享的本质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通过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让更多的人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解决收入不公平、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由于门槛低、成本小、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共享经济受到不少创业者的热捧,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尽管形势良好,但整个行业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甚至出现了一些强制套用共享经济概念的现象,以及实际线下网约车安全事件等,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创新,完善信用机制并加强政府监管,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这一业态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