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冲破阻碍
本书的另一个主人公——岫,却没能躲过大爆炸的劫难,成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留下的千千万万个遇难者之一。
在阿莫错山那条阴暗的泥沟里产下最后一枚卵时,岫不幸遇难。但幸运的是,当时它的身体正盖在自己所产下的十多枚卵的上面,它的内脏被严重震伤,但身体却保护了卵;同时,泥沟夹在两山之间,山峰遮挡了大爆炸所产生的强大辐射,岫的身体也挡住了一部分辐射,所以岫的卵仅受到了轻微的辐射。一句话,岫死了,它的卵却侥幸存活下来。
两个月后,在岫逐渐腐烂的尸体下面,十几枚卵成功地孵化出来了。
这就是岫二代。
岫家族繁殖机制与侏罗纪其他爬行动物类似,卵也是靠自然温度孵化,小家伙一出壳就会爬动,自己从浮土层钻出来,自行觅食,不需要母亲的照料抚养,自生自灭,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
岫的子女们出壳后,按照遗传密码规定的步骤,眼睛还没有睁开,便挣扎着想爬出孵卵坑。这是它们为了存活下来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孵卵坑里阴暗潮湿,它们身上带着一层来自卵壳里的黏液,因此它们必须尽快让阳光晒干身上的黏液,尽快让阳光晒热自己的身体,以获得生命活力。在蹭破卵壳的过程中,它们耗去了一半力气,还留有的另一半力气,是要用来顶开盖在孵卵坑上的那层浮土的。正常情况下,它们是能从那层并不厚实的浮土里钻出来的。但这一次,岫二代们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岫当时是趴在孵卵坑上咽气的,所以它的遗体就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孵卵坑。小家伙们钻出了浮土,却见不到阳光,对它们而言,世界仍是一片黑暗。它们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生的出路。但岫的遗体对这些还没睁开眼睛的小家伙们来说,实在是太重了,它们根本无法将岫的遗体挪开,然后爬出孵卵坑去。最后出壳的那个小家伙,在爬行过程中,身上的黏液粘上了许多土屑,这样一来,它渐渐变成了一只小小的土球。后来,它挣扎了几下,不想土屑却倒灌进了眼洞、嘴洞和鼻洞,最终,它停止了挣扎。另外两个小家伙,爬着爬着,竟然钻到了岫已经开始腐烂的身体里去了,对刚出壳的小家伙来说,岫的五脏六腑像个大迷宫,里面还布满了脓血,它们很快就被呛得无法呼吸。它们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最后又回到了娘肚子里。剩下还活着的十几个岫二代,出于求生的本能,仍奋力爬动,徒劳地在绝境中挣扎。小家伙们毕竟刚刚出壳,还十分脆弱,挣扎了一段时间,体力渐渐耗尽,一个个相继走上了不归路……它们早已经死去的妈妈成了它们迈向新生无法逾越的障碍,孵卵坑直接就成了它们的坟墓。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小家伙,是个雌性,就给它起名叫屼吧。屼是十几枚卵里第一个出壳的。现在它的兄弟姊妹们都气绝身亡了,唯独屼还活着。屼身上也粘满土屑,也已累得筋疲力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但想要活下去的本能是如此强烈,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还能挪动柔弱的身体,屼就钻头觅缝寻找活下去的可能。它沿着土坑边缘艰难地爬行,一面爬,一面用力将脑袋往上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它要顶开压在头上的浮土,从黑暗发霉的孵卵坑爬到阳光灿烂的世界中去。它一路爬,一路顶,就在它微弱的体力即将耗尽时,它突然看到了一丝阳光;不不,用看到这个词显然不准确,屼的眼睛还没睁开,还不具备看的能力;它是感觉到了一丝温暖的阳光落到它柔嫩细腻的眼皮上;对刚刚孵化出来的屼来说,阳光太珍贵了,阳光能给它注入生的希望,所以它对阳光的反应格外敏感。屼又向着透进那丝阳光的方向用力拱顶,一丝阳光变成了一缕阳光,它还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屼受到了莫大鼓舞,用足吃奶的力气——吃奶这个词显然也用错了,屼不是哺乳动物,是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是没有吃奶这个概念的——屼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削尖脑袋拼命地向透进那缕阳光的缝隙中钻去。
屼是幸运的,岫的遗体趴在孵卵坑上,将孵卵坑盖得严严实实,但在岫的腿弯处,却留有一条窄缝。阳光就是通过这条窄缝投射进孵卵坑的。
终于,屼的脑袋从那条小小的缝隙里钻了出来,阳光温柔地抚摸着它的额头,它已耗尽了全部力气,此刻实在爬不动了,于是就停了下来,头在坑外、身体留在坑内;暖融融的阳光从它的额头慢慢渗进了它的体内,给它僵冷的身体注入了热量,注入了活力;它是冷血动物,太阳就是它生命的源泉。过了许久,屼恢复了些许力气,凭着顽强的求生欲,它终于从那条窄窄的缝隙中钻了出来。
明媚的阳光晒干了它身上的黏液,晒热了它体内的血液,并轻轻地撩开了它的眼皮,屼的眼睛睁开了,但看到的却是大爆炸过后满目疮痍的世界。它迈动细弱的四肢,头也不回地向泥沟外爬去。屼是岫二代中唯一的幸存者,等待它的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生物演变的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