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2015年Lancet杂志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疾病负担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为人类第三位常见疾病。

本病和遗传有关,约50%患者有家族史,此外与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目前公认的学说为血管学说、皮质扩散性抑制及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一)临床表现

本病女性与男性患者之比约为3∶1,且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1.有先兆型偏头痛

头痛发作前有先兆症状为本类偏头痛的最大特点,先兆症状主要有视觉先兆、嗜睡、烦躁和偏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视觉先兆最为常见。先兆症状持续10~20min,头痛发作前达高峰,症状消失后出现一侧、双侧或交替性的搏动性头痛,疼痛部位多在眶上、眶后或额颞部,达高峰后可持续数小时或1~2d,当症状持续数日不缓解时称偏头痛持续状态。头痛时的伴随症状可有面色苍白、恶心、畏光、出汗,严重者有呕吐。有视觉先兆的患者偶尔会有肢体或者言语症状。

2.无先兆型偏头痛

头痛发作前无先兆症状,性质与典型偏头痛相似,但持续时间较其延长,可持续数天,程度较典型偏头痛轻,多为单侧、搏动性、中到重度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及畏光等症状。

上述两型偏头痛患者常有家族史,女性患者多见,头痛诱发因素包括强烈的情绪波动,进食某些食物如巧克力、奶酪、红酒及月经来潮等。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家族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颅脑CT、MRI、MRA等排除其他疾病。

2.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与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及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鉴别。

(三)治疗

1.防治原则

(1)积极开展患者教育。

(2)充分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3)药物治疗包括头痛发作期治疗和头痛间歇期预防性治疗。急诊患者的治疗目的是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随症状。药物治疗以镇痛剂和镇静剂为主。

2.治疗有效性标准

(1)2h后无痛。

(2)2h后疼痛减轻,由中重度疼痛转为轻度或无痛,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降50%以上。

(3)疗效具有可重复性,3次发作中有2次以上有效。

(4)在治疗成功后的24h内无头痛再发生或无须再次服药。

3.发作时药物治疗

(1)对乙酰氨基酚:

有口服剂(片剂、混悬、混悬滴剂)、肛门栓剂及注射液多种。本药可用于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不耐受或不适于应用者,3个月以上婴儿及儿童也可应用。

(2)布洛芬:

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

(3)萘普生:

可用于6岁以上或体重25kg以上的儿童。

(4)双氯芬酸:

有口服、肛门栓剂及注射液。口服最好于饭前吞服

(5)阿司匹林:

有口服、肛门栓剂及注射制剂。泡腾片是近年应用的一种新型片剂,特别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服用药丸困难者。阿司匹林赖氨酸盐(赖安匹林),可用于10岁以上的儿童,可单用阿司匹林或与甲氧氯普胺合用。

(6)复方制剂:

常用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及咖啡因的复方制剂。

(7)曲坦类药物:

舒马曲普坦有口服剂、皮下注射剂、喷剂及肛门栓剂。

(8)麦角胺类药物:

麦角胺咖啡因0.1~0.2g(1d总量≤0.6g),肌内注射麦角新碱0.2~0.5mg,有妊娠、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者禁用。

(9)降钙素基因主受体拮抗剂:

通过将扩张的脑膜动脉恢复至正常而减轻偏头痛症状,且该过程不导致血管收缩。

(10)其他药物: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止吐和促进胃动力药物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苯二氮类、巴比妥类镇静剂可促使镇静、入睡,促进头痛消失。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不常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