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基本功能
作战后勤保障仿真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如下。
1.想定管理功能
搭建包括后勤保障仿真想定输入、想定编辑、想定输出的软件环境,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模板定义、XML文件操作、可视化编辑等方法,用户可根据实验系统的具体要求,灵活实现战场环境、后勤编成与部署、后勤保障预案等想定信息的生成。想定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想定输入、想定编辑和想定输出功能。
(1)想定输入。通过对想定数据结构的灵活设计与组织,设计实现想定“模板”,描述战场环境、保障力量等可进行分类的概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模板约定了描述一类对象的一组参数,并规定了参数的名称、标题、类型等;通常,模板采用XML文件进行存储和编辑。
(2)想定编辑。提供标绘功能、批处理功能和想定推演功能。其中标绘功能主要完成实体的定位、基本属性(如敌我属性、类型等)的可视化输入,支持军标编辑,如缩放、移动、旋转、注记等功能。批处理功能是指对同类目标实体的批量处理,包括通过对实体的拷贝、复制、条件选择等,实现多个目标实体的自动标绘、属性集体赋值、删除等。想定推演功能通过超实时运行想定,预览想定初始规划,不但便于即时修正错误,达到检验想定合理性的目的,而且也为仿真系统运行前解读敌我态势、后方部署、保障计划等提供手段。
(3)想定输出。提供两种想定输出方式:一是将想定以统一的格式输出,如XML或专用形式化描述语言格式,生成符合仿真系统要求的文件,系统可直接读取文件并加载其中的信息,以形成初始态势;二是建立针对某个应用的想定输出,如将想定结果按照某系统初始化要求,输出若干数据表(战场环境描述表、后勤编成描述表、后勤部署描述表、后勤力量状态描述表、保障计划描述表等)供分析或决策人员使用。[4]
2.实时仿真功能
通过构建逼真的仿真环境,对仿真战场中的作战指挥、作战行动和后勤保障过程,生成各类仿真数据,可采用人在回路和人不在回路两种方式进行仿真。
(1)后勤保障过程仿真。能够支持不同作战类型、作战规模、作战方式下的后勤指挥及物资、油料、运输、卫勤、弹药等专业保障过程的实时仿真。
(2)后勤训练仿真。构建逼真的虚拟训练环境,根据训练目的要求,针对训练对象,对训练内容的处置情况进行仿真,系统提供仿真过程回放和仿真结果分析,满足后勤指挥和专业保障模拟训练的需要。
3.态势显示功能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应的软件工具,实现基于GIS的虚拟战场态势及后勤保障状态的二维与三维、静态与动态显示,满足后勤指挥及保障人员查询战场地域内地理信息和保障力量部署情况的需要。
(1)二维态势显示。提供矢量地图显示,利用军标表示不同类型的后勤力量,满足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漫游和选择等操作需求,实时显示不同后勤力量的部署态势和运动轨迹。以图形、列表或文字的形式显示后勤力量的任务、数量、位置、物资补充与消耗状态数据,供后勤指挥与保障人员实时查看相关后勤力量所处状态,以及时根据保障任务及力量变化情况,调整补充后勤保障力量。
(2)三维态势显示。构建三维综合可视化引擎,运用点、线、面、体、纹理等可视化表达方式,综合显示作战区域的三维实景,直观有效地表现各种后勤保障态势的细节。
4.评估分析功能
根据仿真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最终结论,并以适当的形式提交用户。
(1)数据收集分析。根据不同的仿真目的,选择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确定仿真运行中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各种状态数据和过程数据。利用通用或专用软件工具收集仿真结果和过程数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满足仿真运行有效性分析和仿真结果分析的需要。
(2)保障效能评估。通过建立后勤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保障能力指标计算方法,对后勤保障各专业的保障能力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评估。
(3)方案计划评估。根据作战后勤保障任务,对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后勤保障计划方案的可行性、目的性、有效性、风险性、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估。
(4)灵敏度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每次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因素,进行多次仿真,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对战时保障效能的影响。
(5)仿真结果解释。对仿真条件设定、仿真模型、数据来源、保障过程、仿真结果及结果的含义、结果所代表的能力、假设和局限、形成结果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的使用条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用简明、精确的语言说明结果及其背后的逻辑,使用户能方便、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仿真结果。
5.管理控制功能
(1)总体控制。根据仿真系统层次、规模与目的的不同,在已有的硬件资源、信息资源、模型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依据想定控制管理各项仿真活动,保证仿真有效进行。
(2)模型数据管理。对作战后勤保障仿真系统涉及的模型和数据进行分层次、分规模、分类别的集成管理,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任务需要。
(3)资源共享服务。基于统一的仿真运行环境和信息交互规范,提供作战后勤保障仿真系统数据、模型、资料以及案例成果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