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动力:工业设计标准及其中国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工业设计标准研究缘起

二 工业设计标准研究起因

工业设计“标准”及“标准化战略”研究课题的形成,不仅缘于世界性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现实的需要,也缘于笔者本人的从业经历与项目实践的经验积累。

笔者自2000年至2010年,在海尔集团创新设计中心长期任职,并担任中心主管多年。在此期间,海尔作为国内具有重要品牌影响力的家用电器研制与销售专业机构,对于产品创新及品质提高具有迫切的要求与明确的管理目标。海尔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具有创新能力方面的明显优势,即使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明星企业,在工业设计研制创新的品质管理及创新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众多空白。关于“设计标准”的制定及标准化实施的概念、意识与制度建设方面是明显的管理“短板”之一。2010年底,笔者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有关国内外“设计标准”政策制定、市场推广及商业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期间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沟通工业设计标准项目的立项与推广,牵头研发起草国内首份工业设计标准文件《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工业设计评价规则》。作为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颁布及应用推广,对于中国工业设计的“标准化战略”推动的总体目标而言,这虽然只是刚刚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开辟我国标准化体制研究工作更新意识、改变方向、深度应用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并由此开始了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合作研究确定首部“国标(GB)”工业设计标准文件的出台工作,这意味着“工业设计标准”的概念已经正式被我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工作系统承认、接受,并成功纳入国家标准化工作进程的系统之中,这对于未来的工业设计标准化战略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研究院建立起较为完整、系统的“工业设计标准研究体系”,可以从产品性能、色彩工学、老龄消费品设计等研究需要出发,展开系统配套的“标准化技术指标”基础研究。即便如此,设计标准推进工作依然存在障碍,其关键,无不来自对于“标准”、“标准化”以及“工业设计标准化战略”的认识差距、基础空白以及制度化建设的缺失。与工业设计发达国家成熟、配套的工业设计标准研发工作相比,我国的研发工作才刚刚起步,而理论认识的起步以及向国际经验的学习将是错综复杂的起步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与开端。事实上,在美国、日本、欧洲等设计发达国家及地区,体制完善的工业产品标准及设计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品质优秀的保证,而且成为提升设计师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以及竞争领先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国际织造产品界卓有影响力的Copper Sole品牌织袜产品,设计师成功地将纳米数量级铜离子材料应用于溶剂纤维的形塑过程,利用离子化合物电离过程释放的电离能量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细菌,以这种材料制成的织袜产品,不仅手感松软、舒适,完全可以媲美天然棉毛纤维织物,在性能上还可以通过长期持久释放铜离子电离能量,有效地保护皮肤健康,实现治愈脚部皮肤顽疾功效,从而成为在军队、野外工程等特殊需要人群中极受欢迎的新性能产品。在这些新型产品研发过程中,各种专业的、深入到超过肉眼观察范围的材料结构细部的性能控制标准、设计标准成为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从这一产品的微观研制方式中也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标准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美国著名设计评论家约翰·赫斯科特曾经对设计的定义给出如下解释:“设计应该成为一个全面塑造和构建人类环境的关键性平台,它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1]赫斯科特试图让人们更明确地认识到“设计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2]但这种“决定性”作用需要相应的品质保证与“标准化”措施才能实现,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上述新材料开发的产品案例中也可见一斑。从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发生于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使产品生产的基本方式由凭借“人”的技能转变为依赖“机器”的性能实施规模化、效率化生产,工业设计面临着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与难题。因为“在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特征下,设计面对功能技术、美学以及文化的融合,并没有建立起制度和体系来。”[3]这里赫斯科特并没有明确指出工业设计发展所必须要建立的制度与体系的性质与类别,但毫无疑问,检验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正是其中重要的制度体系之一。

工业设计如何与社会创新需求融合发展是发展工业设计的难题。中国发展工业设计同样需要把“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及研发能量当成一种制度来设计,需要解决工业设计和制造业升级发展融合的问题。只有当工业设计真正形成体系化、制度性的产业业态,它的责任与价值、目标与路径、流程与平台以及规范与标准等才能真正成为工业设计行业共同努力予以解决和建构的工作方向。

就目前来说,我们过于夸大了工业设计的“形式创新”所可能带来的价值,关注工业设计的形式创新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却忽视了表面的创新被滥用于商业的种种表现。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社会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也造成消费者无端消耗、无限制浪费以及无节制掠夺资源,同时还造成所谓“创新”产品社会信誉的丧失。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强令当时英国进口的德国工业产品必须全部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这意味着当时的德国制品价廉质次、毫无品位,不能与品质优良的英国产品同日而语,因此必须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剥夺其与英国产品平等竞争的权利。这种严重歧视与不公平对待的手段,对德国制造业是一次羞辱也是一次激励,所谓知耻而后勇,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德国制造业不断加强自我更新,加快技术改造,强化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证市场合理竞争的制度性建设。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终于使“德国制造”成为“优良品质”和“一等竞争力”的象征。今天的舆情普遍认为,当下的“中国制造”在许多方面与当年的“德国制造”境遇相似,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彻底的转折不会自然到来,它必须有一系列的自觉、自省与制度性的建设作为前提,只有经过了从意识到制度的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换来从羞辱到荣耀的历史翻盘。工业设计标准化战略正朝着这个方面所必须要完成的诸项长期建设工程中最具有制度意义的关键一步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