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方
1.呃逆方
(1)处方:
耳中穴、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
(2)功效:
和胃止呃。
(3)主治:
呃逆。
(4)方解:
呃逆即膈肌痉挛。中医认为脾胃虚寒、胃火上逆、气郁不畅、饮食停滞都可以引发此病。本病总与脾胃虚实寒热和气机相关,尤其与胃的关系密切。耳中穴曾用名“膈”及“神经丛点”,相当于横膈在耳郭上的投影,能降逆和胃、利膈祛风。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之合土穴,两穴相伍,有健脾和胃之功,并可以针后加灸,取温中散寒之效。公孙、内关均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公孙调气机、健脾胃,内关疏利包络、宽胸理气,两穴相伍,上下相应,疏理气机,治疗胃、心、胸部病症。诸穴相配,共奏降逆止呃之功。
(5)操作:
针刺或针后加灸。实证、热证用强刺激泻法,虚证、寒证用弱刺激补法。耳中穴在其穴区内找到敏感点针刺效果更佳。每日治疗1次,直至呃逆停止。
(6)注意事项:
耳穴针刺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7)临床应用:
呃逆甚者,加耳穴神门;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食滞,加天枢、承满;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火上逆,加内庭。
(8)病案举例:
呃逆。
杨某,女,60岁。2015年5月20日初诊。呃逆5天。5天前进食冷物后致呃逆,自行服“温胃舒”后呃逆不减。刻下症见:呃逆频作,呃声不断,神倦,纳差,大便稀,舌淡苔白润,脉细弱。诊断:呃逆。中医辨证:脾胃虚寒。治则: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取穴:耳中穴、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操作:在一侧耳郭的耳中穴上寻找到针尖状红色阳性反应点,用13mm毫针向耳屏方向平刺此反应点,进针后持续捻针1分钟,再针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用捻转补法,足三里加温灸,留针40分钟,中间捻转行针2次后出针,呃逆减轻。用此法连续治疗3天,呃逆停止。
按语 患者进食冷物,致寒邪直中胃腑,胃失和降,脾胃虚寒,胃气上逆动膈,上冲喉间而发出呃逆响声。耳中穴有和胃降逆、利膈止呃之功,在耳中穴上针刺其反应点,能迅速平降胃气。加用体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并加灸,协同耳穴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和胃止呃之功,故收效快捷。
2.风热喉痹方
(1)处方:
耳尖穴、扁桃体穴、少商。
(2)功效:
清热利咽。
(3)主治:
风热喉痹,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喉炎。
(4)方解:
喉痹即咽喉肿痛,有风热犯肺、胃火上蒸的实热之证,也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阴虚之证。本处方主要用于实热证。方中耳尖穴,曾用名扁桃体,有清热息风、解痉止痛之功;耳扁桃体穴在耳垂正面下部,能清利咽喉;少商是肺经的井木穴,能通利肺气、输布津液、通窍利咽。
(5)操作:
耳尖穴或扁桃体穴配少商点刺放血,放血量依病情轻重而定。耳尖穴、扁桃体穴交替使用,每日一侧耳穴,每天治疗1次。
(6)注意事项:
本方适应证是实热证之喉痹,虚热之证不宜使用。
(7)临床应用:
咽痛甚者,加针刺耳咽喉穴,在咽喉穴区找到敏感点,行捻转手法;外感风热,加针尺泽、外关;胃经热盛,加针合谷、内庭。
(8)病案举例:
咽喉肿痛。
李某,男,6岁。2015年3月7日初诊。发热咽痛1周。平素体虚易感冒,本次病发缘于进食过多的香燥物品。曾在某医院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1周,疗效不显,到针灸科求治。刻下症见:咽痛剧烈,汤水难以下咽,发热,便秘尿黄。查:咽红,双侧扁桃体肿大,其上有多个白色脓点,体温38.7℃,舌红苔黄燥,脉浮数。诊断:喉痹。中医辨证:热毒内壅,上犯喉嗌。治则: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取穴:耳尖穴、少商。操作:当即给予双侧耳尖点刺放血约4ml,再配合双侧少商放血约3ml。术毕患儿出汗,咽痛减轻,热退。依此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而愈。
按语 本例患儿体质素弱,进食香燥之品,致胃腑积热,热邪上壅喉嗌,络脉不畅而致咽喉肿痛。双耳尖放血有清热解毒之功,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放血能泻热开窍,是治疗咽喉肿痛的经验效穴。两穴相配,加强了清热解毒、通络利咽之功。放血量较多,使热毒随血而出。
3.落枕方
(1)处方:
颈穴或颈椎穴、肩井。
(2)功效:
解痉止痛。
(3)主治:
落枕。
(4)方解: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的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多因患者睡眠姿势不当或感受风寒所致。颈穴、颈椎穴是相应部位取穴,为颈部在耳郭上的反应点,针刺之,可以解除局部痉挛疼痛;肩井是手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能舒筋活络,主治肩背痹痛、颈项强痛。《通玄指要赋》有“肩井除两胛难任”之言。
(5)操作:
针刺,风寒证可加灸。耳穴在所选穴区寻找敏感点进针或压丸,行捻转手法,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至疼痛有所缓解。每日治疗1次,直至症状解除。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针对单纯性落枕而设,如系颈椎病所致颈项强痛,还当在本方基础上辨病、辨证取穴。另外,肩井穴针刺时应注意针刺深度,以防刺伤肺脏。
(7)临床应用:
痛甚者,可加刺耳穴神门;痛在少阳经者,加风池、翳风、外关、悬钟;痛在太阳经者,加天柱、膏肓、后溪。
(8)病案举例:
落枕。
肖某,男,19岁。2015年11月20日初诊。颈部疼痛半天。患者晚上睡觉时受凉,加之姿势不当,清晨起床后颈部疼痛剧烈,不能转动。自服“芬必得”疼痛未缓解,下午到针灸科就诊。查:颈部不能左右转动,前屈后伸明显受限。左侧天柱、肩井穴有明显压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落枕。辨证:寒邪阻络。治则:温散寒邪,通络止痛。取穴:耳颈椎穴、天柱、肩井、外关。操作:用0.3mm×13mm毫针刺入左侧耳颈椎穴的敏感点,针尖到达耳郭软骨,频频捻动针柄,同时让患者慢慢活动颈部,行针约10秒后,颈部疼痛减轻。同时针刺天柱、肩井、外关穴,用泻法,颈部加用TDP灯照射,留针半小时左右,中间行针2次,出针后颈部活动基本正常。
按语 本患者因颈部受凉、睡姿不当而致寒邪入络,经络痹阻不通而发落枕。针颈椎穴、天柱穴、肩井穴直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循经远取外关穴疏通手少阳三焦经之气,加用TDP灯照射有温散寒邪之功。耳穴取准敏感点并采用动体穴针刺法,体穴远近结合,巧用手法,加之TDP灯照射温散寒邪,故效如桴鼓。
4.管遵信肾病五联疗法
(1)组成
1)耳针或耳压:
主要取穴交感、肾、皮质下、肾上腺。
2)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
取穴以肺俞、肝俞、脾俞、肾俞、京门、章门、中脘、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为主。穴位注射常用的注射液有黄芪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核酪注射液等。
3)隔药饼灸:
取穴,一组脾俞或肝俞、肾俞、命门,二组中脘、关元、足三里。
4)中药:
辨证辨病施方。有是证,用是药,用是方。
5)乐疗:
健康心理疏导。
(2)主治: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
(3)方解:
管遵信研究耳穴疗法多年,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了耳穴探测仪,80年代发明了耳穴染色法。通过20余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得出耳穴的诊治疾病原理:通过多条途径(经络、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等多个系统和途径),在多个层次上(组织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多方面调整,使失去了阴阳平衡、生理平衡的机体获得调整,在新的情况下,得到新的平衡,从而治愈疾病。把耳穴疗法引入治疗肾病,加强了五联疗法中其他疗法的作用,提高了疗效。肾穴是相应部位取穴,以使治疗效果直达病所;交感穴滋阴潜阳,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是治疗内脏疾病的要穴;肾上腺、皮质下有抗过敏、抗感染、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为针对病因而设。
穴位注射是把中药注射液注射到针灸穴位里,达到针灸和药物双重治疗疾病的作用。穴位埋线是在穴位里埋入蛋白质线(或羊肠线),让线在穴位里慢慢地融化吸收,起到对穴位缓慢、长时间、良性的刺激,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平衡阴阳、祛病除邪的治疗作用。穴位和中药注射液的选取是临证时根据经络辨证、脏腑辨证而来。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的治病原理,是以针刺治病机理为基础,与针刺治病原理一致。
管遵信少年时期患肾病综合征,用家传的隔药饼灸获得有效治疗。2000年又不幸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在家传隔药饼灸的基础上,参阅数百篇文献资料,并在自己身上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获得了现行有效的隔药饼灸的方法和方药。隔药饼灸是利用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将药饼药物的有效成分(其中也包含艾绒的药性)渗透到穴位中,从而达到治病的作用。肾衰药饼主要由益气温肾养血的中药组成,肾炎药饼主要由清热凉血的中药组成。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隔药饼灸确能促进肾单位修复与再生,恢复肾功能。
用中药治疗肾病,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历代医书中记载的理论、方药、病例多不胜举。现在的所有肾病,从肾炎到肾衰竭,在中医书籍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中医病症,并且有相应的症状描述、处方和病案。中医书籍中记载的肾衰竭病案也多不胜举,并且是治愈的病例。管遵信从辨证识病的角度审视慢性肾衰竭,总体判定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邪实是诊断慢性肾衰竭所必备的,只有代谢毒物不能排出体外,氮质潴留才能形成本病,无邪则病难以成。而邪实以湿证、瘀证多见。正虚的演变,管遵信认为一般遵循“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血阴阳俱虚”的规律,病变脏腑除肾外,多在脾肺。由于肾脏疾病临证复杂多变,临床中管遵信强调处方用药要依据辨证灵活使用,“有是证,用是药,用是方”。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心理不健康,必然导致各种疾病,同时会加重已有的疾病。肾病患者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慢性肾衰竭的患者。乐疗是20世纪80年代姜宗坤提出的,后得到潘朝东的完善与发展。它通过“脸上微笑,心里念谢”来化解修正不良情绪,“一谢了(疗)之,一笑了(疗)之。笑谢一切,化解一切”。通过乐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甚至获得心理健康。
(4)操作:
肾病患者多用耳穴针刺法,用0.25mm×13mm毫针,于耳郭常规消毒后,刺入所选耳穴,深度以刺入耳软骨而不刺透耳软骨为度。每次一侧耳穴,每日治疗1次,两耳交替使用。留针30分钟以上。少数特别怕痛的患者,可用耳穴压丸法。经验证明,耳穴压丸法的疗效不如耳针法。
穴位注射,每次取背部腧穴2~3个,腹部穴位1~2个,四肢穴位2个;中药注射液辨证选取,如气虚者选用黄芪注射液,气阴两虚者选用参麦注射液,气滞血瘀者选用香丹注射液等。穴位碘伏消毒,每穴注射药液0.5ml,每天治疗1次。穴位埋线,取背腹部穴10个,四肢穴1~2个,一次埋线后,根据患者对埋线吸收的情况,间隔10~15天做下一次埋线治疗。
隔药饼灸,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灸5壮,每天治疗1次。急症、重症每天灸前后两组穴位,每穴灸5壮。水肿患者加灸水分。病情显著好转后,可以根据情况隔日治疗1次。病愈后尚需隔保健药饼灸半年到1年,以巩固疗效。
中药,煎服,每日1剂。病情好转稳定时,可以每周服5剂中药。饮食禁忌依据所患肾病具体定夺。
乐疗,随诊实施。同时根据一段时间门诊患者的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心理疏导工作。
(5)注意事项:
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时局部需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穴位注射和埋线于背部腧穴时,要注意进针深度,以防伤及脏器。对于隔药饼灸,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发疱灸的疗效要优于非发疱灸,但因为发疱灸会留瘢痕,施灸之前要向患者说明,以取得患者的同意。尿毒症期的肾衰竭患者,化验显示血钾高者,可以考虑暂停内服中药。
(6)病案举例
病例一: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董某,男,20岁。2014年5月14日初诊。发现肌酐升高3年。患者自述于2011年8月体检时发现“先天性独肾”,当时肌酐161.4μmol/L,尿素氮7.35mmol/L,尿酸597μmol/L,胆固醇6.24mmol/L,甘油三酯4.18mmol/L,尿蛋白(++),曾服“黄葵胶囊”“尿毒清颗粒”“海昆肾喜胶囊”等药治疗。双下肢反复浮肿,又因参加高考学习压力大,3年来肾功能各项指标逐渐上升。刻下症见:全身酸痛,肩背酸痛尤为明显,饮食睡眠好,夜尿1次,大便畅,精神欠佳,乏力倦怠明显。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数。辅助检查:2014年5月12日,肌酐750.8μmol/L,尿素氮17.96mmol/L,尿酸736μmol/L,胆固醇7.24mmol/L,甘油三酯2.35mmol/L。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中医辨证:脾肾气虚,湿瘀内阻。治以补脾益肾,温阳化湿,化瘀通络。用管遵信肾病五联疗法治疗:①隔肾衰药饼灸:肝俞、肾俞、命门;中脘、关元、足三里;每天灸1次,每次灸一组穴,每穴灸5壮,两组穴位交替施灸。②穴位注射:取穴肝俞、脾俞、肾俞、志室、京门、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3~4穴,每穴注射药液0.5ml;香丹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随症选用。③耳针:取穴交感、肝、肾、皮质下、肾上腺,每天治疗1次。④中药:黄芪50g,党参50g,茯苓20g,白术20g,山茱萸30g,金樱子20g,芡实20g,当归10g,丹参20g,益母草20g,蝉蜕10g,苏叶10g,白花蛇舌草20g。
二诊:2014年6月12日。治疗1个月后检查肌酐619.4μmol/L,尿素氮21.66mmol/L,尿酸365μmol/L,胆固醇6.33mmol/L,甘油三酯4.6mmol/L。双下肢无浮肿,精神好转,仍有全身酸痛,但其肩背酸痛缓解明显,纳可眠安,大便通畅,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滑数。治宜补脾益肾,燥湿化瘀。隔肾衰药饼灸、穴位注射、耳针同前。中药:黄芪50g,党参50g,茯苓20g,白术20g,山茱萸30g,金樱子20g,芡实20g,蝉蜕10g,苏叶10g,白花蛇舌草20g,当归10g,丹参20g,益母草20g,苍术15g,黄柏15g,牛膝20g,车前子30g,薏苡仁30g,生山楂15g。
三诊:2014年7月11日。治疗2个月后检查肌酐480μmol/L,尿素氮24.82mmol/L,尿酸499.5μmol/L,胆固醇4.36mmol/L,甘油三酯4.0mmol/L。指标下降,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但出现咽干痒不适,偶咳,喉中有痰,口干欲饮,咽部异物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发现,患者因学业和疾病心理负担较重。查: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弦稍数。治守上法的同时,依据病症,中药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白芍20g,黄芩10g,法半夏15g,党参30g,金樱子15g,芡实15g,黄芪50g,当归20g,苏叶10g,白花蛇舌草20g,生姜3片,大枣15g,甘草6g。
四诊:2014年8月16日。治疗3个月后检查肌酐425μmol/L,尿素氮23.12mmol/L,尿酸361μmol/L。精神明显好转。喉中有痰、口干欲饮、咽部异物感消失。
按语 慢性肾衰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虚实并见,病机复杂。在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瘀和湿是实邪的突出表现,也是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管遵信在方中常用蝉蜕、苏叶疏风胜湿,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清热化湿,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又因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血虚贫血之症,故在活血的同时常常加熟地黄、当归、白芍以养血。本例患者因精神压力大,日久则气机不畅,出现少阳之证,故用小柴胡汤加减,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药后病症大减。这说明在肾衰竭中依据病症灵活运用方药的重要性。
病例二:肾病综合征。
李某,男,20岁。2008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颜面及下肢浮肿2年。患者2006年7月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在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50mg/d治疗,浮肿消退,但停服“泼尼松”则病情反复。2年中病情反复6次。就诊时症见:患者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满月脸,肥胖体型,仍在服用“泼尼松”30mg/d。脉滑数,舌暗红,苔白腻。心率104次/min。化验检查:尿蛋白0.3g/L,肌酐198μmol/L,尿素氮9.3mmol/L,尿酸391μmol/L。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中医诊断:水肿(脾肾气虚,湿热羁留,水湿内停)。治以益气、清热、利水。用管遵信肾病四联疗法治疗:①隔肾炎药饼灸:穴位:一组,肾俞、脾俞;二组,足三里、关元。每天灸1次,每次灸一组穴位,每穴灸3壮,两组交替施灸。②穴位注射:药用黄芪注射液2ml、香丹注射液2ml、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混合备用。取穴: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肝俞、三焦俞、气海俞、曲池、三阴交、志室、太溪、手三里,随症加减,如有过敏加曲池、血海。每次取背部穴位2~4个,四肢穴位1~2个,每天治疗1次。③耳针:穴取肾、交感、肾上腺、皮质下。每天治疗1次,每次一侧耳穴,留针30分钟以上,两耳交替。④中药:以黄芪50g、党参50g、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野菊花6g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治疗2次后,嘱逐渐减服“泼尼松”,隔2天减少1片。在减服期间,水肿、尿蛋白、肾功能等均没有反弹,反而有所好转。至12月7日停服“泼尼松”,尿蛋白0.1g/L,水肿明显减轻,满月脸有所好转。面部稍感刺痛,触之皮肤粗糙。继续治疗。2009年1月19日检查:尿蛋白阴性,肌酐168μmol/L,尿素氮8.9mmol/L,尿酸389μmol/L。体型恢复正常,满月脸消退,恢复正常脸型,无水肿,面部皮肤恢复正常。坚持治疗到2009年2月。自2009年3月7日—4月7日,先后化验检查3次,各项指标均正常。患者全面恢复。
第2次就诊,2010年5月15日。患者因为春节期间感冒,致尿蛋白1.0g/L。感冒治愈后因为尿蛋白未减,看广告自行买“益肾胶囊”服用,导致浮肿日渐加重。就诊时症见面色蜡黄,下肢浮肿,按压没指,双眼睑浮肿,眼裂如缝。恶心纳少,无力,小便少于200ml,色黄,泡沫多。脉细虚数,舌淡红,苔薄白。化验检查:尿蛋白>5g/L,肌酐50μmol/L,尿酸533μmol/L,总蛋白33.7g/L,白蛋白15g/L,总胆固醇18.21mmol/L,甘油三酯2.7mmol/L。诊断: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风寒犯肺,脾肾阳虚,水气泛滥。治宜宣肺、益气、温肾、利水。用管遵信肾病四联疗法治疗:①隔水肿药饼灸:穴位:一组,脾俞、肾俞;二组,水分、关元、足三里。每天灸1次,每次灸一组穴位,每穴灸3壮,两组交替施灸。嘱患者重灸水分穴。②穴位注射:药用黄芪注射液2ml、香丹注射液2ml、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混合备用。取穴:风池、肺俞、脾俞、三焦俞、气海俞、曲池、阴陵泉;肺俞、风池、肝俞、肾俞、志室、阴陵泉、三阴交、尺泽。在这两组穴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每天治疗1次。③耳针:穴取肾、交感、肾上腺、皮质下。每天一侧耳穴,两耳交替,留针30分钟以上。④中药基本方:黄芪50g,党参50g,白术20g,防风10g,附片30g(先煎),干姜15g,山茱萸30g,茯苓30g,猪苓30g,车前子30g,泽泻20g,桂枝10g,土茯苓30g,砂仁15g(后下)。随症加减。每日1剂。后根据病情,附片渐加至120g,干姜加至20g,并加肉桂6g。同时告知灸水分穴的好处和作用,让患者重灸水分穴。至6月5日,小便量明显增加,每日2000ml以上。下肢水肿渐消退,精力和饮食明显好转。到7月19日,水肿全消,化验检查尿蛋白仍然>5g/L,伴轻微头昏乏力。中药改为:黄芪50g,党参50g,山茱萸30g,麦冬20g,五味子10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巴戟天10g,金樱子10g,芡实10g,随症加减。灸法减去水分穴,改为隔天治疗1次。至8月21日,尿蛋白0.15g/L,无不适症状。治疗到2010年9月27日,化验检查肾功能、尿常规均正常。共治疗4个月痊愈。
第3次就诊,2011年8月30日。这次患者因为近1个多月来反复感冒,久治不愈,出现手和下肢胀,但不肿。脉细弦数,舌暗红,苔薄黄。化验检查:尿蛋白500mg/L,尿隐血25个/μl。诊断:急性肾炎。中医辨证:下焦郁热。治以清热化瘀。用管遵信肾病四联疗法治疗:隔药肾炎饼灸、穴位注射、耳针同以往。中药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后水肿不减,反日渐加重。9月14日,下肢高度水肿,化验检查显示高蛋白尿、高血脂、低蛋白血症。随即改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利水,方以四逆汤为主加减,仍无效。至11月4日,患者水肿明显,伴腹水、胸水,依病症辨证为阴阳两虚,水湿泛滥,瘀阻脉络。治宜滋阴补阳,祛湿化瘀。治疗方案:隔药饼灸、穴位注射、耳针同前。中药方改为黄芪50g,党参50g,山茱萸30g,熟地黄40g,淫羊藿20g,巴戟天20g,金樱子20g,芡实20g,白花蛇舌草20g,石韦20g,炙甘草6g,薏苡仁20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30g,牛膝20g,车前子30g。随症加减。同时加服保元汤(鲫鱼1条,净牛肉500g,猪蹄1只,枸杞40g,生山楂30g。加水6000ml,武火烧开,文火煨4小时。每日早晚喝汤,每次1小碗,约240ml)。治疗1个多月后,患者小便量增至3000ml/d。如此6天后,12月16日,患者水肿全消,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又巩固治疗1个月,2012年1月13日化验检查均正常。患者再次恢复健康。后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语 第1次就诊,患者已服用激素2年。激素是强阳之物,久服则内伤阴津,必出现虚热之象,症见脉数或细数。此阶段管遵信强调见热当泄热,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热毒清后,患者表现出阴虚之证时,方可滋阴。
第2次就诊,患者水肿明显,脉虚细,是脾肾阳虚之证。水为阴邪,水湿泛滥常因命门火衰、脾阳虚寒不能制水所致。阴寒内盛,非附子大温辛散之品不能温阳化气行水。管遵信善用四逆汤加减。方中附子、干姜温补命门,温阳利水;加参、芪、苓、术益气健脾,补土制水。本病案附子开始用30g初见效,后加到120g时,患者尿量迅速增加,水肿很快消失。重灸水分穴,是很好的利水消肿的方法。《行针指要歌》述:“或针水,水分夹脐上边取。”针、灸、药共行温补脾肾阳之势,所以患者治疗4个月而愈。
第3次就诊,患者病程迁延,终致阴阳两虚。阴虚则阳无以生,治疗以滋阴为主,辅以扶阳。方以六味地黄汤为主补肝肾阴,加淫羊藿、巴戟天非峻烈之品温补肾阳。患者久病必虚,并兼夹瘀热,故用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牛膝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清热。
这个病例再次提醒我们,哪怕是同一病在同一人身上,不同阶段也完全不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临证用药切记“有是证,用是药,用是方”。
(供稿人:管钟浚)