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急症,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并存,可因消化道疾病所致,也可以是许多急危重的并发症或全身疾病的一个症状,病情急且危重,如不及时治疗可使出血加重,导致贫血、休克甚至死亡。
一、病因
1.上消化道疾病
(1)鼻胃管刺激:
这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通常是微量的。
(2)吞咽母血:
发生在产时或哺乳期母亲乳头出血:Apt试验可鉴别母血,作出诊断。
(3)胃肠炎/应激性溃疡:
较为常见的因素,出血程度差别较大,从一般少量出血到可严重出血均可见,甚至出现休克,临床应仔细观察。
2.下消化道出血
(1)NEC:
与胎龄成反比,多发生在肠道喂养后,是消化道出血中的急重症。
(2)肠旋转不良或中肠扭转:
是新生儿外科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肠管在胚胎发育期未完成逆时针方向旋转而造成。扭转常引起肠系膜血供的梗阻造成部分或全部肠管的梗阻性坏死。腹部压痛或黑便并伴随胆汁样呕吐提示血管受损害,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3)肠道重复畸形:
最常见体征为肠梗阻或腹部肿块,由于异位黏膜存在或细菌过多生长,任何时候都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超声检查可发现。
(4)肠套叠:
在3个月前的婴儿罕见,表现为间歇性哭闹,大便一开始带血丝,后可排出深红色带黏膜血块(果酱样)的大便。诊断依赖于腹部平片检查、超声和/或对照性空气灌肠检查。
(5)变应性结肠炎:
是牛乳或大豆蛋白变态反应引起。婴儿期血便、黏液便腹泻,但也可在生后数天内发生。在外周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低白蛋白血症。
(6)肛裂:
是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大便表面肉眼可见的鲜红色血或尿布上可见鲜红色血块。
3.全身性出凝血性疾病
(1)DIC:
常由于重症感染、寒冷损伤、缺氧-酸中毒、休克、NEC、呼吸循环衰竭等。
(2)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
(3)先天性凝血疾病:
最常见表现为出血的是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A)和凝血因子Ⅸ(血友病B)。
(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计数通常<2×109/L。
二、体格检查
1.检查外周灌注
患NEC的新生儿灌注不良,并且可能早期休克或将发生休克的表现。瘀斑提示凝血性疾病可能。
2.腹部检查
检查肠鸣音和压痛。如果腹部柔软而且没有压痛及没有红斑,不太可能是腹部内病变。如果有腹胀、肌紧张或压痛可能是腹部内病变。腹胀是NEC最常见的体征。腹胀也可能提示肠套叠或中肠扭转。如果腹壁有红纹和红斑应怀疑NEC伴腹膜炎。
3.肛门检查
进行肛门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肛裂或撕裂伤。
4.其他
注意患儿一般状态、反应、其他脏器功能评估如呼吸循环、血液系统等。
三、诊断思路
1.确定出血来自母亲还是新生儿自身
生后第1天内呕吐鲜血或鼻饲管内有鲜血常继发于在生产过程中咽下母血。可作抗碱试验(Apt试验)区别。
2.确定出血是全身性疾病还是消化道疾病所致
(1)消化道疾病所致: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局部症状。
(2)全身性出凝血性疾病:
全身症状较显著,除消化道出血外,往往伴有其他部位出血现象。常见于危重症患儿的DIC和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等。
3.确定出血部位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以及由大量失血而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状。
(2)黑便、果酱样便、咖啡色便不伴呕血提示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
(3)鲜红色或暗红色便提示左半结肠或直肠出血。
(4)血与成型便不相混或便后滴血提示病变在直肠或肛门。
(5)大便混有黏液和脓血便多为肠道炎症。
4.评估出血量
通过心率、血压监测,微循环灌注评估评估出血量。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10%,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20%,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四、辅助检查
1.大便常规及潜血检查
肠道感染时,大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可异常。乳糖不耐受时大便pH常<5.0。
2.血常规及CRP检查
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及CRP明显升高;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可评估出血量。血小板减少应积极寻找原因。明显贫血提示自身出血可能性较大。
3.血、大便培养
如果怀疑败血症或感染性肠道疾病可行此检查。
4.抗碱试验
在怀疑咽下母血时可区别母血和胎儿血。
5.凝血功能检查
若怀疑新生儿出血症时,在使用维生素K1前应完善凝血功能检查。
6.腹部X线
有助于肠梗阻和NEC的诊断。
7.腹部超声检查
可发现中肠扭转、肠道重复畸形、肠套叠等病变。
8.内镜检查
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帮助;纤维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有帮助。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1)出血期间需禁食。
(2)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窒息。
(3)对出血量大的患儿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2.留置胃管
(1)胃减压:
抽出胃液和积血有利于血液凝结,还可除去胃黏膜表面的氢离子,可防止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加重。
(2)经胃管灌注疗法:
1)用生理盐水或1%~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2)如果洗胃不能止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每次1mg加入生理盐水10ml注入胃管内,注前抽空胃液,注后夹管20~30分钟,然后观察出血情况,必要时4~6小时重复1次。
3)经胃管注入局部止血药:①巴曲酶:每次0.25U,每6~12小时1次;②凝血酶:每次500~2 000U,每6小时1次;③云南白药:每次0.25g,每8小时1次。
3.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
(1)失血量小于血容量的10%时,只需输电解质液。
(2)失血量达到血容量的10%~20%时,先输电解质液10~20ml/kg,输完后若患儿循环稳定,失血停止,可不必输血。
(3)当失血量>20%,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应尽可能快速输入足量全血或浓缩红细胞,以维持有效循环。
(4)若出血不明显,但血红蛋白<100g/L时亦可输血。
4.抑酸药
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只有当pH>6时才能发挥作用,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液pH<5时会被消化。
(1)H2受体抑制剂:
①如西咪替丁每次5mg/kg,可用5% GS、10% GS或生理盐水稀释成6mg/ml,每6~12小时1次静脉注射15~30分钟。②雷尼替丁:因副作用少,常被推荐。足月儿每次1.5mg/kg,每8小时1次缓慢静脉推注;早产儿每次0.5mg/kg,每12小时1次缓慢静脉推注。
(2)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每次0.5~1.5mg/kg,每天1次,疗程3天,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5.止、凝血药
(1)维生素K1:
当怀疑维生素K缺乏时,静脉注射维生素K1 1mg/kg。
(2)巴曲酶:
每次0.5U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
(3)酚磺乙胺:
每次12.5mg/kg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
6.生长激素抑制剂
若以上方法无效,可用生长抑制激素奥曲肽5~15μg/kg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ml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用至出血完全停止(约31~46小时),效果良好。用药期间监测血糖。
7.外科治疗
(1)经内镜治疗:镜检发现出血点时,可通过内镜用高频电灼、激光、热凝固等方法止血。
(2)肛裂或直肠损伤:需要观察,肛门应用凡士林油有助于愈合。
(3)若消化道出血是由中肠扭转、肠道重复畸形、肠套叠等外科疾病所致,要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六、转诊
所有需要转诊的患儿一定要在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进行转诊,需要开放静脉通路。
1.存在继续失血且量较大的患儿,在扩容、血制品输注情况下尽快转往最近的抢救中心。
2.慢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不清楚,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
3.原发病治疗效果不理想。
4.需要外科干预不具备手术条件者。
(尹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