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自我管理
1月1日 选择南开
——2016年9月18日南开开学讲话
背景分析
在高考结束后,普通考生选学校大多是从城市、专业等角度出发,尽量将分数优势利用到最大,而张一鸣则是从四个比较特殊的角度选择学校。尤其是第一点,张一鸣曾表示,自己不希望在恋爱这件事上浪费太多时间,显然大学择偶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事。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通过大学获得什么,而不是闭着眼沿着教育道路往前走。
行动指南
给自己一点目的性,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才去做。
1月2日 追求另一半
——2014年12月今日头条C轮融资后,张、梁二人接受采访
背景分析
字节跳动早期产品经理梁汝波是张一鸣大学室友,他谈到上面那段事情时,曾经总结张一鸣的特点是认人准和“死皮赖脸”。
这两项技能后来被张一鸣用在了招聘上,只要是他认定的人,他就会不停邀约,即使被拒绝了也不气馁,甚至会隔一年再问对方情况,早期很多高级技术人才都是这样被邀请到今日头条的。
张一鸣对婚姻和创业有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类比。大致是说,结婚有一个时间较长的谈恋爱的过程,之后才领证,而找创业伙伴的时间却非常短。如果结婚是合作六十年,创业是合作六七年,那么是否应该用十分之一的时间谈谈“恋爱”?
可见,在寻找“伙伴”这件事上,张一鸣是何等的慎重。
行动指南
认人要准,认定后要“死皮赖脸”。
1月3日 修电脑
——2016年9月18日南开开学讲话
背景分析
内向的人要想保持社交,确实需要多主动帮助别人。
俞敏洪读大学时经常帮同学打开水,后来水没了人家都会喊他去打,他也从不拒绝。十年后,俞敏洪创办新东方需要老师,当他去美国找曾经的同学帮忙的时候,那些人告诉他,愿意信任他的理由是他帮他们打了四年开水。
张一鸣修电脑与之何其相似,帮同学修电脑除了让他找到最重要的妻子,还让他获得了很多创业伙伴。对于年轻人来说,多帮人一点,自己也会多一条路。
行动指南
乐于助人,可以让你有更多伙伴。
1月4日 看传记
——2017年11月15日南开校友会演讲
背景分析
张一鸣曾经谈过一个观点,人们面对巨大的事情容易无感,面对时代的转折也很无感,一般是时间过去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人处在其中无法从整体审视,阅读传记会让人有带入感,可以从整体审视巨大浪潮中的变化。
2012年是中国互联网的“万历十五年”,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到来的年代,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但张一鸣看到了,而且下定决心把握它,这才有了后来的今日头条。
行动指南
多看传记,有助于我们感受巨大浪潮中的变化。
1月5日 不计较工作
——2016年今日头条Bootcamp演讲
背景分析
2005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加入酷讯,同时他也是这家公司最早期的一批员工。张一鸣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工作第二年就在公司开始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与产品相关的工作。不仅被创始人吴世春、陈华重用,而且得到了投资人王琼的青睐,后来也是王琼将张一鸣拉上了创业道路。
行动指南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要勤勉学习、敢于任职,才会有更大的舞台。
1月6日 不设边界
——2019年字节跳动九周年演讲
背景分析
企业家过早给自己设置边界,会让自己的视野变得狭窄,不利于将来发展。酷讯创始人陈华曾经评价前下属张一鸣,是更偏技术向的CEO。
但众所周知,现在的张一鸣在管理上也做出了重要成就。“字节范”也是国内著名的企业文化,这与其不设边界、不断成长有必然关系。
行动指南
做事不要太早设边界,多做多学会有更多精进。
1月7日 参与更多业务
——2016年今日头条Bootcamp演讲
背景分析
2007年,已经在酷讯做到技术负责人的张一鸣会参与到公司更多的商业部分,这为他后来自己出任九九房CEO打下了基础。2013年,张一鸣为今日头条找到了一位媒介销售天才——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的张利东,正是在他的支持下,今日头条才建立起了无比庞大的广告销售体系。
行动指南
参与商业部分,知晓更多领域。
1月8日 练习保持耐心
——2017年11月15日南开校友会演讲
背景分析
张一鸣所推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认为,耐心如同情感的肌肉,只有磨炼,并且超越过去,才能在自然机制下得到过度补偿,从而变得更加坚韧。
张一鸣曾在微博中说:“练习保持耐心,即使是快节奏和压力的情况下。”
对于创业者来说,耐心等待是不够的,而应该在艰难的情况下,深入思考,主动提升耐心。
行动指南
主动磨炼耐心。
1月9日 耐心倾听意见
——2015年4月23日《成都商报》采访
背景分析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也说:“在人生旅途中,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点滴积累,这种方式缓慢而且费力,似乎无法一日千里。也许你认为,以这种步伐,永远都不能有什么大成就,然而,你还是要有耐心地走下去。”
2014年,今日头条实现5亿美元C轮融资,引得行业侧目,大批媒体机构开始对今日头条群起攻之,社会也对今日头条提出很多意见。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创始人保持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好了会像今日头条一样获得成长,慌不择路则会走向危险境地。
行动指南
耐心倾听,不断成长。
1月10日 耐心面试搭建团队
——2013年3月17日CSDN采访
背景分析
面试是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环节。张一鸣曾经提到过,从他参加工作开始,他至少面试过2000人,单看数量甚至可以说远远超出很多公司的专职HR。
行动指南
CEO必须要有大规模招聘面试的耐心。
1月11日 知道时间花在哪里
——2012年4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张一鸣曾经说过,他最想吃的食物是《七龙珠》里面的仙豆,因为食用后不但精力无穷大,而且七天七夜不用吃饭和睡觉。显然,他想要把这些时间用来工作。据说,他甚至觉得一天工作16小时感觉很好,其珍惜时间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张一鸣在总裁办的会议上,会同步自己的时间规划,甚至把它做成饼状图,上面会展示他一周招人、学英语等各花多少时间。他不断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以此修正自己时间规划,以期达成更优的结果。
这显然是用到了德鲁克倡导的时间管理经典方法论:记录时间—分析时间—系统地安排时间。
行动指南
制订时间分配计划,排出优先级。
1月12日 精力放在重点上
——2015年4月29日《好奇心日报》采访张一鸣
背景分析
成长越快的企业越忌讳过于重视领导人的业务能力,忽略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公司的一把手更是如此,必须要牢记“领导力就是通过他人去完成任务的学问”,必须要善于授权赋能激励人心,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甚至对于顶尖领导人来说,只贡献业绩,而不贡献人才才是大罪。
领导人一定要认清自己也是凡人这件事,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好精力非常重要。
行动指南
CEO在人多后管理不过来,要充分放权,把精力放在重点上。
1月13日 管理精力,保证睡眠
——2012年5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在张一鸣工作的前两年,经常晚上十二点后回家,回家后还继续编程,据他说“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但到了创业期,张一鸣反而会配合妻子的要求,每天晚上十二点必须回去睡觉,尽管在他看来,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
世界著名心理学著作《意志力》认为,人的所有精力都来自同一个精力钱包,如果你在其他事上消耗太多,在工作上就会余额不足。
行动指南
管理好自己的精力钱包。
1月14日 细化问题
——2011年5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张一鸣在另一条早期微博中曾经对执行力做过解析,他认为执行力就是态度和能力,只有不断端正态度和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执行力。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曾经说过这么一段往事:
“有次我跟一鸣去美国参观了脸书、谷歌这些公司。离开头一天去了金门大桥,看到波澜壮阔的场景,有感而发吧,(张一鸣)开始讲自己创立今日头条的思考。
“他说他(最开始)在创立今日头条的时候,在写商业计划书时做了一个计算,当时测算是五年时间,有机会做到1亿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
“我很震惊,马上五年了,正好1亿DAU。我说你怎么做到的呢?
“他给我讲了一下他的设想,新闻人群总共是一个多么大的人群,我们这种方式会有怎么样的一个渗透率,然后我在这种方式里面会在什么位置。
“(他)给我的冲击就是,他确实想问题有十足的把握,才会去做这件事情。他是一个很保守的人,把事情翻来覆去想得很清楚,还能算得很清楚。他对很稀有的‘大东西’,充满了一种必须拿下,全力以赴地投入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资源的态度,然后去大力出奇迹。”
这件事也并不是孤立事件,事实上,很多字节跳动早期高管都讲过类似的事。今日头条的早期计划往往非常细致且有逻辑,而且最终都得到了令人惊奇的实行。
从知到行,这中间需要的是足够细化。
行动指南
细化问题,知行合一。
1月15日 少谈主义
——2012年5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胡适曾经说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喜欢口号式的语言,陷入盲目冲动的状态,而缺少具体做实事的动力。
张一鸣引用这段话时,互联网圈也正流行一种盲目狂热的风气。比起各种喊着口号的人,他更希望做些能解决用户需求的事情。
行动指南
多解决问题。
1月16日 不要愿望式分析问题
——2012年6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所谓愿望式分析问题,就是逃避问题。当我们解决问题或者复盘问题的时候,如果抱着“这是个例”“这不会再发生”“应该不会有”的想法,就已经是在逃避问题了。
愿望式分析问题的结果,是无法正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没有动力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公司的持久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对于公司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管理者面对问题更加不能得过且过,而应该从整体上思考,从体制上解决,并建立长效防范机制。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管理者放过的地方往往是墨菲定律发挥作用的地方,越担心越发生,反而不如提前咬牙解决的好。
行动指南
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要直面问题。
1月17日 抗压
——2015年《芭莎男士》对谈张一鸣
背景分析
张一鸣的抗压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外界有一段时间将其形容为机器人思维,但是从现实上来说,这其实是一种严格自我管理的极致理性。
梁汝波说,张一鸣大学时期以严格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张一鸣自己也曾说过,他认为发火是一种非常低效率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更多是抒发情绪,却不能解决问题。
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张一鸣来说,效率大于一切,他非常善于调节自己,以保持更高的生活效率。
行动指南
保持抗压状态。
1月18日 窗口期要延迟满足感
——2016年12月14日张一鸣接受《财经》采访
背景分析
延迟满足感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著名实验:斯坦福实验人员将孩子们安置在有棉花糖的桌子前面,并且告诉孩子可以立即吃,也可以等实验人员出门回来后再吃,如果选择后者可以被奖励一倍的棉花糖。这场实验的结果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渴望,等了15分钟才吃。
延迟满足感是一项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能力。张一鸣认为即便是要把握窗口期,也要懂得延迟满足感,做一些不是短期见效的事,这样对长远未来更有利。
行动指南
创业者要懂得把握窗口期,也要懂得延迟满足感。
01月19日 如何延迟满足感
——2010年12月张一鸣微博
——2012年6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现实中,很多创业公司喜欢标榜加班,创业者标榜勤奋少睡,企业文化充斥各种高大上词汇,但事实上公司运营却陷入一种形式大于实质的状态。
管理者对这种“勤奋”状态非常满足,却没有具体产出,只好不断加强“勤奋”,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如何判断是不是过于自我强化了?张一鸣这里有一个判断方法:“判断自己对不同事情乐观还是保守:记下自己的预测和实际结果,看平均差值。问题是你是否愿意估计得更准?似乎乐观和保守的人都并无意愿去纠正。”
行动指南
要想做到延迟满足感,就不能假装努力,要沉静下来做事。
1月20日 缺少批评就自我批评
——2016年1月张一鸣获“创业邦年度创业人物”演讲
背景分析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当一个公司处于“王冠”位置的时候,别人是很难劝说它去自省的。他所举的例子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IBM,当时它虽然是美国IT领域的巨无霸,但公司高层变得越来越自负,上行下效,各级机构的领导人都只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公司股价下跌30%却无力挽回,直到格斯特纳上台开始自上而下自省改革。
对于飞速增长的今日头条来说也是如此,它所面临的道路要么是躺在增长的成绩上成为历史,要么是不断自我批评,张一鸣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行动指南
CEO身边很少有人能给自己提要求和批评,创业者必须擅长自我批评,保持宠辱不惊的最佳状态。
1月21日 越满足越要自省
——2016年1月张一鸣获“创业邦年度创业人物”演讲
背景分析
心理实验证明,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大部分司机都觉得自己技术好于他人,大部分歌手都认为自己歌喉更加动听。企业家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出现这种状况,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优于同行。
稻盛和夫曾经提出“在悔悟中生活”,要经常真诚地反思自己,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因为人性总会让人满足于荣耀的桂冠,常常导致“成功毁了他这个人”。
企业家们更需要反省,他们往往被认为是社会成功人士,很容易陷入高估自己的陷阱。当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优势后,身边的各种诱惑增多,歌功颂德环绕四周,稍不留意就会被欲望牵引,走入歧途。
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的壮大,他们与下层业务接触越来越少,对具体信息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如果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久而久之,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虚假的数据和虚报的成绩。只要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总有人会不断满足迎合他们。
可是公司的业务还是在按照市场规律前进,如果不能及时自省,公司也必受牵连。
行动指南
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更需要自我反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1月22日 决策形式化
——2012年9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今日头条多位高管和离职员工曾经表示,张一鸣脾气极好,而且是真的好,不是压抑着自己,就是个谦谦君子。他不凶人,也不刻薄地批评人,即使极不满意,也只是温和地说理,温和地鼓励。这与张一鸣积极反省情绪是分不开的。
张一鸣所提到的formalize decision-making process,简单理解就是决策形式化,这样可以将决策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复盘决策,对决策有深度认识。
除此之外,张一鸣还会像写日记一样写微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点与他的老乡王兴一样。
行动指南
记录自己,积极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