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基层医生诊疗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新生儿低体温

新生儿体温的平衡是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持的。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组成特点等原因,易受内外环境影响出现低体温(hypothermia)。低温的标志是直肠温度低于36℃。

一、病因

(一)内在因素

1.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表面积大,易于散热。新生儿棕色脂肪较少,产热不足。

2.皮下脂肪组成特点

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由于其熔点高,低体温时易于凝固,出现皮肤硬肿。

3.新生儿红细胞相对较多

血液黏滞易引起微循环障碍。

(二)外在因素

1.寒冷

寒冷使末梢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随寒冷时间延长贮备耗竭,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改变。

2.某些疾病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热量摄入不足,加之缺氧又能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不足。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低体温时,皮肤温度常因末梢血管的收缩而首先下降,患儿全身凉,体温低于35℃。低体温可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

1.一般表现

①反应低下;②吸吮困难;③呕吐或腹胀;④活动性下降;⑤低血压;⑥心动过缓;⑦浅慢不规则呼吸;⑧反射减弱。

2.皮肤硬肿

硬肿常呈对称性,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3.多脏器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DIC和急性肾衰竭等。肺出血是较常见并发症。

三、评估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DIC筛查等。

四、治疗

1.复温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如果患儿体温<36℃,将温箱的温度设置到较其皮肤温度高1℃,监控腋温、每小时提高暖箱温度1℃(注:对于体重<1 200g、胎龄<28周或体温低于32℃,复温速度不超过0.6℃/h)。当皮温达到36.5℃时,应停止复温。在复温过程中,体表温度与直肠温度的差不应高于1℃。

注:快速复温对处于寒冷应激状态下的患儿是有害的,快速复温时周围血管扩张,可导致低血压而发生复温性休克,加重大脑的缺血性损害,新生儿会出现抽搐,严重者可发生呼吸暂停。

2.改善循环功能 严重时常发生微循环障碍和休克,在维持心功能前提下及时扩容、纠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3.热量和液体补充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在复温时因组织间隙液体进入循环,可造成左心功能不全和肺出血,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4.控制感染 考虑病因为感染时,应加强抗感染。

5.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五、转诊

多不需要转诊,应在当地先进行复温,稳定生命体征,尽快寻找原因。

(尹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